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汤克兵

作品数:12 被引量:15H指数:2
供职机构:西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文学文化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艺术
  • 4篇文学
  • 2篇文化科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3篇艺术
  • 3篇画框
  • 2篇艺术观
  • 2篇艺术观念
  • 2篇诗意
  • 2篇图像
  • 1篇大学研究生院
  • 1篇新自由主义
  • 1篇研究生院
  • 1篇艺术作品
  • 1篇意象
  • 1篇隐现
  • 1篇隐喻
  • 1篇语境
  • 1篇语言
  • 1篇语言学
  • 1篇语言学模式
  • 1篇寓言
  • 1篇散文
  • 1篇散文创作

机构

  • 10篇西南大学

作者

  • 10篇汤克兵
  • 2篇施高军
  • 1篇肖丽娅
  • 1篇唐晓莉

传媒

  • 2篇江西科技师范...
  • 1篇内蒙古社会科...
  • 1篇文艺研究
  • 1篇东岳论丛
  • 1篇乐山师范学院...
  • 1篇重庆广播电视...
  • 1篇文化研究

年份

  • 1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09
  • 1篇2007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消费社会与文学的生产与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2015年
2015年9月18日至21日,"消费社会与文学的生产与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西南大学和重庆大学举行。此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西南大学研究生院、西南大学文学院、美国纽约提洛斯研究院(TelosPaul Piccone Institute)联合主办,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协办。来自中国、美国、印度、奥地利、韩国等国内外高校的三十多名专家学者参会。
唐晓莉汤克兵肖丽娅
关键词:大学研究生院国内外高校媒介生态学新自由主义文学艺术研究
画框的隐现与艺术观念转折被引量:1
2016年
画框不只是艺术作品的一个外在物理框架,而是已然内化为我们区分物理空间与艺术空间的视觉隐喻。在传统绘画中,画框的"窗口"隐喻与"透视建构"纠缠在一起,赋予所框之绘画空间以理性、秩序和清晰等古典主义价值。现代艺术一方面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对这种"画框专制"的质疑与挑战,另一方面通过对画面的割裂、压平、拆解,戳穿了传统绘画的幻觉空间,也因此解构了画框与作品之间那种虚假耦合的美学关系。现代艺术的种种"去画框"行为背后总是另有一套关于"画框"的话语。某种意义上而言,艺术总是通过"画框"这个看似隐而不显的"外围构件"来宣称自己的存在。
汤克兵
关键词:画框平面性
知觉性画框与绘画的视觉再现被引量:7
2016年
画框之所以与图像再现联系紧密,是因为画框作为边界标注了观者对再现媒介与再现对象两种知觉意识的区分。换言之,经由画框—边界的介入,图画的二维平面与观者所见的三维空间之间构成了视觉意识的转换关系。由此,图像的二元特征就体现在观者对二维图画表面与再现对象之间的互动关系的认知。以贡布里希的错觉理论和沃恩海姆的"看进"说,以及后来者直接或间接的回应为评说对象,通过厘清不同的再现理论中所隐含的对图像二元特征的不同辨解,旨在说明作为"边界"标记的画框如何规定了图像的存在方式,以及画框—边界如何在知觉意识层面介入了我们对图像世界的整体感知。
汤克兵
生命·生活·诗意——论赵丽宏的散文创作
2009年
赵丽宏是当代文坛上一位多产的散文作家,他的散文写的是常人常事,抒发的也是普通人的感情。对生命、生活、诗意的执著描绘与咏叹,是其散文创作的主题,其内涵主要表现为:感悟或反思生命的尊严与价值、理解并拥抱生活、追求且持存艺术所带来的诗意。
汤克兵施高军
关键词:生命诗意
新旧艺术史的交界:巴克森德尔与视觉文化衍生被引量:3
2015年
后现代语境下,语言与图像的关系探讨关乎艺术史学科知识生产的有效性以及文化建构和运转路径的选择等问题。与艺术史领域热衷于理论与方法论开拓的学者们不同,巴克森德尔对语言缝合图像之间裂隙的可能与不可能展开深入探讨,开创了艺术史研究的两种别样路径,即语言学模式和视觉文化分析模式。巴克森德尔的独特性正是体现在这种艺术史领域的非自觉的视觉文化研究上。某种程度而言,他为艺术史转向视觉文化并发展为一门新兴学科探寻了一条更为理性而稳妥的道路。
汤克兵
关键词:语言学模式图像学文化分析后现代语境文化建构乔托
时代的烙印——《读书》(1979~2007)杂志办刊特色研究
作为70年代末以来当代中国最重要的“前沿”思想文化杂志之一,《读书》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当代社会转型所带来的思想文化律动,也见证和推动了中国新闻传媒的专业化和现代化。在创刊至今的28年发展历程中,《读书》折射着整个中国...
汤克兵
关键词:文化语境办刊理念
文献传递
海子抒情诗中“秋”意象解析被引量:2
2009年
海子诗歌意象丰富,意蕴深厚,极具艺术张力,例如"秋"意象。本文从三方面论述海子抒情诗中"秋"意象。首先,"秋"象征丰收而荒凉的人世;其次,论述"秋"的感伤;最后,"秋"是幻象丛生的国度。
施高军汤克兵
关键词:荒凉感伤幻象
图像复制时代艺术作品的“本真性”——以本雅明和海德格尔的艺术观念为例
2016年
如果说本雅明通过艺术作品"物性"或"光韵"的丧失来把握艺术作品的本真性问题,那么海德格尔的策略则是反其道而为之,从存在论角度通过"艺术作品"是否能见到"物性"和器具性来把握艺术作品的本源。两者思考路径虽有差异,却殊途同归,皆指向图像复制时代艺术作品的本真性问题。艺术作品的图像化分享,冲击了传统艺术史对艺术作品的既定确认模式以及我们对艺术作品的感知方式,艺术作品的"整体性"交由审美体验来确认,即审美体验介入艺术。其后果是原本的"艺术作品"与均质化的"图像"在审美体验上日益趋同化。
汤克兵
关键词:光韵本真性艺术作品图像
画框话语与西方艺术观念嬗变
汤克兵
本真生命与诗意人生——《九月寓言》文本阐释被引量:2
2007年
"人之栖居"是海德格尔后期的主要思想。他把栖居之所具化为天地神人所构成的"四重整体,"通过建立一个本真的自然世界而恢复神与人,存在与大地的本源联系,使人与物的存在居于澄明。无独有偶,张炜在其小说《九月寓言》里也做了同样的努力:对"地瓜"、"黑夜"、"九月"等独特的意象的歌吟,极富诗意地还原了自然生命的本真形态;同时,通过对小村人流浪与安居两种生存境遇的诗意描绘,昭示了诗意栖居的必要性。
汤克兵
关键词:九月寓言诗意人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