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汪海斌

作品数:14 被引量:237H指数:7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2篇天文地球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8篇冰期
  • 7篇间冰期
  • 6篇末次间冰期
  • 5篇土壤
  • 5篇气候
  • 5篇古土壤
  • 4篇黄土高原
  • 3篇全新世
  • 3篇黄土
  • 3篇季风
  • 2篇地球化
  • 2篇地球化学
  • 2篇地球化学特征
  • 2篇冬季风
  • 2篇时空分布特征
  • 2篇化学特征
  • 2篇黄土记录
  • 2篇风化
  • 1篇东亚季风
  • 1篇冬夏季

机构

  • 14篇兰州大学
  • 4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作者

  • 14篇汪海斌
  • 5篇冯兆东
  • 3篇陈发虎
  • 2篇魏海涛
  • 2篇贾佳
  • 2篇于英鹏
  • 2篇刘现彬
  • 2篇张家武
  • 2篇夏敦胜
  • 1篇朱照宇
  • 1篇贾鑫
  • 1篇饶志国
  • 1篇刘连友
  • 1篇秦将为
  • 1篇李世萍
  • 1篇董广辉
  • 1篇张小文
  • 1篇刘秀铭
  • 1篇安成邦
  • 1篇金明

传媒

  • 3篇第四纪研究
  • 2篇海洋地质与第...
  • 2篇第十届全国第...
  • 1篇科学通报
  • 1篇中国沙漠
  • 1篇兰州大学学报...
  • 1篇沉积学报
  • 1篇2007年全...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2
  • 2篇2001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末次间冰期古土壤的地理分异及其气候和年代意义
汪海斌冯兆东陈发虎
九州台古土壤S_1记录的末次间冰期东亚夏季风变化被引量:9
2006年
对沉积速率较高的黄土高原西部地区九州台剖面S1古土壤的夏季风代用指标———磁化率、碳酸钙含量、色度进行了测量。综合分析结果表明,MIS5e开始前,夏季风有一次衰退事件,末次盛间冰期早期夏季风强于晚期,而中期夏季风强度相对较弱,然而这种变化是较为和缓的,并没有表现出类似GRIP冰心氧同位素的大幅度、快速变化,表明MIS5e期间东亚夏季风是相对稳定的。来自海洋的研究表明,西太平洋洋面温度(SST)和洋面高度在MIS5e早期和晚期相对较高,中期相对较低,证实了西太平洋环境变化和东亚夏季风强度之间存在成因上的联系。与先前有关全新世东亚夏季风研究结果的对比表明,MIS5e和全新世东亚夏季风演化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可能反映了低纬海洋和高纬大陆之间能量和物质交换对太阳辐射响应的某种内在机制。
饶志国陈发虎汪海斌张家武朱照宇
关键词:末次间冰期全新世
最近三个间冰期气候变化的高分辨率黄土记录
该文选择位于兰州市黄河北岸六级阶地之上的九州台剖面作为研究点,对S0、S1和S2古土壤层及其上下进行采样并测定了全部样品的粘度和磁化率.同时还测量了S1古土壤层的碳酸钙含量.根据粒度一年龄模式,建立了高分辨率的年代序列,...
汪海斌
关键词:高分辨率冬季风西风环流气候不稳定性
黄土高原西部地区黄土粒度的环境指示意义被引量:132
2002年
通常把>30 μm颗粒含量作为冬季风的替代指标。对黄土高原西部地区的兰州九州台剖面、西宁土巷道剖面粒度主成分和聚类分析表明: >40 μm颗粒的含量是黄土高原西部地区更为敏感的古冬季风替代指标, <2 μm颗粒的含量的变化所指示的古气候意义可能与黄土高原中部地区不同。
汪海斌陈发虎张家武
关键词:风尘冬季风古气候黄土高原黄土粒度
黄土高原S_1古土壤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物源的指示被引量:21
2011年
对黄土高原中部的蓝田剖面与黄土高原西部的定西和天水剖面的S_1古土壤的化学元素进行了对比。3个剖面的Al-Ti-Zr比值接近,La/Th和Ce/Pb比值以及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各与上大陆地壳的接近,表明黄土高原S_1古土壤的来源粉尘经历了多次的搬运-沉积循环过程,而使物源呈现均一的特性。物源的均一性初步保证了地球化学指标的空间比较的可行性。
汪海斌于英鹏刘现彬冯兆东
关键词:黄土古土壤地球化学
西天山地区典型黄土磁学特征初探
夏敦胜汪海斌魏海涛贾佳
黄土高原末次间冰期古土壤S1的地理分异及其气候和年代学意义
研究选择黄土高原东、西两个断面对土壤形态、粒度、磁化率等进行了观测或分析。结果表明:从黄土高原的西北端到东南端,由于粉尘的堆积速率呈递减趋势而成壤作用逐渐加强,造成了末次间冰期古土壤S1从三层土壤逐渐融合为一个单一的土壤...
汪海斌
关键词:末次间冰期中国黄土高原古土壤
文献传递
末次盛冰期北美风成环境变化及其在全球气候突变事件中的意义被引量:7
2001年
本文用末次冰期北美大冰盖南缘的风尘堆积记录来重建末次盛冰期的亚极地环境变化。磁化率、有机碳含量和潜育化程度的资料表明 ,末次盛冰期的前期 (约 2 1 0 0 0~1 5 0 0 0aB .P .)植被覆盖较差 ,而后期 ( 1 5 0 0 0~ 1 0 0 0 0aB .P .)植被覆盖较好 ,1 5 0 0 0aB .P .环境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磁化率曲线显示了大约 1 0 0 0a的氧化 -还原周期。这种大约 1 0 0 0a的环境变化周期很可能由低纬地区的海洋和大气的扰动所驱动 。
冯兆东汪海斌
关键词:风尘堆积末次盛冰期全球气候磁化率
使用图形矢量化软件实现气候曲线向数据的转化被引量:2
2006年
不同区域的气候对比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和手段.气候对比通常表现为气候曲线的对比.对文献中的气候曲线进行扫描并加以数字化(矢量化)处理得到屏幕坐标序列,由屏幕坐标和实际坐标的比例系数计算文献中的气候曲线拐点的实际坐标值,最终可使用这些数值再造所需的高质量的气候曲线图形.本文探讨了地理信息系统的辅助软件之一R2V的气候曲线数字化流程.
汪海斌李世萍张小文秦将为冯兆东
关键词:矢量化
末次间冰期古土壤的Zr/Rb值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7
2008年
Zr/Rb比值被认为比粒度更为可靠的冬季风指标,该指标的使用基于两项假设:(1)Zr在粗颗粒中富集而Rb在细颗粒中富集,因此Zr/Rb可记录到粒度的分选信息;(2)Zr和Rb在风化过程中都稳定,因而沉积后的风化或成壤作用不会改变原先的Zr/Rb.研究沿黄土高原的西北-东南断面3个末次间冰期古土壤(S1)的Zr,Rb,Ti,Hf等元素和元素比值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并对这两项假设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从黄土高原西北部到东南部,在末次间冰期Zr和Rb元素丰度均表现出增加的趋势.但在末次冰期早期和倒数第2次冰期晚期,Zr元素丰度由西北向东南呈现递减的趋势,Rb元素丰度则仍表现为递增的趋势.同一剖面间冰期的Rb元素丰度总是高于冰期时段的水平.在黄土高原西北部风化作用较弱的定西剖面,间冰期的Zr元素丰度低于冰期时段的水平.在远离源区、风化作用较强的天水和蓝田剖面,间冰期的Zr元素丰度高于冰期时段的水平.Zr/Hf值在较窄的范围内波动,定西剖面的Zr/Hf值相对恒定,天水和蓝田剖面S1土体部分的Zr/Hf值略高于L1和L2部分.这些结果支持Rb在细颗粒富集的假设和实验观察,但不完全支持Zr在粗颗粒中富集的假设和实验观察.在假定Zr不淋失的基础上,Rb变化率的结果表明Rb的淋失随着风化作用的增强而逐渐增加.因而也不支持关于Rb的稳定性的假设.无疑,Zr/Rb值的最终展现是源区因素、搬运以及沉积后的风化作用之间平衡的结果.在化学风化作用较强的情况下(CIA>65),使用Zr/Rb来反映粒度变化或者冬季风强度的波动需要谨慎.此外我们发现,Zr/Rb始终被约束在1.7以上。
汪海斌刘连友冯兆东
关键词:ZRRB风化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