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东海

作品数:77 被引量:1,166H指数:21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理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63篇期刊文章
  • 11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73篇天文地球
  • 2篇理学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20篇暴雨
  • 15篇降水
  • 11篇冷涡
  • 10篇中尺度
  • 9篇东北冷涡
  • 7篇大暴雨
  • 7篇值模拟
  • 6篇中尺度对流
  • 6篇数值模拟
  • 5篇地形
  • 5篇中尺度对流系...
  • 5篇同化
  • 5篇气象
  • 5篇雷达
  • 5篇急流
  • 5篇暴雨过程
  • 4篇气象学
  • 4篇微物理
  • 4篇复杂地形
  • 4篇GSI

机构

  • 72篇中国气象科学...
  • 18篇成都信息工程...
  • 13篇中山大学
  • 13篇中国科学院大...
  • 6篇浙江大学
  • 6篇中国气象局广...
  • 5篇南京信息工程...
  • 5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吉林省气象局
  • 2篇湖北省气象局
  • 2篇清华大学
  • 2篇中国气象局
  • 2篇天津市气象台
  • 1篇北京市气象局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兰州大学
  • 1篇纽约州立大学
  • 1篇中国气象局培...
  • 1篇中国民用航空...

作者

  • 77篇王东海
  • 15篇刘英
  • 13篇尹金方
  • 8篇钟水新
  • 6篇翟国庆
  • 5篇冯涛
  • 5篇李国平
  • 5篇王洪
  • 4篇赵艳风
  • 4篇张人禾
  • 4篇巩远发
  • 4篇梁钊明
  • 4篇杨帅
  • 3篇周玉淑
  • 3篇陈超君
  • 3篇高守亭
  • 3篇柳崇健
  • 3篇姜晓玲
  • 2篇胡开喜
  • 2篇夏茹娣

传媒

  • 11篇气象学报
  • 9篇大气科学
  • 6篇高原气象
  • 5篇气象
  • 5篇热带气象学报
  • 5篇应用气象学报
  • 3篇地球科学进展
  • 3篇成都信息工程...
  • 2篇地球物理学报
  • 2篇气候与环境研...
  • 2篇气象与环境科...
  • 2篇第30届中国...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自然科学进展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成都信息工程...
  • 1篇气象科技
  • 1篇广东气象
  • 1篇中国气象科学...
  • 1篇气象科技合作...

年份

  • 2篇2019
  • 2篇2018
  • 5篇2017
  • 6篇2016
  • 9篇2015
  • 6篇2014
  • 13篇2013
  • 6篇2012
  • 7篇2011
  • 1篇2010
  • 6篇2009
  • 3篇2008
  • 8篇2007
  • 1篇2005
  • 1篇2000
  • 1篇1997
7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CloudSat资料的冷涡对流云带垂直结构特征被引量:16
2011年
利用CloudSat卫星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和FY-2C卫星可见光云图分析了2006年7月20-24日我国东北一次冷涡过程不同时期对流云的垂直结构以及云内中小尺度的结构,发现在冷涡发展阶段的初期,暖锋对流结构表现为孤立的回波系统多,强对流深厚,对流系统体现为孤立、深厚的特征。在冷涡发展成熟阶段,回波强度比冷涡发展初期的对流系统有所减弱,且为浅薄的对流系统。冷涡系统影响下发展的锢囚锋回波系统顶部呈现独特的结构特征:东南部为干冷空气侵入造成的回波区,中部为锢囚锋主体埘流区,西北部为暖锋遇冷锋抬升作用形成的回波区。在锢囚锋尾部存在冰水含量与液态水含量分层脱象,干冷空气侵入层在5 km高度左右,在干冷空气侵入层上部为冰水含量分布的弱回波区,下部为液态水分布的弱回波区。在冷涡成熟阶段,对流系统分布在冷涡外沿,表现为孤立的对流系统,冰水含最多的埘流系统主要在冷涡的北面,而液态水主要分布在冷涡中心零度层以下。
钟水新王东海张人禾刘英
关键词:CLOUDSAT冷涡干冷空气
冰核对云物理属性和降水影响的研究被引量:9
2015年
系统回顾了冰核对云和降水影响的研究进展,详细分析了冰核对云的宏微观特征、对流系统结构和强度、辐射、雷电、降水量和降水强度的影响途径,并从云微物理过程的角度解释了其影响机制。得到如下结论:1通常情况下,冰核浓度增加,冰晶浓度增大,云滴浓度减小,云的生命史延长;2对于发展阶段的对流云,冰核在温度较高的过冷区活化使潜热在中低层提早释放,增加了对流系统中层不稳定能量,促进了对流系统的发展;3卷云中冰核浓度的增加,改变了冰相水物质与液相水物质的比例;削弱或抑制了卷云中同质核化,增大了卷云中冰晶粒子的平均半径;4冰核浓度的增加,能够使到达地气系统的净辐射增加;5冰核浓度的变化能够引起雷电活动发生频次和强度的变化;6冰核浓度增加,引起降水量的变化不确定,即降水量增加、减少或者变化不显著的情况都可能存在。这些结果为改进数值模式中冰核活化参数化方法提供指导,从而提高数值模式对云和降水的预报能力;同时为人工影响天气选择合适的人工催化剂和撒播时机提供参考。
尹金方王东海许焕斌翟国庆姜晓玲
关键词:冰核降水量降水强度
东北暴雨的研究被引量:95
2007年
系统性研究东北暴雨将提高对东北灾害性天气的认识,有利于加深对中国暴雨的全面研究。对我国气象工作者在东北暴雨研究方面的工作进行了综述,并回顾了影响东北暴雨的几类主要天气系统,分别为气旋、台风、冷涡,着重回顾了在过去几十年中东北冷涡暴雨方面研究的进展。指出目前待解决的问题是:影响东北地区台风暴雨强度、分布及转向问题;东北冷涡的内部结构特征及其发生发展的物理机制、东北冷涡下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结构特征与暴雨的关系;引发东北地区强暴雨过程的水汽源地等问题。这些问题需要通过今后深入和细致的加密观测分析研究,以及利用长时间卫星遥感观测资料和雷达资料的论证才能逐渐认识清楚。
王东海钟水新刘英李俊胡开喜杨帅张春喜孙力高枞亭
关键词:东北暴雨东北冷涡气旋暴雨台风暴雨
有限区域分解分析方法在2006年一次东北冷涡暴雨分析中的应用被引量:9
2012年
2006年7月19—24日,东北地区出现一次明显的冷涡发展导致强降水的过程.对这次东北冷涡过程的天气形势分析表明,该东北冷涡的维持和发展与冷涡东部阻塞高压的建立与消亡有关.本文根据500hPa环流形势演变特征,将东北冷涡发生发展过程分为4个阶段,并借助调和-余弦谱展开方法,对东北冷涡各阶段850hPa水平风和水汽通量进行无辐散和无旋转分量分解,分析各阶段无旋转风动能和无辐散风动能之间的能量转化.研究结果表明,分解得到的无辐散风及其水汽通量清楚地展现出了东北冷涡的大尺度环流和水汽输送通道及水汽来源,而从无旋转风及其水汽通量上则可以直观地看到冷涡低层的中小尺度风场及水汽辐合辐散区,为分析东北冷涡内部对流提供帮助.东北冷涡发展的不同阶段其水汽来源有所不同,初始阶段的水汽主要来自黄海和渤海地区,发展阶段水汽主要来自日本海,而到成熟阶段和减弱阶段,水汽输送通道被破坏,冷涡的水汽供应大大减少,与同时期暴雨减弱一致.同时,无旋转风辐合强值区和无旋转风水汽通量大值区的重合区域有利于强对流的发生发展,表现为重合区与TBB(Temperature of Black Body,黑体辐射温度)强对流云带的形状和位置对应良好,与降水落区也较为一致,可为预报东北冷涡引发的强降水落区这一预报难点问题提供参考.从动能转化上看,无旋转风和无辐散风的动能转化项能很好地反映东北冷涡整个生命史过程中各阶段强度的变化特点,对冷涡强度预报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邓涤菲周玉淑王东海
关键词:东北冷涡
湿饱和流中的Richardson数和不稳定的研究被引量:10
2007年
本文推导了干、湿饱和流中的Ri数方程.选取华北的一次降水过程,利用模式输出资料计算并对比分析干空气、湿饱和流中Ri方程中的各项,发现干过程中水平风速的垂直切变对干Ri数的变化和不稳定的影响占主导地位,而在湿过程中,湿饱和Ri的分子(Brunt-Vaisala frequency,简称BVF)对Ri数的变化及不稳定的影响可达到与分母相当的量级.既然BVF在湿过程中对不稳定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我们寻找了更符合湿过程中实际情况的BVF表达式,以对Ri进行修正,从而更好地判断湿过程的不稳定.研究发现,由于考虑了气块的虚温效应和总的水物质混合比的变化,即考虑降水过程中部分液态水脱离气块,有效地减小了雨区的稳定性,使得修正后的湿Ri公式可能更适合于诊断雨区的不稳定.
杨帅高守亭王东海
关键词:降水
一次台风变性并入东北冷涡过程的动力诊断分析被引量:9
2015年
台风北移变性并入东北冷涡是造成东北地区夏季大范围暴雨的主要形式之一,但其中的热动力结构变化特征及其物理机制尚不清晰。本文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的再分析资料对一次台风变性并入东北冷涡过程进行动力诊断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冷涡冷空气的不断侵入以及台风移动形成的相对冷平流使得台风暖心结构消亡,其低层低压辐合和高层高压辐散结构消失,变性并入东北冷涡后气旋整层偏冷,低层出现冷中心。台风变性并入东北冷涡过程中,冷涡中心附近高空急流南侧的反气旋切变抑制气旋直接往高空发展,而急流轴左侧的热动力分布特征有利于垂直涡度的发展,变性后的气旋环流向冷涡的移近有利于急流轴维持倾斜,从而促进气旋向高空冷涡倾斜发展。同时,冷空气在气旋低层附近堆积导致等假相当位温线发生倾斜,造成垂直涡度在气旋中层倾斜发展。台风变性并入东北冷涡后,高空冷涡槽底的正垂直涡度平流促进气旋由中层直接向高层发展,而高空冷涡槽底急流促进正垂直涡度平流的维持。气旋高空环流的发展反过来削弱了东北冷涡的高层环流,导致高空冷涡中心出现北撤。
梁钊明王东海
关键词:台风东北冷涡动力诊断
非均匀饱和广义湿位涡在暴雨分析与预测中的应用被引量:23
2007年
考虑实际大气非均匀饱和特性,通过引入广义位温及广义湿位涡方程,对华北暴雨和江淮梅雨锋暴雨的发生及落区进行了广义湿位涡异常的诊断分析,表明暴雨形成时大气低层有广义湿位涡的异常出现。对广义湿位涡倾向的计算表明:它对暴雨的发生有一定指示作用,因而可利用广义湿位涡的异常来识别暴雨的出现。
周玉淑曹洁王东海
关键词:暴雨
多普勒雷达资料同化在“7.21”北京特大暴雨个例中的应用
基于WRF (Weather Research Forecast)模式和GSI (Gridpoint Statistical Interpolation)同化系统,本文研究了同化4部多普勒雷达资料对"7.21&...
王洪王东海
关键词:多普勒雷达资料
一次秋季温带气旋的雨雪天气过程分析被引量:23
2013年
2012年11月3-5日,受强冷空气和气旋发展的影响,华北地区出现了秋冬之交首场雨雪过程。此次雨雪天气过程具有降水强度大、雨雪范围广、初雪时间早、降水相态多变以及雨雪降温大风并存等特点。着重分析了过程的多尺度相互作用及其成因机理等,得到以下结果:(1)通过对北极涛动指数变化的分析发现,此次过程前期由于北极涛动指数负位相出现的时间较早,并且强度大,维持时间长,对应当年秋冬之交首场雨雪天气出现亦时间早、强度大。(2)此次过程前期华北地区西风带上游长波波数趋于减少,导致后期位于华北地区受其引导的相应低压系统稳定少动。(3)东亚—西太平洋地区建立的"Ω"形阻塞形势阻挡了其上游西风带槽的东移,特别是后期此阻塞高压南部迅速生成的低值系统与阻塞高压的高值中心构成了十分稳定的对偶之势,阻断了其上游西风带槽的东移,导致相应地面气旋系统长时间稳定维持在北京及其邻近地区,从而促使该地区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强降水事件。(4)该过程涡度平流和温度平流对锋前上升运动的形成和气旋的发展演变有重要的影响,这次天气过程的气旋发展机制与经典的第二类温带气旋发生、发展机制不尽相同。(5)此次过程中水汽条件极为有利,特别是在气旋发展后期,来自海上的水汽源源不断流入移动缓慢的气旋区域,为该区域的罕见强降水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水汽条件。(6)在整体大气稳定层结环境下,锋面前沿的水汽输送和抬升在低层形成了大气不稳定层结,有利于低层上升运动的触发,锋面加强引起的风垂直切变加强促进了大气不稳定层结之上的条件性对称不稳定区向上扩展,并与高层的条件性对称不稳定区连通,从而为低层触发的上升运动向高层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王东海端义宏刘英梁钊明柳崇健赵艳风张雨微尹金方王洪
关键词:雨雪天气温带气旋秋季
多模式对西南地区持续性强降水可预报性评估
基于国内外现有的多模式预报,对2013年6月1日-7月20日在四川盆地西部发生的6次持续性强降水过程进行评估.由于我国西南地区西高东低的地理特征,造成6次持续性强降水的影响因子不同,在提出新的持续性强降水过程的评估方法基...
董颜王东海刘寿东
关键词:持续性强降水
文献传递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