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志鹏

作品数:47 被引量:267H指数:10
供职机构:第四军医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全军“十五”指令性课题陕西省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9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4篇医药卫生
  • 4篇文化科学
  • 2篇生物学

主题

  • 20篇多糖
  • 19篇细胞
  • 18篇大黄多糖
  • 15篇结肠
  • 13篇结肠炎
  • 7篇唐古特大黄
  • 7篇唐古特大黄多...
  • 6篇溃疡
  • 6篇大鼠结肠炎
  • 5篇溃疡性
  • 5篇TNBS诱导
  • 4篇心肌
  • 4篇氧合酶
  • 4篇咪唑斯汀
  • 4篇免疫
  • 4篇溃疡性结肠炎
  • 4篇合酶
  • 4篇苯磺酸
  • 3篇蛋白
  • 3篇炎性

机构

  • 46篇第四军医大学
  • 9篇第四军医大学...
  • 2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西京医院
  • 1篇空军军医大学...

作者

  • 47篇王志鹏
  • 35篇梅其炳
  • 21篇刘莉
  • 11篇张蓉
  • 7篇刘振国
  • 6篇刘琳娜
  • 6篇刘莉
  • 6篇周四元
  • 6篇李晨
  • 5篇龙铟
  • 4篇王庆伟
  • 4篇付萌
  • 4篇刘玉峰
  • 4篇张峰
  • 4篇李宇华
  • 3篇赵小东
  • 3篇张鑫
  • 3篇杜俊峰
  • 3篇冯娟
  • 3篇吕正光

传媒

  • 7篇中国临床药理...
  • 3篇中国药理学通...
  • 3篇临床皮肤科杂...
  • 2篇世界华人消化...
  • 2篇中国中药杂志
  • 2篇中国临床康复
  • 2篇中国新医药
  • 2篇长江大学学报...
  • 2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解放军药学学...
  • 1篇中国药学杂志
  • 1篇中华皮肤科杂...
  • 1篇中国病理生理...
  • 1篇动物医学进展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中国药师
  • 1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解剖学研究
  • 1篇中国比较医学...
  • 1篇中国药理通讯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2
  • 4篇2010
  • 2篇2008
  • 2篇2007
  • 7篇2006
  • 8篇2005
  • 8篇2004
  • 8篇2003
  • 5篇2002
4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唐古特大黄多糖的理化特性和脾细胞增殖活性研究被引量:4
2003年
目的 研究唐古特大黄多糖的理化性质及其对睥细胞增殖的活性,分析大黄多糖的有效分子量片断。方法 采用水煮醇沉和凝胶层析等方法分离纯化一系列不同分子量的唐古特大黄多糖(Rheum tanguticum Polysacchafide,PTP),应用硫酸一苯酚法测糖舍量,硫酸一咔唑法测糖醛酸含量,考马斯量兰测蛋白含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光谱技术测定其纯度,层析技术与气相色谱法测定不同分子量大黄多糖的单糖组戍。MTT法观察大黄多糖对睥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 经凝胶柱层析分离得到5个不同分子量组分的RTP(1-5),其糖含量(糖醛酸含量)分别为97.4%(27.5%),88.1%(26.3%),71、8%(23.4%),77.2%(28.6%)和57.2%(23.8%);分子量范围分别为:(6-8)×10^5,(5-6)×10^5,(4-5)×10^5,(2-4)×10^5,小于2×l0^5这五个组分均由半乳糖,半乳糖醛酸,阿拉伯糖,葡萄糖,葡萄糖醛酸,山梨糖组成。RTP。均能显著促进小鼠脾细胞增殖,对ConA诱导的T细胞增殖和LPS诱导的B细胞增殖均有明显的协同作用。结论唐古特大黄多糖的5个组分理化性质相似,均能显著促进小鼠脾细胞的增殖,但RT(-1)和RTK(-2)的生物活性较好,其分子量范围为(5-8)×10^5.
刘莉王志鹏梅其炳龙铟杨兴斌
关键词:唐古特大黄多糖理化性质中药
白藜芦醇保护心肌细胞的信号转导途径研究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研究白藜芦醇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信号转导途径。方法培养乳鼠心肌细胞,模拟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比色法测定细胞活力,检测细胞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活性。结果心肌缺血再灌注组心肌细胞存活率为(35.7±7.4)%,白藜芦醇处理组心肌细胞存活率为(87.8±4.9)%,与缺血/再灌注损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NG-硝基-L-精氨酸甲酯、亚甲基蓝、D-鞘氨醇、格列本脲处理心肌细胞30 min后,再以白藜芦醇处理细胞1 h,经历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心肌细胞存活率分别为(38.3±7.1)%、(46.3±9.7)%、(76.2±6.6)%和(72.2±5.4)%,其中NG-硝基-L-精氨酸甲酯、亚甲基蓝处理组心肌细胞存活率较白藜芦醇组明显减低(P<0.05),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D-鞘氨醇和格列本脲处理组心肌细胞存活率较白藜芦醇组减低(P<0.05),但仍高于心肌缺血再灌注组(P<0.05)。心肌细胞分别经过NG-硝基-L-精氨酸甲酯、S-亚硝基-乙酞青霉胺处理30 m in后,再以白藜芦醇处理细胞1 h,经历缺血/再灌注损伤,损伤后心肌细胞存活率为(86.4±4.2)%,与缺血/再灌注损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乳酸脱氢酶活性则与之相反。结论白藜芦醇抑制细胞坏死是通过NO-GC-cGMP依赖途径,而蛋白激酶C的活化和K+ATP通道的开放可能是其下游重要的信号通路。
沈敏王志鹏
关键词:白藜芦醇心肌细胞
唐古特大黄多糖对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细胞因子的影响被引量:13
2006年
目的:观察唐古特大黄多糖(rheum tanguticumpolysaccharides,RTP)对小鼠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的疗效并探讨其可能存在的机制。方法:应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灌肠制备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实验设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RTP治疗组(100、200、400 mg.kg-1)。观察各组实验小鼠体质量变化及组织病理学改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细胞因子(IL-8、IL-10、TNFα-、IL-4)的含量。结果:中、高剂量的RTP能够缓解小鼠体质量的减轻,减少腹泻及便血的发生;并且能够显著改善小鼠结肠组织损伤及病理学改变。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组TNFα-、IL-8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而IL-10、IL-4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高剂量RTP治疗组的TNFα-、IL-8表达明显低于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组,IL-10、IL-4的表达显著高于模型组(P<0.01)。结论:RTP对TNBS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具有良好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上调抗炎细胞因子(IL-10、IL-4)及下调促炎细胞因子有关。
张蓉王志鹏刘莉梅其炳
关键词:唐古特大黄多糖溃疡性结肠炎2,4,6-三硝基苯磺酸
炎性痛小鼠脑内3种环氧合酶亚型的变化及不同选择性环氧合酶抑制剂的镇痛效应比较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比较炎性疼痛小鼠脑内环氧合酶1、环氧合酶2及环氧合酶3的表达变化,以及选择性环氧合酶抑制剂单独或联合应用后的镇痛效应。方法:实验于2004-03-01/12-20在第四军医大学药理教研室完成。138只小鼠足底注射甲醛溶液诱导炎性痛。①用54只小鼠放射免疫分析及54只小鼠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评估脑环氧合酶1、环氧合酶2及环氧合酶3在甲醛溶液注射前、注射后1,12h,1,3,7,14,30,60d的变化(升高表示疼痛增强)。②30只小鼠随机分成5组,每组6只。对照组灌胃生理盐水0.3mL;SC-560组灌胃SC-560(环氧合酶1选择性抑制剂)300μg/kg;NS-398组灌胃NS-398(环氧合酶2选择性抑制剂)150μg/kg;吲哚美辛组灌胃吲哚美辛(低选择性环氧合酶抑制剂)300μg/kg;以上各组灌胃1次/d,连续2个月。NS-398+SC-560组前1个月灌胃NS-398300μg/kg,后1个月灌胃SC-560150μg/kg,1次/d。应用行为学测定各组动物在甲醛溶液注射前、注射后1,12h,1,3,7,14,30,60d对热痛刺激的反应时间(延长表示热痛敏感性下降)。结果:①甲醛溶液注射前、后环氧合酶的表达:108只小鼠环氧合酶2在注射后12h,3d升高显著(P<0.05),环氧合酶1在注射后14d,30d,60d升高显著(P<0.05)。在整个观察时限内环氧合酶3的表达无明显变化。②对热痛刺激的反应时间:注射甲醛溶液的30只小鼠均出现对热痛刺激反应时间的明显缩短。与对照组相比,NS-398+SC-560组反应时间明显较长。NS-398组动物在注射后1,12h,1,3d对热痛刺激反应时间明显延长。SC-560组动物在整个观察过程中均未出现热痛刺激反应时间的改变。吲哚美辛组对热痛刺激反应时间明显短于NS-398+SC-560组而长于SC-560组。结论:与单纯使用环氧合酶1或环氧合酶2抑制剂相比,早期应用环氧合酶2抑制剂结合后期应用环氧合酶1抑制剂对炎性痛有更好的镇痛效应。
路志红熊晓云孟静茹刘振国王志鹏梅其炳
关键词:小鼠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放射免疫测定
大鼠肺泡、腹腔巨噬细胞甘露糖受体与配体的亲和力比较被引量:5
2005年
目的:探讨来源于不同组织肺泡、腹腔巨噬细胞甘露糖受体(macrophagemannosereceptor,MMR)与配体的亲和力差异。方法:采用支气管肺泡灌洗和腹腔冲洗法获得肺泡和腹腔巨噬细胞(macrophage,Mφ),经纯化、鉴定后与异硫氰酸荧光标记的甘露糖基化牛血清白蛋白(MFITCBSA)孵育20min,分别加入D甘露糖、D半乳糖、EDTA,采用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甘露糖受体(mannosereceptor,MR)与配体的结合情况。结果:Mφ上存在MR,MR与配体的结合属于Ca2+依赖性,其结合可被D甘露糖、EDTA抑制,而不受D半乳糖的抑制;腹腔MMR与配体的亲和力高于肺泡MMR。结论:腹腔MMR与配体的亲和力高于肺泡MMR。
吕正光刘莉梅其炳曹尉王志鹏刘新友余璐
关键词:巨噬细胞甘露糖受体配体多糖
8 Hz/130 dB次声对大鼠海马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影响被引量:23
2004年
目的 :探讨 8Hz,1 30dB次声作用对海马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影响 .方法 :将 4 8只SD大鼠随机分为 6个组 ,即对照组、次声作用 1d组、次声作用 7d组、次声作用 1 4d组、次声作用 2 1d组、次声作用 2 8d组 .采用急性细胞分离技术 ,通过钙离子荧光探针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大鼠脑海马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变化 .结果 :频率 8Hz,声压级 1 30dB次声分别作用 2h/d后 ,海马细胞内钙离子浓度于 1d组即有增高 (P <0 .0 1 ) ,7d组仍呈增高趋势 ,至 1 4d组达高峰并呈现细胞内钙离子超载征象 ,至 2 8d组已回落 .结论 :8Hz,1 30dB次声作用不同时间可导致海马细胞内钙离子浓度不同程度增高 ,随作用时间延长 。
刘朝晖陈景藻王志鹏陈丹李静金成
关键词:次声钙离子海马
大黄多糖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及其组——效关系
本文介绍了将大黄多糖用于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结果表明大黄多糖治疗结肠炎疗效显著,且不同分子量组分的大黄多糖与其药理活性存在明显的组分效应关系.
刘莉梅其炳王志鹏周四元
关键词:大黄多糖溃疡性结肠炎免疫调节药物中药药理学
文献传递
咪唑斯汀对花生四烯酸诱导的鼠爪水肿的影响被引量:3
2003年
目的 探讨咪唑斯汀抗炎活性的产生机制。方法 大鼠鼠爪皮下注射0.1 mL的花生四烯酸(体积分数为0.003)诱导鼠爪水肿炎性动物模型。注射前灌胃分别给予咪唑斯汀、氯雷他定、西替利嗪(0.3 mg/kg),用千分尺测量肿胀足爪厚度,比较不同抗组胺药对鼠爪肿胀抑制程度的高低。分别给予大鼠5-脂氧合酶的直接抑制剂齐留通(3 mg/kg)和咪唑斯汀(0.3 mg/kg),比较2种药物对鼠爪肿胀抑制程度的高低。结果 咪唑斯汀显著抑制花生四烯酸诱导的鼠爪水肿,氯雷他定、西替利嗪对鼠爪水肿无抑制作用(P<0.01);齐留通显著抑制鼠爪水肿(P<0.01),对鼠爪水肿的抑制率与咪唑斯汀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咪唑斯汀可能通过抑制5-脂氧合酶活性的途径发挥其抗炎活性。
付萌张衍国刘玉峰王志鹏张鑫杜俊峰
关键词:咪唑斯汀荨麻疹
唐古特大黄多糖对大鼠实验性颅脑外伤的保护作用被引量:15
2003年
目的 :研究唐古特大黄多糖 (RheumtanguticumPolysaccharides ,RTP)对大鼠实验性脑外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从青海产唐古特大黄中分离提取大黄多糖。SD大鼠 12 0只分为正常对照组 (6 ,2 4 ,4 8h)、模型组 (6 ,2 4 ,4 8h)和多糖 (10 0 ,2 0 0 ,4 0 0mg·kg-1)治疗组 (6 ,2 4 ,4 8h)共 15组 ,每天灌胃给药 1次 ,5d后 ,复制颅脑坠击伤模型 ,分别在造模后 6 ,2 4 ,4 8h测定脑含水量和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Na+ K+ ATP酶活性 ,以及丙二醛(MDA)水平。结果 :RTP可降低脑损伤后的脑含水量和脑组织丙二醛水平 ,升高脑组织SOD和Na+ K+ ATP酶活性 ,作用持续至 4 8h。结论 :大黄多糖是中药大黄治疗脑损伤的有效成分之一 ,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王志鹏刘莉梅其炳张蓉顾建文章翔高大宽
关键词:大黄多糖中药
福尔马林所致炎性痛后脑内三种COX亚型的变化及不同选择性COX抑制剂的镇痛效应比较(英文)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比较炎性痛后三种环氧合酶(cyclooxygenase,COX)亚型的表达变化,以及选择性COX抑制剂不同应用方式对炎性痛的镇痛效应。方法:小鼠足底注射福尔马林诱导炎性痛。用放射免疫分析及RTPCR分别评估脑COX1、COX2及COX3在福尔马林注射前、注射后1、12h、1、3、7、14、30、60d的变化。在镇痛效应的比较中,动物被分成5组:对照组、SC组、NS组、IN组及NS+SC组。前4组分别灌胃生理盐水、SC560、NS398和indomethacin。NS+SC组在前一个月接受NS398,后一个月接受SC560。测定各组动物在福尔马林注射前、注射后1、12h、1、3、7、14、30、60d的热痛阈。结果:COX2的表达在炎性痛后12h到3d升高显著,而COX1的表达在2周到2月升高显著。在整个观察时限内COX3的表达无明显变化。与其他组相比,NS+SC组动物的热痛阈在整个炎性痛过程中均明显提高。结论:炎性痛后早期COX2升高而晚期COX1升高。COX3变化不明显。COX1抑制剂和COX2抑制剂的结合使用比单纯使用其中一种能取得更好的镇痛效果。
路志红熊晓云孟静茹刘振国王志鹏梅其炳
关键词:炎性痛环氧合酶环氧合酶抑制剂放射免疫分析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