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江飞飞

作品数:6 被引量:11H指数:3
供职机构: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化工机械与安全工程研究所更多>>
相关领域:化学工程机械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篇化学工程
  • 2篇机械工程
  • 2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4篇支承
  • 3篇支承式
  • 3篇换热
  • 3篇换热器
  • 3篇混合管束
  • 3篇管束
  • 3篇传热
  • 2篇强化传热
  • 1篇性能研究
  • 1篇压降
  • 1篇压缩机
  • 1篇支承结构
  • 1篇三维动态模拟
  • 1篇强化传热技术
  • 1篇热强化
  • 1篇热系数
  • 1篇温度
  • 1篇温度分布
  • 1篇流体诱导
  • 1篇流体诱导振动

机构

  • 6篇华南理工大学

作者

  • 6篇江飞飞
  • 5篇江楠
  • 2篇许海峰
  • 2篇王延顼
  • 1篇邓波
  • 1篇卞淞霖

传媒

  • 1篇压力容器
  • 1篇化工进展
  • 1篇石油化工设备...
  • 1篇现代橡胶技术
  • 1篇第三届全国换...

年份

  • 1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 2篇2005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采用计算机模拟预测滚动轮胎的温度分布状况
2005年
目前,数字程序已被用于检测在各种速度、充气压力、载荷条件下的轻载卡车光胎面斜交轮胎的温度分布情况。利用原有的有限元模拟,可分别用动态机械测试装置和材料测试装置推导出滞后损失(H)和总应变能(U_(sed))之间的关系方程。滞后能量损失(U×U_(sed))与生热率有直接关系。假设胎面温度的升高是由于周期性形变造成的能量耗散所致,这种能量耗散可用起始热源换算。在滚动轮胎中,可利用滞后能量损失把应变能密度和热源联系起来,并且可用稳态热分析得到其热分布情况。实践证明,利用上述程序,滚动轮胎的热分布模拟将变得更容易。本文介绍了一种高效计算机程序,该程序可减少偶合轮胎三维动态滚动模拟的时间。同时,作者参考其他文献研究的结果,论述了多种条件下胎面的温度升高状况。
王延顼江飞飞江楠
关键词:三维动态模拟滚动轮胎温度分布温度计算机
关于空气压缩机后冷却器流程选择的探讨被引量:5
2005年
对空气压缩机后冷却器流程的选择提出了新见解。文章分析指出,综合空气压降和总传热系数两方面因素,一般情况下,建议将折流板间距与壳体内径的比值(h/D)设置在0.6~0.7之间并选择热空气走壳程的方案;若仅希望冷却器具有较低的空气压降,建议将折流板间距与壳体内径的比值(h/D)设置在大于0.7的范围,并选择热空气走管程的方案。
江飞飞江楠卞淞霖王延顼邓波
关键词:后冷却器传热系数压降
管壳式换热器管束的支承结构被引量:3
2006年
介绍了管壳式换热器几种管束支承结构的研究进展,并着重介绍了一种新型的管子自支承结构.
江楠许海峰江飞飞
关键词:管壳式换热器
自支承式换热器的实验与理论研究
管壳式换热器被广泛的应用于炼油、化工、制冷、机械和动力等行业中,在当今能源紧缺的社会,充分发挥换热器的传热能力事关重要。因此,研究和开发有效的强化传热技术,将带来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目前为止,管程强化传热的研究已经较为...
江飞飞
关键词:支承式混合管束流体诱导振动传热强化传热膜系数强化传热技术
文献传递
钉头管自支承式换热器壳程性能研究
2008年
对钉头管自支承式换热器钉头纵向间距分别为20,35和50mm的三种钉头管-光管混合管束进行了壳程性能试验研究,并与纯光管管束试验进行了比较,得到了钉头管自支承式换热器的壳程摩擦阻力系数和传热膜系数的回归关联式。研究结果表明钉头管自支承式换热器具有良好的壳程强化传热性能,当1000≤Re≤4295时,以钉头纵向间距s=35mm的混合管束的α/Δp性能最优,其平均值比光管管束提高了34%。
江楠江飞飞许海峰
关键词:混合管束
钉头管—光管混合管束自支承式换热器壳程性能的实验研究
通过对纯光管管束和钉头管—光管混合管束换热器的壳程性能的实验研究,得出了钉头管—光管混合管束的摩擦阻力系数和传热膜系数回归关联式;研究结果同时还表明了,钉头管—光管混合管束具有较好的强化传热性能,当1000≤Re≤429...
江楠江飞飞
关键词:强化传热混合管束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