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玉宽

作品数:144 被引量:1,477H指数:2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6篇期刊文章
  • 34篇专利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61篇农业科学
  • 2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7篇经济管理
  • 10篇生物学
  • 9篇天文地球
  • 8篇水利工程
  • 4篇建筑科学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9篇土壤
  • 22篇降雨
  • 20篇生态
  • 19篇紫色土
  • 16篇长江
  • 16篇长江上游
  • 15篇坡耕地
  • 15篇耕地
  • 14篇生态系统
  • 14篇土壤侵蚀
  • 13篇模拟降雨
  • 11篇水土
  • 10篇人工模拟降雨
  • 9篇泥沙
  • 8篇坡面
  • 8篇产流
  • 7篇生态补偿
  • 7篇水土流失
  • 7篇土地利用
  • 7篇污染

机构

  • 140篇中国科学院
  • 27篇成都理工大学
  • 27篇中国科学院大...
  • 9篇中国科学院研...
  • 8篇贵州师范大学
  • 8篇四川农业大学
  • 5篇北京林业大学
  • 4篇四川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生...
  • 3篇内江师范学院
  • 3篇西南大学
  • 3篇四川省林业科...
  • 2篇西南财经大学
  • 2篇西南科技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植...
  • 2篇中华人民共和...
  • 2篇重庆市环境保...
  • 2篇中国科学院遥...
  • 1篇广西师范学院
  • 1篇北京大学

作者

  • 144篇王玉宽
  • 51篇傅斌
  • 45篇徐佩
  • 30篇刘勤
  • 27篇严坤
  • 21篇彭培好
  • 14篇王道杰
  • 12篇朱波
  • 10篇逯亚峰
  • 9篇蔡雄飞
  • 9篇李明
  • 8篇范建容
  • 8篇文安邦
  • 7篇王先拓
  • 7篇王勇强
  • 7篇王济
  • 7篇邓玉林
  • 6篇陈颖锋
  • 6篇刘菊
  • 5篇张信宝

传媒

  • 16篇水土保持学报
  • 10篇生态学报
  • 9篇山地学报
  • 7篇水土保持通报
  • 5篇水土保持研究
  • 5篇安徽农业科学
  • 4篇人民长江
  • 3篇长江流域资源...
  • 3篇西南农业学报
  • 3篇中国水土保持
  • 3篇中国水土保持...
  • 2篇农业工程学报
  • 2篇中国人口·资...
  • 2篇生态经济
  • 2篇林业经济
  • 2篇中国科学院院...
  • 2篇中国农学通报
  • 2篇地球与环境
  • 1篇土壤通报
  • 1篇科技通报

年份

  • 7篇2023
  • 2篇2022
  • 6篇2021
  • 9篇2020
  • 13篇2019
  • 8篇2018
  • 4篇2017
  • 12篇2016
  • 5篇2015
  • 5篇2014
  • 6篇2013
  • 5篇2012
  • 7篇2011
  • 4篇2010
  • 8篇2009
  • 7篇2008
  • 7篇2007
  • 8篇2006
  • 4篇2005
  • 5篇2004
14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汶川地震重灾区生态系统碳储存功能空间格局与地震破坏评估被引量:13
2013年
通过建立汶川地震灾区碳储存功能评估指标体系,利用ArcGIS平台计算了灾区四大碳库(地上部分碳、地下部分碳、死亡有机碳和土壤碳)碳储存密度,分析了碳储存空间格局和规律。结果表明:灾区碳储存总量3.97×108t,平均碳密度52.2t/hm2,其中亚高山常绿针叶林碳密度和碳储存最高。碳储存量随坡度增加而增加,大于35°地区碳储存量达1.3×108t,占灾区碳存总量的33.9%。碳储量随海拔增加呈现波动的曲线,0—750m区域碳储量随海拔增加而增加,在750—1750m区域段碳储量因地震对植被的破坏出现下降,然后又随海拔增加而增加,到3250m时出现碳储存量高峰,储碳量达7273t,之后又逐渐下降。此外,通过对比地震前后灾区生态系统碳储存功能得出研究区生态系统碳储存功能总体减少为9.98×106t,而地震对碳储存功能的影响主要是植被破坏导致的碳储存降低,其中退化最严重的地区在彭州和什邡的北部山区,并沿龙门山向西南方向延伸。研究结果直观反映了灾区碳储量空间格局,为决策者实施破坏区植被恢复策略以及地震灾区碳管理等提供依据。
彭怡王玉宽傅斌马飞
关键词:生态系统功能碳储存汶川地震GIS
重庆市降雨侵蚀力(R值)的时空分布特征被引量:25
2004年
依据有关降雨侵蚀力的计算方法,利用重庆市81个测站连续10年的降水资料,对重庆市不同地区的降雨侵蚀力R值进行了计算,并在ArcView软件支持下对所得结果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重庆市降雨侵蚀力R值的月自然分布在不同区域间差异明显,且月R值的年内动态变化显著;(2)年R值在年际变化上具有两端低中间高的特点,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东高西低的特点。在全面地揭示了重庆市降雨侵蚀力(R值)的时空分布特征的基础上,为如何有效防止重庆市水土流失提出了有益的建议。
张建国范建容王玉宽刘淑珍
成都平原林盘的研究进展与展望被引量:13
2017年
林盘是成都平原独特的乡村聚落,它是一种复合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生态、经济和文化价值,充分反映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近年来,林盘不断遭受破坏,政府部门和科研学者投入大量关注和研究。笔者归纳和总结了林盘的内涵、演变规律、价值特征及保护与发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针对林盘面临的问题,提出该领域未来的研究重点:(1)林盘生态系统服务的定量化研究及权衡分析;(2)林盘保护、改造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理论与技术;(3)破坏型林盘利用与更新的理论和技术探析。以上研究不仅可以为林盘的保护和改造提供依据,也可以为类似复合生态系统,以及生态化的新农村、新城镇建设进行科学指导。
刘勤王玉宽郭滢蔓彭培好
关键词:结构特征
川中丘陵区紫色土坡耕地产流特征试验研究被引量:35
2006年
通过人工模拟降雨方法对四川盆地紫色土坡耕地产流特征进行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在大雨强情况下,起始产流时间受坡度影响不明显;在小雨强时,起始产流时间随坡度的增加而缩短。小雨强下坡度对起始产流时间的影响可用幂函数表示,相关性显著。(2)裸地径流强度明显大于农地,且变化剧烈;(3)大雨强下坡度对径流系数的影响显著,并存在临界坡度:裸地介于10°~15°,农地约为20^。
王先拓王玉宽傅斌王勇强王道杰
关键词:人工模拟降雨紫色土产流特征
燥红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侵蚀特征——以云南小江流域为例被引量:3
2006年
云南小江流域土壤侵蚀十分严重,为揭示其侵蚀机理及探索有效治理方法,对其典型土壤——燥红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开展了人工降雨产流产沙试验,并运用水分测定仪(TRA SE 6050X 1 TDR)对土壤水分变化进行动态监测。结果表明:灌草地蓄水拦沙能力最强,坡耕地(坡式梯地沿等高线开挖垄沟种植花生)次之,裸坡地最弱;同种利用类型土壤不同土层传输水分和吸收水分能力不同;在较大雨强(0.61 mm/m in)且充足降雨条件下,小江流域燥红土地表产流特征经历了以超渗产流为主、超渗产流和饱和产流同时进行、以饱和产流为主的3个阶段。
王道杰崔鹏王军朱波王玉宽
关键词:燥红土土地利用类型人工降雨土壤水分变化土壤侵蚀特征
紫色土流失土壤的颗粒特征及影响因素被引量:21
2010年
土壤可蚀性是影响坡面水蚀过程的内在因素,与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等理化性质密切相关。本研究利用田间人工模拟降雨观测资料,分析了侵蚀过程中流失土壤颗粒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1)在次降雨过程中,流失土壤颗粒组成不断变化。随着降雨的进行,细砂含量逐步增加,而粉粒含量基本不变,黏粒含量逐渐减小;(2)雨强是影响流失土壤颗粒组成的重要因素。随雨强增加,细砂含量呈逐步增大的趋势,而粉粒与黏粒含量均逐步下降;(3)坡度对流失土壤颗粒组成影响比较复杂。随坡度增加,细砂含量先增大后减小,粉粒与黏粒含量先减小后增大;在20°坡度时,细砂含量最大,粉粒与黏粒含量最小。
彭怡王玉宽傅斌徐佩王道杰
关键词:紫色土人工模拟降雨泥沙
九寨沟自然保护区生态水的计量与评价研究被引量:8
2007年
通过对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和枯落物水分储量的计量与评价分析,认为近20年来九寨沟自然保护区植被生态水总储量的变化呈增加趋势,且林地生态水储量占各时段生态水总量的比例均较大,表明国家各项林业生态建设与保护工程的实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今后应继续加大各项工程的建设力度,进一步提高区内植被生态水的储量,为世界自然遗产的保护、利用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徐佩彭培好王玉宽刘延国
楚雄市土地退化分析被引量:4
1998年
楚雄市的土地退化以水蚀为主要动力,在云贵高原具典型代表性。全市退化土地面积1159.44km2,占总面积的26.17%。土地退化的危害有:降低土壤肥力,冲断桥梁,加剧自然灾害,毁坏水利工程。其形成原因中自然因素是:地形破碎,降水分布不均匀,地表物质疏松;人为原因是:人口快速增长增加对土地的压力,导致乱垦坡地,砍伐森林和超载放牧。
张建平王玉宽陈学华文安邦
关键词:水蚀
关于生态补偿中保护成本的研究被引量:20
2015年
制定合理的生态补偿标准是构建生态补偿机制的关键和难点。采用成本核算法确定生态补偿标准在现阶段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成本核算法主要包括保护成本、环境成本及机会成本的核算。其中保护成本是最基础的部分,通过对保护成本的核算,能准确反映某地关于生态系统保护的工作量和贡献程度,为采用成本核算法确定生态补偿标准及之后的补偿效益评价提供合适的依据。而目前在生态补偿中对保护成本的认识和评估还存在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以保护成本为研究对象,重点从概念、核算内容及核算方法三个方面对保护成本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并就保护成本核算内容、时间动态性及空间差异进行探讨,得出以下结论:1生态补偿中保护成本的核算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明确的核算内容和指标体系,而核算内容是否科学决定了保护成本核算的准确性。确定合适的保护成本的核算内容,取决于对当地生态建设与保护措施的了解程度和资料的收集、掌握情况,并且需要避免重复统计。2目前对我国已经发生的保护成本进行历史性补偿存在操作上的难度,因此,要明确保护成本的核算时间和年限。保护成本的核算方法主要采用市场价值法进行动态核算或是静态核算。一方面,保护成本是随着市场价格而动态变化的;另一方面,对于持续时间长的生态补偿项目,其保护成本的核算必须考虑通货膨胀可能造成的贬值。所以,考虑资金时间效应的动态核算法能更好地反应保护成本的实际情况。3考虑不同地区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的空间差异对保护成本的影响可为解决补偿标准"一刀切"提供思路。
刘菊傅斌傅斌王玉宽
自然和人工模拟降雨条件下紫色土坡地的磷素迁移被引量:27
2006年
采用人工降雨和自然降雨的方法对紫色土坡地磷素迁移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紫色土坡地产生地表径流和壤中流两种径流模式,壤中流其径流动态过程受降雨强度和表层作物覆盖度的影响;持续性变化的大雨强更容易引起土壤磷非点源输出,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在中到暴雨条件下,壤中流累积迁移流量低于地表径流,差幅决定于土壤表层界面(植被覆盖)特征,地表径流中的磷迁移量是壤中流迁移的3~4倍。
高扬朱波王玉宽张进忠汪涛
关键词:表面流壤中流磷迁移
共15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