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毕经纬

作品数:29 被引量:46H指数:4
供职机构: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艺术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3篇历史地理
  • 4篇文化科学
  • 1篇社会学
  • 1篇政治法律
  • 1篇语言文字
  • 1篇艺术

主题

  • 9篇铜器
  • 8篇青铜
  • 7篇青铜器
  • 6篇东周
  • 5篇考古
  • 3篇商周
  • 3篇商周时期
  • 3篇考古学
  • 3篇古学
  • 2篇东周时期
  • 2篇中华文明
  • 2篇青铜器研究
  • 2篇周墓
  • 2篇族属
  • 2篇文化因素
  • 2篇文明
  • 2篇写作
  • 2篇博物
  • 2篇博物馆
  • 2篇出土

机构

  • 28篇陕西师范大学
  • 3篇匹兹堡大学
  • 1篇海西州人民政...

作者

  • 28篇毕经纬
  • 1篇郭妍利
  • 1篇陈翔
  • 1篇冯霜

传媒

  • 3篇考古与文物
  • 2篇文博
  • 2篇考古学报
  • 2篇华夏考古
  • 2篇写作
  • 2篇殷都学刊
  • 1篇东南文化
  • 1篇历史研究
  • 1篇考古
  • 1篇管子学刊
  • 1篇农业考古
  • 1篇博物馆研究
  • 1篇华声
  • 1篇新课程研究(...
  • 1篇高教学刊
  • 1篇三代考古
  • 1篇考古学集刊
  • 1篇艺术博物馆

年份

  • 3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0
  • 3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5篇2015
  • 2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让课堂走进真实之道——以“禹铸九鼎”为例
2015年
"禹铸九鼎"之说常见于历史教材和讲义之中,不少历史学家和教师也将其作为信史传授给了一代代学生。然而,考古资料显示,鼎作为王权之象征大致始于西周后期。显然,该记载是秦汉史学家的想象与附会。因此,对于记载久远事迹的史料,应该考其原始,并借助考古资料加以实证,才能使历史课堂走进真实之道。
毕经纬
关键词:历史课堂
红卫村青铜器与殷人“持其祭乐器奔周”被引量:1
2009年
扶风红卫村青铜器是典型的商式铜器,时代约当于殷墟四期。其组合缺少当时的核心器物觚和爵,应是不完整的。这座商式墓葬出现于姬周势力的核心区可能与《史记》记载的商末殷人"持其祭乐器奔周"有关。墓主人可能是"壬"。红卫村墓葬的发现具有重要意义,为周原、沣镐附近商代晚期的非姬周文化遗存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毕经纬
关键词:族属
随葬品摆放规则初步研究——以海岱地区东周墓葬为例被引量:4
2016年
随葬品的摆放规则至少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形成,至春秋时期仍然起着一定的约束作用。通过对海岱地区东周墓葬随葬品摆放规则的考察,可以看出这一时期随葬品在墓葬中的重要性依时代的更迭而发生相应的变化。
毕经纬杨欢
关键词:东周时期随葬品
海岱地区青铜文化的格局与演进
2019年
海岱青铜文化的格局与演进过程可以分为三大阶段:史前至商代早期、商代中期至西周中期以及西周晚期至战国时期。第一阶段处于青铜文化的初始阶段,其格局及演进情况尚不明晰。第二阶段是王朝青铜文化的逐渐东进,其中北线是主线,商周王朝对海岱地区的渗透与征服主要是通过沿济水至海的北线完成的。第三阶段是海岱青铜文化的勃兴及分化,期间伴随着齐国青铜文化的不断壮大并最终完成对海岱青铜文化的统一。海岱青铜文化的格局与演进过程主要受到两方面的影响:一是中原王朝对东土的政治、军事策略;二是海岱地区自身的历史传统、自然地理以及与中原王朝之间的力量对比等。需要注意的是,王朝青铜文化的东进过程,也是王朝文化与夷人文化不断融合的过程。
毕经纬
关键词:夏商周时期青铜文化青铜器
新干大洋洲遗存性质再探——以青铜器的情境分析为中心
2024年
新干大洋洲遗存性质的判断需要将其置于商代晚期南方青铜器群总体的“出土情境”与“文化情境”中考察。大洋洲青铜器在摆放、类别、毁器与涂朱以及祭祀性器具的有无等出土情境方面,与同时期墓葬随葬的青铜器有明显差异,却与同期南方祭祀坑出土青铜器有诸多相似之处。此外,大洋洲青铜器出土于河流旁边的沙洲,也与商代晚期南方青铜器主要出土于河川附近祭祀坑之情形一致。总的来看,新干大洋洲遗存具有明显的祭祀特征,很可能为祭祀坑。
陶怡曦毕经纬
关键词:青铜器情境分析祭祀坑
试论商周青铜器的中期质变被引量:2
2019年
商周青铜器的发展过程中曾出现过几次显著的变化,这些变化将商周青铜器的发展过程分成若干个时间上连续但面貌却不相同的阶段,比如商代前期、商代后期至西周前期、西周后期至春秋前期,以及春秋后期至战国前期等。这些变化的内涵、形成的原因学界关注已久,但一直未见系统的讨论,鉴于此,本文着力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毕经纬
关键词:商周时期青铜器
融合与固守——鲁南东周铜器墓复杂性解析
2018年
鲁南地区的东周青铜文化是我国考古学文化的一个奇特存在。其境内的列国铜器墓葬无论形制、葬俗,还是出土铜器与陶器的形制、组合、纹饰等都各具特色,至少可以分为七个区域,各区表现出较强的独立性和固守性。但各区之间器物的类别、形制等也多有相近之处,表现出了一定的融合性,,融合与固守共同组成了鲁南东周铜器墓葬多元的文化特质。
毕经纬孙战伟
关键词:东周时期
山东东周鼎簋制度初论——以中原地区为参照被引量:3
2010年
鼎簋制度作为社会存在的一种反映,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把用鼎规格普遍、有序的提升归结为僭越有形而上学之嫌。春秋中期至战国中期,中原高级墓葬一般随葬数套列鼎,是鼎簋制度的套鼎时期,也是鼎簋制度的高峰期。以往多认为战国中晚期是鼎簋制度的瓦解、崩溃时期,实际上,这一时期随葬列鼎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鼎簋制度并没有瓦解,其瓦解期应在秦汉。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山东地区的鼎簋制度与中原地区存在较大差异:一是山东多数地区没有严格推行鼎簋制度;二是山东地区鼎簋制度的基础较为薄弱,瓦解现象出现较早,瓦解速度也较快;三是春秋中晚期至战国早、中期普遍流行于中原的套鼎现象,山东地区基本没有发现。
毕经纬
关键词:东周
铜(钅和)研究被引量:6
2015年
椭圆形铜(金和),有别于圆形敦,因其形状不甚规则,且自名之器甚少,故自宋以来称谓不一。《考古图》、《续考古图》命之为杯,《博古图录》称为卮,《西清古鉴》以舟称之,《美帝国主义劫掠的我国殷周铜器集录》称其为椭器,马承源《中国青铜器》将其分为椭杯与铘两类器物,《故宫铜器图录》则以敦称之。自清以来沿用《西清古鉴》定名称之为舟者较众,近年来,
毕经纬
关键词:青铜器美帝国主义马承源考古图录器物
博物馆微信公众平台运营现状的思考与探索被引量:1
2018年
博物馆微信公众平台作为了解博物馆的线上窗口,在服务公众、传达博物馆特色文化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近年来,博物馆微信公众平台的快速发展,拉近了博物馆与公众的距离,促进了博物馆服务社会功能的发挥,但其作为新兴事物,尚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平台数量庞大、信息资源浪费严重、过度追求"大同"、缺乏竞争力和发展动力、运营水平参差不齐以及公众参与度普遍较低等。博物馆微信公众平台应结合本馆特色,明确自身定位,突出公众的主体地位。馆际之间应加强合作,以优带劣,实现共同发展。
裴玉洁毕经纬
关键词:博物馆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