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血管
  • 3篇血性
  • 3篇缺血
  • 3篇疗效
  • 3篇脑血
  • 3篇脑血管
  • 2篇动脉溶栓
  • 2篇血管病
  • 2篇溶栓
  • 2篇缺血性脑血管
  • 2篇缺血性脑血管...
  • 2篇蛛网膜
  • 2篇蛛网膜下
  • 2篇蛛网膜下腔
  • 2篇蛛网膜下腔出...
  • 2篇卒中
  • 2篇网膜
  • 2篇下腔出血
  • 2篇疗效观察
  • 2篇临床疗效

机构

  • 10篇川北医学院
  • 4篇南充市中心医...

作者

  • 10篇王尚君
  • 5篇龙继发
  • 4篇王济良
  • 3篇季一飞
  • 2篇柳华
  • 2篇杜鑫
  • 2篇王运锋
  • 2篇邹辉
  • 2篇游箭
  • 1篇胡蓉
  • 1篇王丽
  • 1篇曹丽
  • 1篇张珊珊
  • 1篇臧泽林
  • 1篇周华勇
  • 1篇郑惠之
  • 1篇全凤琼
  • 1篇杨思芸
  • 1篇邓雪莉

传媒

  • 3篇西部医学
  • 1篇中国实验诊断...
  • 1篇现代中西医结...
  • 1篇河南中医
  • 1篇临床内科杂志
  • 1篇广东医学
  • 1篇重庆医学
  • 1篇四川省医学会...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缺血性脑血管动脉病溶栓介入治疗临床应用
根据国家卫生部死亡原因构成调查,脑血管病已经连续五年为我国人口中第二位死亡原因。其中多数为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 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ICVD),缺血性脑血管病占脑卒中的75[%...
王尚君王济良龙继发游箭邹辉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动脉溶栓治疗病例分析
文献传递
综合护理联合抗抑郁剂治疗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3
2012年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联合抗抑郁剂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后抑郁患者65例随机分为干预组33例和对照组32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护理和康复治疗,干预组加用心理治疗等综合护理和抗抑郁药物治疗。治疗前后采用Hamilton抑郁量表(HAMD)、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评分量表(MESSS)及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ESS)和Barthel(BI)指数对患者的抑郁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功能进行评估。结果经过4周治疗,干预组抑郁症状明显好转(P<0.05),而对照组抑郁症状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治疗后两组患者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功能均明显提高,但两组之间比较干预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护理联合帕罗西汀能有效缓解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抑郁状态,更有利于促进患者整体功能的恢复。
邓雪莉全凤琼杨思芸王丽王尚君
关键词:综合护理抗抑郁剂脑卒中抑郁症状
参芎葡萄糖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塞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观察参芎葡萄糖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8例急性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4例)给予参芎葡萄糖注射液,对照组(54例)给予丹参注射液,疗程14天,观察2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在14天为83.0%、在21天为94.3%,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64.8%、74.1%(P〈0.05)。结论:参芎葡萄糖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丹参注射液。
季一飞龙继发柳华王尚君周华勇曹丽
关键词:急性脑梗塞丹参注射液NF-ΚB
糖尿病低血糖性偏瘫23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糖尿病病低血糖性偏瘫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方法分析23例糖尿病低血糖性偏瘫患者临床表现、诱因及实验室检查及治疗结果。结果 17例患者静脉给予葡萄糖注射液2 h,血糖稳定在5~8 mmol/L,5例患者12 h血糖稳定,1例患者治疗7 d后血糖有稳定。23例患者治疗后意识均清醒,其中2例患者由于发病时间距就诊时间过长而继发脑梗死,肢体功能恢复较差,其余22例患者肢体功能均恢复到发病前水平。结论正在接受降糖药物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现偏瘫症状要先排除低血糖性偏瘫的可能,一旦确诊为低血糖性偏瘫要及时静脉给予葡萄糖治疗,有利于患者预后。
王尚君
关键词:低血糖偏瘫糖尿病
右佐匹克隆片治疗失眠症78例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10
2010年
目的 探讨右佐匹克隆片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50例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78例,对照组72例.对照组给予艾司唑仑,每次2 mg,每晚1次,服药时间为4周.治疗组给予右佐匹克隆片3 nag,每晚1次,服药时间为4周.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睡眠情况进行评定.结果 ①治疗前,两组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紊乱、日间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后,两组入睡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紊乱、日间功能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右佐匹克隆片能够显著改善失眠症患者的睡眠治疗,临床效果明显.
王尚君王济良龙继发臧泽林
关键词:失眠症
高压氧治疗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5
2020年
目的分析急性一氧化碳中毒(ACMP)的高压氧治疗结局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在该院高压氧室治疗的ACMP患者276例。根据3个月后的随访结果,分为良好结局组和不良结局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治疗结局的因素。结果245例(88.8%)患者预后良好,纳入良好结局组;31例(11.2%)患者纳入不良结局组。单因素分析显示,与不良结局组比较,良好结局组年龄偏小[(50.17±18.8)岁vs.(67.4±13.3)岁,P<0.001],两组中毒方式、意识障碍时间、首次高压氧治疗后清醒时间及迟发型脑病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OR=1.066,95%CI:1.016~1.119),首次高压氧治疗后清醒时间延长(OR=4.736,95%CI:2.266~9.895)及迟发性脑病(OR=8.965,95%CI:4.260~25.578)是影响ACMP高压氧治疗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高压氧治疗ACMP疗效明显,高龄、首次高压氧治疗后清醒时间延长及迟发性脑病是影响治疗结局的主要因素。
王运锋郑惠之陈风兰季一飞胡蓉王尚君龙继发
关键词:一氧化碳中毒高压氧影响因素
缺血性脑血管动脉病溶栓介入治疗临床应用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探讨动脉介入溶栓治疗缺血性脑血管动脉病(ICVD)的临床应用。方法对34例ICV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常用的静脉溶栓药物治疗组进行对照。结果术后1年内再次发生中风的7例,动脉溶栓组2例;病情稳定的21例,其中静脉溶栓组5例,动脉溶栓占13例,其中2例动脉溶栓患者30 d后完全恢复正常生活,无神经缺陷;6例患者神经功能都有不同程度改善,生活能自理,动脉溶栓占4例。与静脉溶栓药物治疗组对照,再次中风发生率低,术后功能恢复好。结论动脉介入溶栓治疗急性脑血管疾病较静脉溶栓药物治疗可以更有效发挥药物局部作用,减少药物副作用对各系统影响,减轻大脑神经功能缺损。
王尚君王济良龙继发游箭邹辉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静脉溶栓动脉溶栓
再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40例临床分析
2010年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神经科常见病之一,是指脑内出血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后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再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其最严重的并发症,一旦发生,病死率高,有关数据统计其病死率为41%~46%。我院自2005年10月至2009年12月共收治了40例再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现报告如下。
王尚君王济良杜鑫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再发性临床综合征脑内出血数据统计病死率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133例分析被引量:11
2013年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10月至2012年10月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共133例,上述患者诊断符合中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蛛网膜下腔诊断标准,本组患者实施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对本组患者所得相关资料进行分析,观察不同年龄段下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动脉炎和烟雾病诊断情况,并与临床确诊进行对比。结果本组13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均实施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其中101例患者确诊,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确诊率为75.9%。其中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诊断确诊动脉瘤有79例,所占比例为59.3%、确诊的动静脉畸形有14例,所占比例为10.5%、确诊的动脉炎有5例,所占比例3.7%、确诊的烟雾病有3例,所占比例为2.5%。结论颅内动脉瘤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病因,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是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中最直接和最可靠的检查措施,值得借鉴。
王尚君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颅内动脉瘤
PON1基因L55M多态性和缺血性脑卒中关系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使用系统评价方法评价PON1基因L55M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方法检索中英文数据库以发现合格研究,使用随机或固定效应模型计算合并比值比(OR值),使用Q检验评估研究之间的异质性,Egger’s(埃格)检验和漏斗图评估发表偏倚。结果 11个研究纳入meta分析,在所有人群中,没有发现PON1基因L55M多态性与缺血性卒中发病风险具有相关性,也没有发现研究之间异质性。结论现有证据表明,L55M多态性对缺血性卒中的发病风险无影响,该结论需大样本研究进一步验证。
王尚君杜鑫柳华王运锋张珊珊季一飞
关键词:对氧磷酶PON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META分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