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武继平

作品数:11 被引量:16H指数:2
供职机构:上海财经大学外语系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文学
  • 2篇历史地理

主题

  • 3篇创造社
  • 2篇题材
  • 2篇题材小说
  • 2篇文化事业
  • 2篇小说
  • 2篇历史题材
  • 2篇历史题材小说
  • 2篇创作动机
  • 1篇性格
  • 1篇叙事
  • 1篇叙事策略
  • 1篇中国观
  • 1篇日本和歌
  • 1篇柔情
  • 1篇诗歌
  • 1篇诗歌作品
  • 1篇史实
  • 1篇抒情
  • 1篇抒情色彩
  • 1篇抒情小说

机构

  • 10篇上海财经大学
  • 1篇日本立命馆大...
  • 1篇立命馆大学

作者

  • 11篇武继平
  • 1篇佐藤春夫

传媒

  • 2篇浙江学刊
  • 2篇郭沫若学刊
  • 2篇现代中国文化...
  • 1篇东岳论丛
  • 1篇外国文学
  • 1篇厦门大学学报...
  • 1篇中国现代文学...

年份

  • 2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佐藤春夫与田汉的情感错位——有关中日文人交往的个案考察被引量:2
2008年
日本近现代文人之中,像佐藤春夫这样从对中国古代经典文化的"文学关怀"发展到对同时代中国政治表示出特别关注、并创作出大量相关作品的文学家实属罕见。佐藤春夫除了对我国经典汉学表示出浓厚的兴趣之外,跟我国五四新文学家郁达夫、田汉、郭沫若、徐志摩、周作人、甚至包括文坛巨擘鲁迅等人都有过不同程度的关系。过去国内的研究由于资料匮乏,其实大多只涉及到郁达夫,而其他皆有待史料的发掘或考证。本文旨在澄清和揭示佐藤春夫与我国现代戏剧运动的奠基人、卓越的剧坛领袖和国歌歌词作者田汉之间的关系。
武继平
关键词:比较文学
“寄托小说”创作方法探析——以郭沫若历史题材小说为例
2008年
五四时期创造社推出的"寄托小说"有不少问题至今仍待澄清,例如它的本质特征、跟现代历史小说的关系,以及其与中外文学是否存在某种传承关系等。可以尝试以创造社领袖人物郭沫若的历史题材小说为例,从小说创作方法论的角度对"寄托小说"进行梳理和定位。
武继平
关键词:历史小说创造社
“寄托小说”创作方法论——以郭沫若历史题材小说为例
2006年
一、"寄托小说"与"历史小说"的概念混淆"五四"以后由创造社作家推出的"寄托小说",从基本取材于历史这一点上看虽然酷似现代历史小说,但两者无论形态还是性格特征都不尽相同。历史小说以历史人物及事件为题材,通过对特定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性格、形象等)的塑造来再现或揭示某一历史时期的社会形态以及发展趋势。"寄托小说"则是指"五四"以后出现于中国新文坛的、借描写古代和外国的人或事,以寄托作者自我的抒情小说。此类小说的特点是主观抒情色彩强而不注重人物性格的典型化。谈到中国的历史小说,一般容易联想到明代的《三国演义》和当代的《李自成》等等。然而"五四"以后尽管出现过蔡东藩的《慈禧太后演义》
武继平
关键词:创作动机抒情小说抒情色彩《李自成》历史题材
佐藤春夫的中国观论考被引量:8
2007年
佐藤春夫在他近50年的创作生涯中扮演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角色。作为文学家著述甚丰,而且对我国文人郁达夫影响颇深;作为"国策文人",也写下了大量为"皇军圣战"击鼓助威的作品。由于资料的匮乏,过去对他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前者,后者几乎无人顾及。近年来学界虽偶有论者言及佐藤的小说《亚细亚之子》,但由于没有汉译本和第一手史料等原因,致使一些想当然造成的谬误不断出现。本文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旨在还原佐藤春夫及其"大东亚共荣"构想以历史的真实。
武继平
郁达夫访台史实考订被引量:2
2011年
郁达夫是唯一访问日据下台湾的中国大陆作家。时值"七七"事变勃发6个月前的郁达夫访台究竟属于什么性质?在台滞留期间他有过什么活动?访台与之前的访日又有何关系?台湾的官方报刊传媒当时对郁的访问反应如何?访问前后在台湾他又是怎样被阐述、怎样被想象的?关于那次访问,郁达夫有无留下相关著述?这些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日关系史上必须弄清的问题,可以说过去研究界由于资料匮乏而未能把握。本文通过根据发掘于台湾和日本的原始资料进行的详细考证,实现了对该段史实的总体如实把握,从而获得了进一步丰富文学史书写的可靠材料。
武继平
1936年郁达夫访日史实新考
创造社作家郁达夫于"七七"事变爆发的7个月前曾对日本和台湾进行过为时一个月的访问。这次访问目的究竟何在?应何人之邀请?访日期间讲演内容是什么?这些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日关系史上必须弄清的问题,过去由于缺乏第一手资料而一直未...
武继平
文献传递
日本和歌的节奏被引量:2
2011年
日本古典和歌中最具代表性的形式是短歌,由按5 7 5 7 7音数排列的5句31个音节构成。日语的文字语言包括汉字和日语假名两种成分,假名一字一音,而汉字则往往一字发作多音。短歌的诗句必须按意群分割,并分为长短句吟咏才能听懂。那么这种意群分割有没有规律性?吟出口应该是怎样一种节奏?如果用节拍符号将这种古代定型诗歌的节奏体现出来,它的一拍应该包括几个音节?这些问题与和歌吟咏速度的快慢以及风格情调等等因素无不紧密关联,而过去的同类研究似乎很少涉及这一领域。本文针对日本学界的两种颇有影响的学说提出了不同见解,并对此进行了论证。
武继平
关键词:和歌节奏
论郭沫若早期小说的叙事策略
2009年
郭沫若文学上的成就主要在于诗歌和戏剧,这几乎成为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定论,他的小说很少得到批评界的关注。事实上郭沫若、郁达夫和张资平等早期创造社同仁以留日学生独特的边缘视角积极参与了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大业。早期创造社小说明显带有探索性,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和教训。本文以"梦境"为主轴,围绕作品中时空的虚构展开,旨在阐释郭沫若早期自叙小说的叙事策略。
武继平
关键词:创造社梦幻叙事
狂暴与柔情——博多湾赋予《女神》的两种性格被引量:1
2009年
一郭沫若在日本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留学的四年零七个月里,尽管多次因付不起房租而被迫迁居,却从未远离过博多海岸的'千代松原'。郭沫若留日时期的千代松原属于他后来在《创造十年》里面多次提及的'十里松原'的一部分,靠近气势宏大、自古遐迩闻名的箱崎八幡大神宫。日本的一里相当于3.9公里。
武继平
关键词:《女神》诗歌作品创作动机
佐藤春夫与创造社作家们的恩怨被引量:1
2010年
日本现代文学大家佐藤春夫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跟我国创造社作家为主的一批青年文学者有过交往。这段文人交往既在两国现代文坛史上留下了佳话,同时又提出了不少值得深思的问题。文学究竟应该表现什么?文学家的立场应该在哪里?本文旨在揭示日本侵华战争大背景下的该段文人交往史实,同时探讨中日两国作家"国民立场"与"文人立场"的冲突。
武继平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