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爱菊
- 作品数:19 被引量:22H指数:3
-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医药卫生语言文字更多>>
- 理性与启示
- 王爱菊
- 关键词:自然神论宗教信仰理性主义
- 风流妇的“误读”与重写——《罗克珊娜》与复辟经典喜剧的互文性解读
- 2022年
- 《罗克珊娜》蕴含的多重复辟线索提供了将其与复辟文本进行互文性解读的必要性。从文本之间的狭义互文观出发,《罗克珊娜》的“男女人”与复辟经典喜剧的“美德女帮”在反抗父权、人际操控上相互指涉;从文本与历史语境的广义互文观来看,罗克珊娜与复辟宫廷女性相互影射。互文理论中“误读”与重写观点的提出,重新树立了作者的功用。置于共时的层面,《罗克珊娜》的形成受到了复辟文本的影响,同时笛福作为作者/读者对复辟文本中风流妇形象的“误读”与重写加入了自我的批判,确立了复辟文本的经典地位。
- 李尼王爱菊
- 关键词:《罗克珊娜》笛福互文
- 元语言中的文本生成、人性道德与理性文明——以乔纳森·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为例被引量:1
- 2018年
- 元语言是把语言本身作为指称和描述对象的语言,对进一步理解小说中的叙事声音具有重要意义。《格列佛游记》中存在诸多元语言,作为语篇前景化的部分,其内容丰富、意旨深远。文章在哲学"语言分层论"提出的对象语言和元语言二项式基础上,着重聚焦《格列佛游记》中的元语言命题,分析其与斯威夫特小说美学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揭示其特定的文学艺术价值与文学审美意义。作为斯威夫特手中的一把利器,元语言不仅是故事层面上的文本世界建构,也映射出作品在人物意象塑造上的书写策略,同时亦在主题思想层面上折射了作者对理性主义与人类文明的深刻哲思。
- 段燕王爱菊
- 关键词:元语言《格列佛游记》
- 洛克论理性和信仰——兼论中国儒家的宗教观被引量:1
- 2012年
- 理性和信仰的关系是基督教哲学的基本问题。洛克关于这个问题的论述存在自相矛盾。在《人类理解论》中,洛克以认识论为框架探讨二者的关系,虽然强调理性是信仰的基础,却又认为理性有限而且启示真理高于理性。在《基督教的合理性》中,洛克进一步证明了信仰或启示在道德领域中对于理性的优越性。洛克的自相矛盾说明信仰不是经验理性范围之内的事情,而是道德领域之内的事情。与此不同,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儒家很早便放弃了在认识论领域探讨鬼神天命的努力,而始终将信仰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之上。
- 王爱菊
- 关键词:信仰洛克儒家
-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艺术特征——基于巴恩斯作品中“记忆即身份”主题的分析被引量:2
- 2020年
- 后现代主义写作的一个焦点问题,在于人生叙事中的个体身份问题,而确立个体身份的关键就在于人们对记忆本质的认识。文章基于英国小说作家朱利安·巴恩斯作品中“记忆即身份”主题的分析,挖掘其基于记忆问题的人生叙事艺术特征,一方面为理解现代欧美文学创作旨趣提供范例,另一方面为中国现代文学实现大胆革新与艺术突破提供参考。
- 李尼王爱菊
-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文学记忆朱利安·巴恩斯
- 《老人与海》中的人与自然
- 2012年
- 在《老人与海》这部作品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三个阶段。起始阶段开始于老人怀着强烈的愿望和目的出海捕鱼,表现人对自然进行了任意的征伐;随后,过渡到第二阶段,其间这种愿望暂时被悬置,老人与自然展开平等的对话,这种对话在老人捕杀马林鱼和搏击鲨鱼中结束,表现出人与自然之间简单的回归或融合;老人平静地驶回岸边则是最后的第三阶段,表现人与自然进行区分和划界。这三个阶段是走向自由的三个阶段,而真正的自由既不是起始阶段中主体对客体的自由任意征伐,也不是第二阶段中主体与客体之间简单的回归或融合,而是最后对人与自然进行区分和划界。这种划界让人作为人而存在,让自然作为自然而存在,使得老人获得真正的自由。
- 王爱菊
- 描写、解释与再解释:语言领域中柏拉图问题的语言哲学视角思考
- 语言领域中的柏拉图问题是由乔姆斯基引领的生成语言学家们提出来的,本文围绕这一问题探讨语言研究中的描写、解释与再解释。文中首先通过对管约论与最简方案的比较介绍了原则与参数理论的基本思想,指出这一理论体系旨在对语言的生成与运...
- 周保国王爱菊
- 文献传递
- 近代基督教信仰在认识论上的转向
- 2011年
- 基督教信仰在近代经历了认识论上的转向。一方面,在信仰的客观对象上,逐渐由惟独信仰圣经转向信仰圣经和作为教义体系的信经;另一方面,作为主观行为的信仰,逐渐由拯救意义上的信靠转向为认识论意义上的认识,即人通过理性认识信经并表示同意。这种转向是宗教改革在信仰实践和教义争论上的必然结果。
- 王爱菊
- 关键词:近代基督教信仰认识论
- 《白牙》中的技术、身体与后人类生命伦理
- 2024年
- 后人类生命伦理的中心议题是技术与身体的关系,究其根源与人类的自我认知紧密相关。英国作家扎迪·史密斯在小说《白牙》中,围绕这一中心议题探讨不同生命伦理观的内涵及可行性。超人类主义者主张利用技术提升身体机能,但对技术的盲目崇拜缺乏必要的道德导向。抵制通过技术改造身体的生物保守主义伦理观则因其内在的身体性及时间性矛盾而无法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相较之下,敬畏生命的批判性后人类主义立场以具体且开放的态度看待技术并解构等级化的生命形式,对构建与技术共存、与非人类共生的后人类生命伦理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 王爱菊殷丽珊
- 关键词:《白牙》身体
- 文学想象与真理政治——《动物庄园》中“童话”和“寓言”的言说被引量:3
- 2017年
- 《动物庄园》是英国著名作家乔治·奥威尔的代表作之一。小说通过童话叙事与寓言叙事中的动物形象,颠覆了传统概念范畴对革命、群体乃至极权主义的理解和建构。作者凭借夸张而反抗的文学想象,试图揭穿现实社会甚嚣尘上的谎言,挑战和打破人们习以为常的认知范式,真理政治让读者在震撼之余,不断反思和警醒。
- 段燕王爱菊
- 关键词:《动物庄园》寓言叙事文学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