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平川

作品数:7 被引量:16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专利
  • 3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生物学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栉江珧
  • 3篇脉红螺
  • 2篇性腺
  • 2篇营养积累
  • 2篇幼虫
  • 2篇幼体
  • 2篇筛绢
  • 2篇双壳贝类
  • 2篇塑料软管
  • 2篇亲贝
  • 2篇亲贝培育
  • 2篇法兰
  • 2篇帆布
  • 2篇浮游
  • 2篇浮游幼体
  • 2篇贝类
  • 1篇动物性
  • 1篇动物性饵料
  • 1篇早期发育
  • 1篇摄食

机构

  • 7篇中国科学院
  • 3篇青岛农业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作者

  • 7篇班绍君
  • 7篇王平川
  • 7篇潘洋
  • 7篇张涛
  • 5篇邱天龙
  • 4篇刘鹰
  • 4篇张福绥
  • 4篇周毅
  • 4篇杨红生
  • 2篇张立斌
  • 1篇李朝霞

传媒

  • 2篇水产学报
  • 1篇海洋与湖沼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4
  • 5篇2013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动物性饵料对脉红螺(Rapana venosa)幼体的吸引性研究被引量:3
2013年
采用生态学方法进行了新鲜和煮熟的动物性饵料对脉红螺(Rapana venosa)浮游幼体的吸引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脉红螺浮游幼体在4螺层期是食性转换期,且在幼体到达3螺层后期的第1—6天是投放附着基和动物性饵料的最佳时期。此外,新鲜和熟的双壳贝类肉对脉红螺幼体有明显的吸引力,吸附于新鲜贝肉上的4螺层幼体占吸附幼体总数的48.61%,显著大于其它螺层幼体;脉红螺幼体选择新鲜紫贻贝肉的比例为33.75%,显著大于菲律宾蛤仔(24.08%)、中国蛤蜊(18.97%)和长牡蛎(23.19%);而熟贝肉中,长牡蛎对幼体的吸引作用显著大于紫贻贝、菲律宾蛤仔、中国蛤蜊、海湾扇贝边粉和空白对照;新鲜紫贻贝和熟长牡蛎肉具有作为脉红螺幼体食性转换期动物性饵料的开发潜力。
潘洋张立斌张涛王平川潘恒倩班绍君毕可智
关键词:脉红螺浮游幼体动物性饵料吸引性
一种用于栉江珧亲贝培育的装置及培养方法
本发明涉及栉江珧工厂化苗种生产,具体为一种用于栉江珧亲贝培育的装置及培养方法。包括至少一个养殖单元及造浪泵,其中养殖单元四周设有能够循环水流的造浪泵;每个养殖单元为网格底座和穿插于每个网格内的帆布袋组成,其方法是将栉江珧...
张涛潘洋杨红生邱天龙王平川班绍君柏雨岑周毅刘鹰张福绥
文献传递
一种用于栉江珧亲贝培育的装置及培养方法
本发明涉及栉江珧工厂化苗种生产,具体为一种用于栉江珧亲贝培育的装置及培养方法。包括至少一个养殖单元及造浪泵,其中养殖单元四周设有能够循环水流的造浪泵;每个养殖单元为网格底座和穿插于每个网格内的帆布袋组成,其方法是将栉江珧...
张涛潘洋杨红生邱天龙王平川班绍君柏雨岑周毅刘鹰张福绥
文献传递
一种用于防止栉江珧幼虫漂浮粘连的培育装置及其培养的方法
本发明涉及水产养殖的双壳贝类苗种生产,具体为一种用于防止栉江珧幼虫漂浮粘连的培育装置及其培养的方法。培育装置包括有机玻璃管、中空塑料底座和塑料软管;有机玻璃管两端带有法兰片,两端法兰片分别与上层法兰片和下层法兰片通过螺栓...
张涛潘洋杨红生邱天龙王平川班绍君柏雨岑周毅刘鹰张福绥
文献传递
一种用于防止栉江珧幼虫漂浮粘连的培育装置及其培养的方法
本发明涉及水产养殖的双壳贝类苗种生产,具体为一种用于防止栉江珧幼虫漂浮粘连的培育装置及其培养的方法。培育装置包括有机玻璃管、中空塑料底座和塑料软管;有机玻璃管两端带有法兰片,两端法兰片分别与上层法兰片和下层法兰片通过螺栓...
张涛潘洋杨红生邱天龙王平川班绍君柏雨岑周毅刘鹰张福绥
脉红螺摄食节律的研究被引量:10
2013年
应用实验生态学方法,以菲律宾蛤仔为饵料对脉红螺的摄食行为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当温度达到10.40℃时,脉红螺第一次出现摄食行为,日均摄食量为0.01 g/个;非交配期内,摄食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当温度达16.20℃时,摄食量达最大值,为0.54 g/个,摄食周期为4 d;进入交配期后,脉红螺摄食量随温度升高先增加后减少,同时与交配率呈负相关关系;当温度达到18.05℃,交配率达最小值0.03,脉红螺日均摄食量达到最大的5.32 g/个,此时摄食周期为3.72 d。非交配期摄食量(c)与温度(t)间回归关系为c=0.01t2-0.24t+1.18,r=0.97,交配期摄食量(c)分别与温度(t)、交配率(m)的回归关系为c=-0.13t2+5.18t-48.08,r=0.61;c=-2.92m+3.33,r=-0.48。研究表明,脉红螺摄食周期变化为4 d,且温度和交配率作为两个重要的因素对其有显著影响。
王平川张立斌潘洋张涛李朝霞班绍君
关键词:脉红螺摄食节律温度交配率
脉红螺早期发育的形态观察被引量:7
2013年
在实验室条件下孵化脉红螺的卵囊,观察其胚胎和浮游幼体发育过程,及脉红螺早期发育过程的形态学变化。卵囊在25 ℃时孵化时间为16 d,经过卵裂期、囊胚 期、原肠胚期、膜内担轮幼虫期,最后发育为膜内面盘幼虫,破膜而出开始浮游幼体发育阶段。脉红螺浮游幼体期按螺层、面盘形态、幼体壳型和器官可分为5个 时期,分别为1螺层期;2螺层期(初期、中期、后期);3螺层期初期;3螺层中后期;4螺层期(初期、中期、后期)。其中在2螺层后期幼体的生长速度最快,壳高平均 每天增加44.45 μm,3螺层初期幼体的生长速度最慢,壳高平均每天增加19.51 μm。脉红螺附着变态的时期是4螺层中期和后期,壳高1 250~1 500 μm,附着变 态的标志是浮游幼体壳口边缘明显加厚并向壳口外侧翻转,壳口中央突起部消失,面盘退化,足部发达并能自由伸缩。
潘洋邱天龙张涛王平川班绍君
关键词:脉红螺胚胎发育浮游幼体附着变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