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作者详情>王海学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依替米星
  • 4篇药物
  • 4篇哌拉西林
  • 3篇药代
  • 3篇药代动力学
  • 3篇药动学
  • 3篇用药
  • 3篇生物利用度
  • 3篇合用
  • 3篇氟他胺
  • 2篇药动学研究
  • 2篇药理
  • 2篇药理学
  • 2篇药物代谢
  • 2篇药物动力学
  • 2篇生物法
  • 2篇鼠肝
  • 2篇微生物法
  • 2篇相对生物利用...
  • 2篇合理用药

机构

  • 7篇河南医科大学
  • 6篇复旦大学
  • 2篇上海医科大学

作者

  • 13篇王海学
  • 6篇马统勋
  • 5篇李端
  • 3篇许长江
  • 2篇刘骁
  • 2篇乔海灵
  • 2篇张莉蓉
  • 1篇邓巧琳
  • 1篇石劲敏
  • 1篇贾琳静

传媒

  • 3篇中国临床药学...
  • 1篇中国临床药理...
  • 1篇中国抗生素杂...
  • 1篇药学学报
  • 1篇中国药理学通...
  • 1篇河南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医院药学...
  • 1篇复旦学报(医...
  • 1篇中国临床药理...
  • 1篇四川生理科学...

年份

  • 4篇2002
  • 3篇2001
  • 3篇2000
  • 1篇1999
  • 2篇1998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依替米星与哌拉西林合用在健康人体的药动学被引量:2
2001年
目的 :为探讨依替米星 (etimicin ,EMT)与哌拉西林 ( piperacilin ,PIP)健康人体合用药动学的相互作用。 方法 :采用自身交叉试验。以微生物法检测血、尿中EMT浓度 ,检测菌为短小芽胞杆菌。结果 :单用组和合用组的主要药动学参数如T1/ 2 β、AUC(s)分别为 ( 1.92± 0 .0 9)和 ( 1.96± 0 .12 )h ;( 3 7.6± 1.3 )和 ( 3 7.9± 1.8)mg·L-1·h ;12h尿药回收率分别为 ( 5 5 .7± 4 .0 ) %和 ( 5 6.1± 3 .0 ) %。差异均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两药合用时PIP对EMT健康人体内药动学无明显影响 ,证明两药合用时有一定的安全性。
王海学马统勋
关键词:依替米星哌拉西林药动学微生物法联合用药
依替米星兔体肌内注射药代动力学被引量:2
1998年
采用微量微生物法对依替米星兔体肌内注射药代动力学进行了研究,检测菌为短小芽胞杆菌。结果:兔体肌内注射依替米星16mg/kg后,①药时曲线符合一房室开放模型;②达峰时间为(063±018)h,峰浓度为(2420±464)mg/L,药时曲线下面积为(7684±1560)mg·h·L-1,消除半衰期为(190±044)h。
王海学张莉蓉乔海灵贾琳静马统勋
关键词:依替米星药代动力学
长半衰期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研究方法被引量:2
2000年
本文介绍了长半衰期药物生物利用度研究的几种改进方法。长半衰期药物生物利用度试验中血样收集时间可不同于常规情况的3个以上半衰期,只须达到吸收完全即可,一般为24~36h。若吸收过程符合线性速率动力学,卷积回归法能够准确计算每个药动学参数,同时SIMA&KA和ESTF&KA计算程序又使求算大大简化,因而成为目前应用最为广泛也最为满意的方法。
王海学李端
关键词:生物利用度序贯用药药代动力学
依诺沙星胶囊在健康人体的药物动力学及相对生物利用度被引量:2
2002年
目的 :研究依诺沙星胶囊的健康人体药物动力学及相对生物利用度。方法 :10名健康受试者随机交叉单剂量口服依诺沙星被试及参比制剂 ,采用微生物法测定血清中依诺沙星浓度 ,用 3P87软件经微机处理药 时数据。结果 :2种制剂的体内过程均符合一房室模型 ,与参比制剂相比 ,被试制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 (10 1 75± 8 17) %。结论 :对AUC、cmax进行方差分析和双单侧t检验证明 。
张莉蓉乔海灵王海学
关键词:微生物法氟喹诺酮类药物相对生物利用度药物动力学
缬沙坦胶囊在人体的药物动力学及相对生物利用度被引量:7
2002年
目的 :了解国产缬沙坦胶囊在人体的药物动力学和相对生物利用度。方法 :采用随机交叉试验设计 ,2 0名男性健康志愿者单剂量口服试验品与参比品各 80mg ,用HPLC法测定血药浓度。结果 :试验品与参比品主要药物动力学参数为T1/ 2α:(1 86± 0 93)h与 (1 94± 0 80 )h ,T1/ 2 β:(9 93± 3 41)h与 (9 81± 4 18)h ,tmax:(2 33± 0 80 )h与 (2 2 8± 0 47)h ;cmax:(2 6 1±1 15 ) μg·mL-1与 (2 43± 1 0 4) μg·mL-1,AUC0→T:(17 2 5± 6 90 ) μg·h·mL-1与 (16 92± 6 34 ) μg·h·mL-1。经交叉试验方差分析 ,上述药物动力学参数无统计学差异 (P >0 0 5 )。试验品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 (10 2 2 7± 14 2 6 ) %。结论 :试验品与参比品的cmax与AUC0→t经双单侧t检验分析 ,结果表明两者具有生物等效性。
许长江刘骁王海学石劲敏李端
关键词:缬沙坦胶囊药物动力学相对生物利用度
依替米星与哌拉西林合用兔体药动学研究
1999年
王海学马统勋
关键词:依替米星哌拉西林药动力学动物实验
氟他胺在大鼠肝微粒体经细胞色素P450 1A2代谢的性别差异被引量:2
2002年
目的 体外研究大鼠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 5 0 1A2 (CYP1A2 )对氟他胺 (flutamideFlu)代谢的性别差异影响。方法 制备正常♀♂大鼠肝微粒体 ,用CYP1A2抗体与氟他胺 (2mg·L- 1 )共同温孵 ,测定氟他胺主要代谢产物 2 羟基氟他胺 (2 hydroxyflutamide ,HF)和原药的浓度比 (HF Flu) ,评价氟他胺在大鼠肝微粒体代谢的性别差异。结果 在CYP1A2抗体浓度为 1∶4 0 0 ,孵育时间为 30min条件下 ,氟他胺在♂大鼠肝微粒体中的HF Flu为 (1 5± 0 6 ) ,而♀动物为 (0 9± 0 4 )。不同性别大鼠肝微粒体对氟他胺的代谢存在性别差异 (P <0 0 1)。结论 Flu在♂大鼠肝微粒体中代谢快 ,而在♀大鼠肝微粒体中代谢较慢。
王海学李端许长江刘骁
关键词:氟他胺细胞色素P450肝微粒体
CYP450s体外重组技术及在药物代谢和安全性评价中的应用被引量:6
2001年
药物代谢是在代谢酶催化下完成的 ,它决定着药物的药理学和毒理学特性。根据动物实验来预测人体的药物代谢时 ,代谢酶的种属差异性会使这项研究工作变得非常困难。本文对含有人体代谢酶系的重组技术模型的应用进行了介绍和评价。
王海学邓巧琳李端
关键词:CYP450药物代谢安全性药理学
注射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合理化应用被引量:3
2000年
王海学马统勋
关键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注射液合理用药
硫酸依替米星与哌拉西林合用兔体药代动力学研究被引量:2
2000年
对依替米星 (etimicin,ETM)与哌拉西林 (piperacillin,PIPC)兔体合用药动学进行了研究。采用自身交叉试验 ,以微量微生物法 (IMM)检测血、尿中 ETM浓度 ,检测菌为短小芽胞杆菌 ,药时数据经 3P87软件处理。结果证明 :(1)兔体 ETM单用及与 PIPC合用时药时曲线均符合二房室开放模型 ;(2 )单用组和合用组的 V(c)、t1 /2α、t1 /2β、K2 1 、K1 0 、K1 2 、AUC、Cls等药动学参数分别为 :0 .2 738和 0 .2 747L / kg;0 .310 0和 0 .3315 h;1.6 86 5和 1.6 882 h;1.40 81和 1.36 111/ h;0 .6 6 96和 0 .6 6 35 1/ h;0 .6 2 0 7和 0 .5 6 5 6 1/ h;38.32 71和 38.6 410mg·h/ L;0 .1834和 0 .182 3L/ h;(3) 12 h尿药回收率分别为 87.46 %和 87.18%。两组之间其它药动学参数均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表明两药合用时 PIPC对 EMT兔体内的药动学无显著影响 ,具有一定优越性。本结果为临床联合用药提供了依据。
王海学马统勋
关键词:硫酸依替米星哌拉西林药代动力学合理用药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