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梁黎丽

作品数:8 被引量:6H指数:2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联合国际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文学
  • 2篇语言文字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主题

  • 2篇张问陶
  • 2篇诗歌
  • 2篇课程
  • 2篇课程设置
  • 1篇代文
  • 1篇得失
  • 1篇性灵
  • 1篇虚实
  • 1篇艺术
  • 1篇艺术特点
  • 1篇意象
  • 1篇渔父
  • 1篇渔父意象
  • 1篇语文
  • 1篇语文教学
  • 1篇诗歌研究
  • 1篇自我
  • 1篇文教
  • 1篇文论
  • 1篇灵动

机构

  • 4篇北京师范大学
  • 3篇湘潭大学
  • 2篇武汉大学
  • 1篇重庆师范大学

作者

  • 8篇梁黎丽
  • 3篇邓心强
  • 1篇李剑波

传媒

  • 1篇牡丹江师范学...
  • 1篇武汉科技大学...
  • 1篇宜宾学院学报
  • 1篇临沧师范高等...
  • 1篇魅力中国
  • 1篇首届全国大学...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09
  • 1篇2008
  • 3篇2007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新世纪初叶燮研究的成就、得失与走向
2009年
新世纪初叶燮研究在专文本内容、研究方法和治学视角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较上个世纪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00年来七八年时间中,学界对之前叶燮研究的回顾与整理,对《原诗》的反思与质疑等,持续不断:围绕《原诗》中的循环论、中心主旨和英雄史观,学术界的争鸣与探讨也十分激烈;在国内比较研究日趋深入的同时,中西比较研究也全面展开,异常活跃:研究中关注点也较上个世纪发生了明显的转移,一些新领域不断被挖掘;关于批评形态和言说方式的研究也很有特色。但在丰收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在推进的背后也隐藏着诸多不足。文章在进行反思、述评的同时提出叶燮研究有待开垦的空间:比较视角、文体视角、辩证考虑和跨学科研究等,认为这可能成为21世纪叶燮研究的新趋势。
邓心强梁黎丽
关键词:得失
从课程设置到人的发展
<正>因为在一所全英文教学的大学~①教授大学国文,故我从事大学国文教学8年来,一直在试图摸索一条在这个特殊环境中使大学国文摆脱边缘化境遇的新出路。8年来我们走访了我国香港地区、我国台湾地区和大陆多所高校,自己也做了很多尝...
梁黎丽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程设置
文献传递
张问陶诗歌研究
本文从文本出发,对张问陶诗歌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点进行综合研究。 第一章阐述张问陶的生平家世、思想性格及其诗学主张。主要介绍了他的生平事迹以及耿介亢爽、狂狷不羁的性格特征;分析了他抨击理学、肯定人欲、以民为...
梁黎丽
关键词:张问陶诗歌
文献传递网络资源链接
从课程设置到人的发展
因为在一所全英文教学的大学教授大学国文,故我从事大学国文教学8年来,一直在试图摸索一条在这个特殊环境中使大学国文摆脱边缘化境遇的新出路。8年来我们走访了我国香港地区、我国台湾地区和大陆多所高校,自己也做了很多尝试与改变,...
梁黎丽
浅论孔子的人才主张
2009年
孔子的人才标准在《论语》当中多有所提及,我认为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孔子尚"德";孔子重"能",并强调要有真才实学;孔子倡导人才的全面性;孔子重功利重实绩;孔子还注重使用年轻人。
梁黎丽
关键词:孔子
论佛教思想对古代文论中“虚实”范畴的影响被引量:3
2008年
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虚实"作为核心的元范畴源自老庄"有无"论,早期受到道家哲学和玄学思想的渗透与作用,唐宋时期在佛学禅宗的影响下,其含义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推进。佛学之"境"、"空灵"和"妙悟"三个方面影响到当时文学创作和批评,通过诗人和批评家之"桥梁"使虚实范畴由此获得新的启迪和推进,对中国文学批评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邓心强梁黎丽
关键词:佛教虚实空灵妙悟
张问陶诗歌略论
2007年
张问陶前期诗歌在内容上多抒写个人性情,如歌咏爱情、怀念故土、抒发壮志、描写风物、阐发诗论等;在艺术上喜用直抒胸臆、虚实结合的笔法,语言平易自然,风格雄奇奔放、空灵清新。后期诗歌内容上出现了更多反映民生疾苦、表现出处矛盾的篇章;艺术上则偏重于客观描写、喜托物言志,语言更趋精当、犀利,风格沉郁苍秀、冲淡平和。
梁黎丽李剑波
关键词:张问陶诗歌艺术特点
仕与隐的千古纠结——论古诗文中渔父儒道合一的二重意象被引量:3
2007年
诗文中的“渔父”意象,古已有之。本文选取古代韵文中典型的“渔父”意象进行分析,从中得知,在中国古代文人心里千古流传的“渔父情结”,透视出儒道传统下历代文人心中仕与隐之间微妙的纠结状态,并试图阐释体现在“渔父”身上的“儒道合一”的二重性。
梁黎丽邓心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