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树森

作品数:29 被引量:45H指数:4
供职机构:安徽省社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6篇文学
  • 6篇历史地理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6篇诗歌
  • 5篇都邑赋
  • 5篇民族
  • 4篇唐诗
  • 3篇诗史
  • 3篇唐代
  • 3篇文化
  • 3篇边疆
  • 2篇心理
  • 2篇政治
  • 2篇盛唐
  • 2篇诗史意义
  • 2篇唐诗研究
  • 2篇唐蕃关系
  • 2篇题材
  • 2篇品格
  • 2篇晚清
  • 2篇晚清民国
  • 2篇文体
  • 2篇民国

机构

  • 18篇安徽省社会科...
  • 12篇安徽师范大学
  • 4篇吉林大学

作者

  • 28篇王树森
  • 8篇余恕诚
  • 1篇沈文凡
  • 1篇郑传锐

传媒

  • 7篇学术界
  • 3篇民族文学研究
  • 2篇文学遗产
  • 2篇吉林师范大学...
  • 2篇中国诗学研究
  • 1篇湘潭师范学院...
  • 1篇中国大学教学
  • 1篇安徽大学学报...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安徽师范大学...
  • 1篇宝鸡文理学院...
  • 1篇社会科学文摘
  • 1篇湖南科技大学...
  • 1篇中国韵文学刊
  • 1篇湖南人文科技...
  • 1篇淮北煤炭师范...
  • 1篇苏州科技大学...

年份

  • 2篇2023
  • 2篇2020
  • 4篇2019
  • 2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4篇2009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论敦煌唐五代诗歌文献的民族史意义被引量:5
2015年
敦煌唐五代诗歌文献,需要以整体和全局的眼光全面认识其意义。中原诗歌流传敦煌的态势,与唐五代时期民族关系的变迁息息相关,证明文学的传播需要安定的边疆民族环境;中原诗歌对敦煌本土文学的面貌,特别是通俗文学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敦煌文献中的民族题材诗歌,保留了数百年民族交往碰撞的信息,对认识唐前期边塞诗、西北民族关系和河西地方政权的历史地位,均有重要意义。从敦煌佛教诗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吐蕃民族政权还是归义军,都十分重视佛教的建设与发展,佛教对维护西北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推动祖国统一,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王树森
关键词:敦煌文献佛教
余恕诚先生的唐诗研究
2015年
余恕诚的唐诗研究紧扣时代脉搏,自觉从国家民族前进的征程上汲取营养、获得启发。他追求既大气包举,又细致深入的宏大学术气象。以宏通的视野指导论述,又从具体问题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他持有坚定的作品中心意识,通过对作品的深度阐发,获得实事求是的结论。他的论著包含丰富的作品信息,充满诗意纷披的文字表述,精彩入微的文本解读。
王树森
关键词:唐诗研究气象
唐代吐蕃题材诗歌的文学史意义被引量:1
2017年
唐代吐蕃题材诗歌在唐诗史与中国文学史上均有重要意义。一则开拓了唐代诗歌的表现天地,将发生在广阔时空的民族碰撞、交往与融合写入诗歌;二则维系了唐诗的贞刚之气,证明唐诗长期沿着健康轨道发展,离不开复杂民族关系的激荡;三则唐诗的浪漫色彩与批判精神,也得益于边事起落变迁的砥砺。在中国文学的边疆民族书写传统中,唐代吐蕃题材诗歌首次对边疆民族形象进行真实描画,使民族平等的理念得到真正传递,也展示了民族自信的恢廓胸襟。
王树森
关键词:文学史意义边疆民族
游走在府县之间的李白被引量:3
2019年
李白的人生走向与文学创作,均受其地方经历的深刻影响。李白对于个体功名的追求,需要借助地方府县的推荐之力,对于王朝命运的体察判断,离不开地方府县提供消息。因为地方行政体系持续救援,尽管迭遭离乱,李白的基本生计得到保障,精神上也能实现安顿。长期在地方上游走,为李白的诗歌创作打开一片新天地,推动了其诗歌境界的升华。唐代地方官员,从多角度建构李白的正面历史形象,为李白在中国文学史与文化史上经典地位的确立奠定了坚实基础。李白的地方经历表明,一个成熟的地方行政体系,以及有基本文化辨识度的地方官员群体,能够对保护文学与文化起到正面作用,对于文人而言,是否善于与地方官员相处,直接关系到文学创作的成就与器局。
王树森
唐蕃角力与盛唐西北边塞诗被引量:6
2014年
如果缺少唐蕃关系视野,对唐代某些边塞诗往往会造成误读,甚至在唐代边塞诗的整体认知上也会有失片面。盛唐西北边塞诗植根于玄宗朝唐与吐蕃的持续角力。西北边塞诗中流露出的各种情绪、表达出的各种看法,需要本着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从现实、历史与个体功名诉求等多个方面加以审视,探求其成因。西北边塞诗的和平描写成分说明和平始终是民族关系的主流,和平的缔造与维护也能为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与繁荣起到关键作用。
王树森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丝绸之路
融入生命的唐诗鉴赏
2019年
唐诗流传千载,深刻影响中国人的文艺与心灵,并且作为重要的民族精神文化标识享誉世界。唐诗,尤其是代表性的一两千首经典作品,内蕴高华独造、超越时空的思想与艺术魅力。对于唐诗的阅读与研究而言,无论具体取径如何,都应紧扣经典作品,着力读深读透,进而追求更高层次的精鉴精赏与学习转化。著名唐诗研究专家刘学锴先生不辞年高笔颤,以数载光阴,全凭手书、一气呵成的洋洋三百万字的《唐诗选注评鉴》(中州古籍出版社2019年修订版,下称《评鉴》),就是近年来立足唐诗名篇作"具体的文艺鉴赏和评判"(钱锺书《中国诗与中国画》)的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重大创获。
王树森
关键词:唐诗鉴赏《秋兴八首》
走出宫廷 走向南方——论宋元都邑赋的历史转变
2016年
与前代相比,宋元都邑赋在摹写重点与关注地域上发生了较大转变。宋元都邑赋重视对城市生活百态的细致描绘,特别是注意反映形形色色的商业活动和文化行为,这与宋元以后城市文明的进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也反映了宋代对于文化建设的推动。伴随着宋元时期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都邑赋对于南方的关注也较此前有了突出增强,对于南方的自然资源与社会发展情状的反映,成为这一时期都邑赋描写的重要内容。宋元都邑赋的历史转变,在赋史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助于摆脱赋体文学此前所面临的各种困境,大大拓展可供进入赋体的丰富素材,为明清都邑赋的复兴开辟了道路。
王树森
关键词:宫廷市井文化
论唐诗对唐与吐蕃通使活动的书写被引量:1
2016年
唐诗中对于唐与吐蕃通使活动的书写,反映唐与吐蕃之间有着多样的交往形态,不仅有中央层面的使节往还,地方上也有密切走动。通使诗情感内容的发展变化与唐蕃关系的曲折变迁息息相关,是社会心理波动曲折的典型标本。和平友好是通使诗歌永恒的主题,其中包含着珍贵的历史信息,证明唐蕃都有维护友好的真挚意愿,并且为之付出了细致深入的努力,为汉藏两大民族的融合一家奠定基础。这些诗歌还让人看到:作为通使活动的主体,入蕃使节对于个人命运的嗟叹,对于国家前途的牵心,特别是在苦难中表现出来的奉献牺牲精神。
王树森
关键词:意愿命运
论古代都邑赋的现代价值被引量:2
2009年
作为我国赋体文学的一类重要题材,古代都邑赋的现代价值主要表现在:第一,它有助于现代人全面认识中国古代以城市为中心的社会文明进程。第二,它包含了中华民族诸多根深蒂固的民族文化心理。第三,它对古代其它文体的影响有助于我们看清各种文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王树森余恕诚
关键词:都邑赋文化心理文体
长安之外的韩愈
2023年
韩愈一生,有过长达十二年的地方经历。各级地方官吏与友人的照顾救济,不仅帮助韩愈显著减轻沉重家累,尤其让他在迭遭政治挫折的背景下而能安然无恙。长期浸润于长安之外的地方社会文化环境的见闻乃至其本人主政一方的亲身实践,为韩愈的政治器识培育,从而使其成长为中唐时期一位见识深远、风骨刚健的知识分子,亦起到关键作用。韩愈作诗务求奇险,但真正具有更为持久思想和艺术生命力的,还是那些包含深刻政治内涵,深广人生感慨与深郁诗情诗境之作,那种“自然雄厚博大”的诗歌本色所以在其手中得以回归,同样离不开多次地方生命体验的特殊支撑。
王树森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