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呼吸门控在腹部核磁共振中的应用被引量:2
- 2007年
- 周全红毛毳张雪梅毕冬梅齐旭红任冰赵建华温志勇
-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
- 128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造影中的应用
- 2007年
-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21例患者行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利用其先进的后处理功能对冠状动脉进行重组,以显示冠状动脉各主支及分支,并对冠状动脉病变进行诊断。对其中两例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病例行选择性血管造影检查。结果121例行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均成功显示冠状动脉各主支及分支,发现冠状动脉管壁钙化59例,软斑块形成27例,其中64例冠状动脉伴有不同程度的狭窄。结论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对于冠心病的诊断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检查方法。
- 齐旭红温智勇康枫任冰周全红毕冬梅
- 关键词:冠状动脉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
- 数控注射器在CT使用中的注意事项被引量:7
- 2007年
- 毕冬梅张雪梅赵建华周凤兰
- 关键词:造影剂
- 四脑室占位病变的MR诊断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探讨四脑室占位病变的MRI影像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四脑室占位病变的MRI影像学表现,其中经手术证实83例;经三名以上专门从事神经放射诊断工作的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确诊7例。结果本组病例中包括:髓母细胞瘤(27例)、室管膜瘤(18例)、脉络丛乳头状瘤(11例)、转移瘤(7例)、星形细胞瘤(6例)、胶质瘤(混合型或未分类5例)、表皮样囊肿(5例)、脑囊虫(4例)、海绵状血管瘤(4例)、静脉血管畸形(3例)。肿瘤形态呈类圆形及不规则形,可为实性或囊实性。增强检查多数病灶可强化,少数无明显强化。结论四脑室病变的诊断主要依据MRI的影像学征象。在诊断时注意区分原发于四脑室内或外侵至四脑室的病变,以利于鉴别诊断。
- 温智勇齐旭红张雪梅毕冬梅
- 关键词:四脑室占位磁共振成像
- 多层螺旋容积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的探讨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技术的操作方法及影响图像质量的因素。方法对100例受检者,进行MS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检查,使用美国GE公司多层螺旋CT,对比剂(优维显)1ml/kg,注射速率5.0ml/s,采用VR、MPR、MIP、CPR进行图像后处理重建。结果100例受检者中,心率小于60次/min的25例,共100支冠状动脉,显示清楚的95支(95%),心率在60~70次/min的40例,160支冠状动脉,显示清楚的150支(93%),心率在70~80次/min的25例,共100支冠状动脉,显示清楚的80支(80%)。心率80次/分以上的10例,共40支冠状动脉,显示清楚的20支(50%)。分支显示不清冠状动脉,经过拆分期相(P40%~50%,间隔5mm,采用双扇区SnapshotBurst-2)100%冠状动脉主干及主要分支显示良好达到诊断要求。结论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于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血管搭桥和腔内支架放置术后的评价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 周全红温智勇陈威威康枫齐旭红毕冬梅高爽陈世光
- 关键词:冠状血管造影心率
- 多层螺旋CT肺动脉栓塞延迟时间的技术探讨
- 2010年
-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延迟时间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0例临床疑似或诊断肺动脉栓塞的患者分三组采用不同的延迟扫描时间12 s、13 s1、4 s行对比剂增强扫描,在高分辨横轴位图像基础上,进行多平面重建(MP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技术(VR),对主干、左右肺动脉、叶、段、段间的肺血管的显示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三组60支主肺动脉、120支左、右肺动脉均显影良好,在最佳延迟时间12 s时叶、段、段间的肺血管的显示支数明显高于13 s和14 s的扫描结果,因此导致检出的肺栓塞血管支数与栓塞率存在较大差异。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预设的延迟时间内完成扫描,可直观地显示肺动脉各级分支,并对临床诊断有无肺动脉栓塞、病变范围和严重程度提供了准确的依据,可作为诊断肺动脉栓塞的重要指标。
- 周全红温智勇毕冬梅赵建华
- RACS系统在发热门诊的应用
- 2006年
- 由于影像诊断技术应用越来越普及,图像数量大增。照片存档与借调工作大且不便。因此,人们提出了用另一种方式存放与传输图像,以使图像高效率使用并能安全保存。由于计算机、存档装置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使这一设想成为可能。在非典期间我们使用了PACS系统。使我院放射科医生远离污染区,远离辐射,在节省人员的情况下,顺利地完成放射科在发热门诊胸片的诊断任务。
- 周凤兰温智勇毛毳毕冬梅
- 关键词:PACS发热
- GE Lightspeed 64排128层螺旋VCT颅、颈联合(CTA)成像技术探讨被引量:5
- 2007年
- 目的探讨颅、颈动脉螺旋CT血管造影的最佳增强时相的触发技术及各种后处理技术的应用,以期提高颅、颈动脉三维显示率及病变的检出率。方法(1)选60例健康自愿者,随机分成A、B、C三组,应用SmartPrep软件实时监控,当感兴趣区造影剂浓度达阈值(50HU)后触发增强扫描序列,A组扫描间隔为2秒,B组扫描间隔为3秒,C组扫描间隔为4秒,完成数据采集。评价图象质量,确定最佳扫描间隔时间。(2)80例怀疑颅、颈动脉疾病进行颅、颈动脉CTA检查的患者,扫描后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容积再现技术(VR),评价三维血管的质量,探讨各种后处理技术的应用价值。结果(1)A、B、C三组均能显示颅、颈动脉,B组图象质量最佳,A、B、C三组图象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在颅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中,容积再现技术(VR)三维立体效果好,可以很好的显示血管的走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可以很好的显示血管内部病变。在颈部血管疾病的诊断中,曲面重建(CPR)可以很好的显示血管的狭窄、闭塞、钙化、斑块。结论利用SmartPrep软件实时监控造影剂浓度并及时触发增强扫描技术不受个体差异因素的影响,(尤其是肘静脉注射途径影响因素颇多)。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容积再现技术(VR)相结合可以获得满意的图像质量。
- 周全红温智勇毕冬梅赵建华毛毳陈威威
- 关键词:造影剂延迟时间
- 螺旋CT及三维重建肠道疾病诊断价值100例分析被引量:1
- 2007年
- 周全红康枫齐旭红毕冬梅温智勇
- 64排螺旋容积CT成像技术在双下肢动脉血管造影术中的应用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探讨64排128层螺旋容积CT(VCT)成像技术在双下肢动脉血管造影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0例患者进行下肢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平扫后静脉团注对比剂进行CT血管造影,图像采用最大密度投影、曲面重建、容积再现技术等后处理技术重建血管,观察病变血管显示情况。结果60例患者经VCT血管重建成像均能清晰下肢动脉病血管不规则钙化、扭曲、囊袋样扩张、管壁僵硬、迂曲等,能清晰显示术后金属支架及人工血管全貌。VCT扫描时间为22s、25s、28s,扫描间隔时间3s,通过后处理软件,均能显示下肢动脉及主要分支,使下肢动脉能完整显示,无任何骨骼干扰,完全符合临床诊断。结论64排128层螺旋VCT血管成像技术能清晰地显示下肢动脉及其病变,可以作为下肢动脉疾病术前评价和筛选的主要方法。
- 周全红温志勇康群凤毕冬梅赵建华刘炎高爽陈世光
- 关键词:血管造影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