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江波

作品数:27 被引量:84H指数:6
供职机构: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8篇经济管理
  • 15篇社会学
  • 4篇文化科学
  • 2篇政治法律
  • 1篇生物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9篇社会
  • 7篇文化
  • 5篇裕固族
  • 4篇社会学
  • 4篇民族
  • 3篇移民
  • 3篇社会工作
  • 3篇农村
  • 3篇农村社区
  • 3篇文化适应
  • 3篇民族社会
  • 3篇村社
  • 2篇移民社区
  • 2篇社会空间
  • 2篇农民
  • 2篇民社
  • 2篇民族社会学
  • 1篇地震
  • 1篇新论
  • 1篇新型民族关系

机构

  • 19篇陕西省社会科...
  • 16篇兰州大学
  • 3篇西安市社会科...
  • 1篇甘肃省社会科...
  • 1篇甘肃政法学院

作者

  • 26篇江波
  • 11篇赵利生
  • 3篇杨晖
  • 1篇谢冰雪
  • 1篇谢雨锋
  • 1篇钟福国
  • 1篇阎丽娟
  • 1篇吴南
  • 1篇熊威
  • 1篇刘敏

传媒

  • 4篇西北民族研究
  • 3篇科学.经济....
  • 2篇贵州民族研究
  • 2篇中华女子学院...
  • 1篇兰州学刊
  • 1篇民族研究
  • 1篇新西部
  • 1篇西北大学学报...
  • 1篇兰州大学学报...
  • 1篇甘肃农业
  • 1篇社科纵横
  • 1篇南京人口管理...
  • 1篇西北第二民族...
  • 1篇中南民族大学...
  • 1篇青海民族大学...
  • 1篇西部学刊
  • 1篇中国民族学

年份

  • 1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4
  • 2篇2011
  • 1篇2010
  • 4篇2009
  • 2篇2008
  • 5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 1篇1996
  • 3篇1995
  • 1篇1994
  • 1篇1988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移民的文化适应--关于肃南裕固族移民社区的调查与思考
裕固族,是一个只有万余人口的少数民族。现今主要生活在甘肃祁连山南麓的山区和戈壁沙漠中。裕固族长期从事畜牧业生产,其所在地肃南自治县一直为甘肃省重要的畜牧业基地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裕固族的生活方式几经变迁,由原来的游...
江波赵利生
关键词:裕固族移民社区文化融合资源保护
农民对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的评价——基于对陕西部分农村社区的走访调研被引量:4
2009年
农村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的实施效果当以政策目标主体的切实感受作为评估的基础。通过对陕西西安等地区多个县、乡(镇)、村计划生育户的走访调查,试图以质性研究的方法和呈现方式来了解和体现政策目标群体的不同心声,以此考察并展示计生利益导向政策的实际成效,并分析原因,提出思考。
江波赵利生
关键词: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
打开乡村文化研究知识生产的新空间--读《文化、性别与认同--质性社会学视角下的陕西农村调查与思考》有感
2018年
我国乡村是处在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进程交织杂糅中心的社会时空。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进程在乡村的社会时空里同时共存,既有较量、冲突,也有妥协、适应。王旭瑞的新著《文化、性别与认同:质性社会学视角下的陕西农村调查与思考》,以质性社会学为理论支撑,把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社会变迁当作基本背景,将宏观社会关怀与微观情感连接贯穿在研究过程中,对文化、性别和民间信仰三大主题展开了多层面、立体性调查、讨论,期望真实地反映社会转型时期三秦大地农村百姓的日常生活、社会交往、文化活动、性别差异、精神信仰等方面的状况,通过对历史脉络、现实形态与未来发展的深度揭示和重新解读,挖掘其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分析其中蕴含的价值和意义,将一些被遮蔽的议题重新显现出来,从而打开了当代乡村文化研究中知识生产的新空间。
江波
关键词:乡村文化性别
族群认同的嵌入性——公共话语、社会空间、象征符号的作用——以肃南县明花区双海子村裕固族移民故事为例被引量:7
2009年
肃南县明花乡裕固族移民搬迁带来了裕固族文化的重大变迁,移民开始从牧民向农民转化。在这一变迁中,族群认同值得关注。认同具有社会性、建构性和多元性,公,共话语、社会空间、象征符号都影响着族群认同,而裕固族文化传承中的一些问题令人担忧,我们应该给予积极的建设性回应。
赵利生熊威江波
关键词:族群认同公共话语社会空间
健康人格的社会条件
1988年
改革、开放在深入,文化研究在深入,建立健康人格的呼声越来越高了,它显示着整个民族的觉醒:从文化的深层中去认识自己,寻找现代化的道路。 (一) 对健康人格,每个人都可以依据自己的“感觉”来划定。因此,要想得出一个成熟的、为人们所共同接受的定义,几乎是不太可能的事情。原因何在?除自身的素质之外,当然还包含有社会的因素。
江波
关键词:个人人格自我实现个体性资本主义精神
应积极培养公民建构性灾害意识
2011年
灾害建构论的策略是改写"人"与"物"的关系,发现人的能动力量,正视、直面、充满自信地应对地震和一切灾害。因为汶川大地震,中国人对大灾大难有了更多的认识和反思。面对灾害,更多的人在经历短暂的伤痛之后,选择了积极的应对方式,努力探寻战胜灾害的力量,以构建全新、和谐的社会空间。显然,这种以建构性看待灾害意识的形成弥足珍贵。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可以称之为建构性灾害意识。"灾害存在吗?"当灾害来临时。
江波
关键词:灾害意识建构性汶川大地震公民社会空间建构论
民族社会学的视角与定义新论被引量:2
2005年
民族社会学的视角主要有结构与过程的视角,个体、群体与社会的视角、冲突与均衡的视角、统一性与多样性的视角、宏观与微观的视角。而民族社会学的定义由于学者的研究视角不同,定义的侧重点不同亦呈现出众说纷纭的状况。综合已有研究,我们认为,民族社会学是一门从宏观社会系统出发,综合地研究民族地区现实的社会结构、社会过程与社会控制,以探讨民族地区社会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的条件与机制的一门综合性社会科学交叉学科。
赵利生江波
关键词:民族社会学
庙会现象与庙会社会学研究的对话
2019年
延续千年的庙会文化及其实践是深具中国本土特色的信仰崇拜活动,它将儒释道宗教信仰的杂糅性、祖先神灵等崇拜的多元性、中华乡土文化的代表性有机整合,展现出中国传统根文化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当前,各地庙会活动日趋活跃,既有区域性影响显赫的"城隍信仰",也有庇护一方的"神灵"崇拜,既有官方组织的"祭祀大典",也有引发舆论热议的民间造庙典型易县"奶奶庙"等等.伴随弘扬传统文化、申遗、发展文化产业等,庙会活动呈增长态势.为此,我们关注庙会现象,是因为它是信仰文化神圣超越性与社会世俗性一体两面互动的反映,体现了糅合性、跨界性、多元性等中国特色的信仰实践特征.开展庙会社会学研究是期待用中国本土信仰实践回应宗教社会学关注和忽视的议题,推进宗教社会学知识体系的本土化.我们以"对话"的形式开展讨论,是因为"对话"是一种互动,在互动的脉络中有利于开放思想空间.这也可以当成是共同探索庙会现象社会学研究的一次实践.
吴南彭雅琦江波
关键词:庙会文化社会学研究现象社会学宗教社会学城隍信仰
扩大的家族——藏族民间组织沙尼调查被引量:10
2009年
沙尼是甘南藏区一种独特的民间组织,它类似于汉族的家族,但在结构与功能上又有明显扩大。沙尼可区分为亲房沙尼和田地沙尼,亲沙尼、一般沙尼与外沙尼,也有伴随民间互助需求而出现的"新沙尼"。反映在实际运行中,不同沙尼又体现出不同的特征和结构,一些沙尼有自己的山神,有共同的祭祀活动,在民间红白事、盖房等人生重大事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分家、纠纷调解等也有重要影响。沙尼有悠久的历史,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特征。新时期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家导致沙尼的结构扩大;外出打工造成传统职能弱化,总体影响力下降;血缘向社区互助组织转化的特色更加明显。沙尼对农村社区和谐与稳定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赵利生谢冰雪江波
关键词:家族
从牧民到农民——对甘肃裕固族黄土坡-双海子移民项目村的一项人类学考察被引量:5
2007年
肃南是甘肃省重要的牧业基地之一,但近年来伴随着生态环境恶化,西部裕固族生产与生活面临困难与问题,生态移民成为政策选择的重点。文章以从莲花乡黄土坡村到明花农业开发区双海子村移民为个案,对移民的过程及文化适应与整合进行了描述与分析,对移民遇到的困难与问题以及进一步发展的对策进行了一定思考。
江波赵利生
关键词:移民文化适应文化整合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