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安 作品数:14 被引量:71 H指数:5 供职机构: 扬州大学农学院植物保护系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生物学 更多>>
棉铃虫饲养中的几点新发现 被引量:1 1996年 棉铃虫饲养中的几点新发现杨益众,戴志一,黄东林,王春安,王庆林(江苏农学院植物保护系,扬州225009)棉铃虫(Helicoverpaarmigera)为近几年来全国各大棉区重新回升的特大害虫。作者在近2年的研究中发现该虫的一些新特点。1材料与方法供... 杨益众 戴志一 黄东林 王春安 王庆林关键词:虫害 棉铃虫 饲养 温度对玉米螟赤眼蜂寄生功能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9 1995年 在17~33℃范围内,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ostrinae)在米蛾卵上的寄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型模型。不同温度对功能反应多数有明显影响,以3o℃条件下的最大寄生量为最高(Namax=29.9)。寄生率、温度及寄主密度三维关系分析显示,在本试验温度条件下,温度对寄生率的影响尚不及寄主密度的影响大。 黄寿山 戴志一 吴达璋 王春安关键词:温度 玉米螟赤眼蜂 寄生率 江淮稻区稻象虫生物学、生态学的研究 1993年 在扬州地区,稻象虫一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越冬,其越冬存活率免耕田>少耕田>常规耕田.蛹发育的高低温临界点为38.16℃和9.84℃,最适发育温度26.52℃,有效积温117.8日度.每头雌虫产卵3-29粒,平均18.8粒;成虫羽化后17-31天为产卵盛期;产卵孔平均高度为4.1±1.5cm,水面下卵孔占28.6%;产卵孔与取食孔特征不同.卵期7±1.8天.成、幼虫的种群空间格局基本属聚集分布(仅(?)≤3时的成虫种群为随机分布).单季稻的为害重于双季稻;沙质土壤的发生量多于粘壤土;稻-麦(油菜)两熟制田的为害显著重于稻-稻-麦(油菜)三熟制田. 戴志一 黄东林 杨益众 王春安 高联义 黄玉富 鞠国钢关键词:稻区 三熟制 少耕 两熟制 成虫羽化 不同食料对亚洲玉米螟种群增长的影响 被引量:16 1998年 研究表明,食料对亚洲玉米螟的发育、存活、繁殖和种群增长的影响显著。取食玉米雌穗的幼虫发育快、历期短,取食棉花茎秆的幼虫发育慢、历期长。无论是2代还是3代,均表现为食玉米雌穗的幼虫滞育率高,食棉铃和棉茎的滞育率低。饲以玉米雌穗的种群世代存活率最高,棉铃次之,棉茎最低;以玉米雌穗、棉铃与棉茎为食料的种群趋势指数依次为42.28、25.77和0.64。影响第三代玉米螟种群增长的主要虫期是第二代5龄幼虫的滞育或营养不良。 杨益众 戴志一 黄东林 王春安关键词:食料 亚洲玉米螟 棉铃 种群增长 幼虫发育 种群趋势指数 全文增补中 棉田玉米螟虫量分布与取食为害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2 1996年 亚洲玉米螟已成为棉花上一种重要的钻蛀性害虫。该虫在棉田落卵量大,幼虫孵化率高,幼虫可为害棉花嫩头、叶柄、蕾、铃、茎杆等多种器官。根据同龄幼虫在棉花不同器官之间的分布,计算出1头幼虫一生破坏棉花器官二代为3.373个,三代为2.202个。通过各龄幼虫存活情况,估算出1块卵孵出的幼虫二代可为害棉花蕾7.46个、嫩头7.12个、棉桃3.32个、钻蛀茎杆3.32次,三代破坏棉铃9.97个、嫩头2.44个、茎杆1.26次。 杨益众 戴志一 黄东林 王春安 王庆林 高泰东 王生元 张银贵 高联义关键词:玉米螟 棉花 赤眼蜂寄主选择性及其机理研究(Ⅰ)——3种赤眼蜂在不同寄主上的寄生特性比较 被引量:13 1994年 对3种赤眼蜂在多种不同寄主卵上的寄生特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不同蜂种的寄主范围各不相同,其繁殖指数均以在各自的原寄主上为最高。舟蛾赤眼蜂喜好大粒卵,不能寄生玉米螟、二化螟卵块。根据3种赤眼蜂的寄生反应,可将11种寄主卵分为普适、寡适和不适三种类型。 黄寿山 戴志一 吴达璋 王春安关键词:寄生 不同耕法对稻象甲种群空间分布图式和越冬的影响 1991年 近年来,在江淮稻区稻(根)象甲Echinocnemus squameus Billberg为害有日益加重趋势,特别是秋季大面积推行免、少耕的地区,这一趋势尤为明显。1987、1988年作者在扬州市郊就不同耕法对稻象甲幼虫的种群空间分布图式和越冬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戴志一 黄东林 黄寿山 王春安关键词:稻象甲 耕作法 种群分布 越冬 噻嗪酮在水稻上的内吸输导作用和消解动态 被引量:4 1993年 通过液相色谱检测结合生物活性测定与田间试验,证明水稻对噻嗪酮具有明显的内吸输导作用。稻茎可吸收和富集田水中的噻嗪酮,浓缩系数为2.4~3.5。施药187.5 g(a. i. )/ha后1~4周,噻嗪酮在稻茎中的消失率依次为73.30%、80.93%、90.32%和95.01%。粗喷雾、泼浇、弥雾、毒土(有水层)等不同施药方式之间的防效差异不显著。试验表明,噻嗪酮对稻飞虱的高度生物活性,在水稻上的内吸作用和稻茎对田水中药剂的吸收、富集能力,是该药在田间表现长效的主要原因。 戴志一 杨益众 刘曙照 黄东林 王春安 陆增新 陈良根 庄以庆关键词:噻嗪酮 消解 水稻 亚洲玉米螟棉田为害型形成机理分析 被引量:3 1997年 研究表明,不同寄主植物对亚洲玉米螟的发育、存活、繁殖和种群增长的影响显著。取食玉米雌穗的种群世代存活率最高,棉铃次之,棉茎最低。以玉米雌穗、棉铃、棉茎为食料的世代净生殖率依次为45.62、27.91和0.48;其内禀增长率分别为0.0962、0.0846和-0.0143。在一定距离内玉米田的虫源可影响棉田的为害程度。分析了江苏棉区玉米螟不同为害型的形成机理,棉田1代玉米螟缺乏适宜食料和外来虫源可能是形成不同为害型的主要因素。 戴志一 杨益众 黄东林 王春安 高泰东 王生元 张银贵 高联义关键词:玉米螟 寄主植物 种群增长 稻根象甲种群空间格局及其受耕法的影响 被引量:10 1993年 本文根据36块田的调查,用种群空间格局参数I、C_A、I_δ、m~*/m和α、β值进行分析,稻根象甲幼虫和(?)≥0.6头/样方(每样方为0.5m^2)的成虫种群,在稻田均属具公共k值的负二项分布;(?)<0.6头/样方的成虫种群则为随机分布。成虫聚块的大小和面积与平均密度有关。低密度时种群的聚集主要由于环境的异质性;高密度时种群的聚集则由本身的行为习性所致。随着耕作强度的增加,幼虫种群的聚集度和越冬死亡率增大。 戴志一 杨益众 黄东林 黄寿山 王春安关键词:少免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