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樊倩

作品数:6 被引量:23H指数:3
供职机构:延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辽宁省科技厅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篇哲学宗教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3篇眼动
  • 2篇大学生
  • 2篇眼动研究
  • 2篇社会
  • 2篇社会行为
  • 2篇亲社会
  • 2篇亲社会行为
  • 2篇面孔识别
  • 1篇心理数字线
  • 1篇眼动模式
  • 1篇数字线
  • 1篇教养方式
  • 1篇父母
  • 1篇父母教养方式
  • 1篇SNARC效...

机构

  • 4篇延安大学
  • 3篇辽宁师范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作者

  • 6篇樊倩
  • 2篇隋雪
  • 1篇符永川
  • 1篇孔风

传媒

  • 2篇延安大学学报...
  • 1篇心理学报
  • 1篇社会心理科学
  • 1篇延安职业技术...

年份

  • 2篇2020
  • 2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11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父母情感温暖对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一个链式中介模型被引量:3
2020年
帮助政策制定者在确定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培养方案时考虑到更全面的因素,为其提供理论参考。通过亲社会行为量表、大学生感戴问卷、父母情感温暖量表、社会公正信念问卷对陕西某高校701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相关分析显示,父母情感温暖、社会公正信念、感恩与亲社会行为呈两两显著正相关;Bootstrap检验结果表明,社会公正信念和感恩在父母情感温暖和大学生亲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均显著,且社会公正信念、感恩的链式中介作用也显著。父母情感温暖既可以直接正向预测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还可以通过社会公正信念和感恩的链式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
余培林樊倩徐苗苗刘海宇陈斌
关键词:大学生亲社会行为
SNARC效应的理论模型述评被引量:1
2014年
反应编码的空间数字联结效应(简称SNARC效应)是指当进行数字加工时,对于小数,左边的反应更快;而对于大数,右边的反应更快。学者们用心理数字线模型、极性一致模型和双路径模型等来解释该效应。本文对这些模型的基本内容、价值与局限进行了简评。此外,基于这些模型,笔者提出一个整合的双编码模型,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樊倩孔风
关键词:SNARC效应心理数字线
面孔知觉中特征、结构和整体加工策略的眼动研究被引量:6
2014年
考察面孔知觉中特征加工、结构加工和整体加工三种不同加工方式对应的眼动模式。实验1中,将以特征信息为主的错乱面孔和以结构信息为主的模糊面孔作为线索刺激,引发对测试面孔的特征加工和结构加工,眼动分析表明:特征加工表现为对面孔各特征内更长的凝视时间,结构加工表现为对面孔各特征间高频的眼跳。实验2采用相同的研究范式,将完整面孔、轻度错乱面孔和低水平模糊面孔作为线索刺激,引发对测试面孔除特征加工和结构加工外的另一种加工方式——整体加工,表现为注视点更多地落在测试面孔中央区的鼻子部位以扩大注视范围,进而把握整张面孔信息。本研究揭示了三种不同面孔加工方式眼动模式的差异。
樊倩隋雪符永川
关键词:眼动
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关系:是否独生的调节效应被引量:4
2020年
为培养大学生亲社会行为提供理论依据,考察了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以及是否独生的调节效应。采用亲社会行为量表、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对陕北某综合性大学463名大学生进行调查。不同性别,专业类别,户口类型,年级的同学以及是否独生在亲社会行为和父母教养方式上有显著差异;父亲情感温暖能有效预测大学生亲社会行为,能解释其8.2%的变异量;父母情感温暖和性别交互项的回归系数显著(B=-4.832,P<0.05,ΔR^2=0.024)。是否独生在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中具有调节效应。
余培林樊倩赵明明刘海宇陈斌
关键词:父母教养方式大学生亲社会行为
面孔知觉中的特征加工、结构加工和整体加工策略:来自眼动的证据
有两种主要的假说都试图解释面孔识别的内部机制。面孔的整体说(the holisticapproach)认为面孔是作为无差别的整体来存储的,不须要对面孔各个部分进行清晰的表征;面孔的双编码理论(the dual-code ...
樊倩
关键词:面孔识别眼动模式
文献传递
面孔识别的眼动研究被引量:9
2011年
采用眼动记录法探讨面孔识别的加工过程。在实验一中,通过记录被试识别面孔图片和非面孔图片时的即时加工过程,考查被试在知觉面孔与一般物体时的眼动差异。在实验二中,考察被试在知觉熟悉面孔与陌生面孔时的眼动差异与时间进程的差异。结果表明:(1)个体在加工面孔时倾向于首先在双眼间平移而后向嘴巴运动,完成面孔识别,而在识别物体图片时则没有固定的运动轨迹。(2)在知觉熟悉面孔时被试倾向于只注视眼睛,而在知觉陌生面孔图片时则与实验一的面孔图片眼动轨迹相似。
樊倩隋雪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