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申洋

作品数:13 被引量:76H指数:5
供职机构:德阳市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结肠
  • 2篇胰腺炎
  • 2篇息肉
  • 2篇细胞
  • 2篇溃疡
  • 2篇急性胰腺炎
  • 2篇出血
  • 1篇等位
  • 1篇等位基因
  • 1篇电图
  • 1篇淀粉酶
  • 1篇多态
  • 1篇多态性
  • 1篇血管
  • 1篇血管发育
  • 1篇血管发育不良
  • 1篇血清
  • 1篇血清淀粉酶
  • 1篇血液
  • 1篇血液灌流

机构

  • 13篇德阳市人民医...
  • 3篇四川大学华西...
  • 1篇成都市中西医...
  • 1篇广东医科大学
  • 1篇西南医科大学...

作者

  • 13篇申洋
  • 7篇邓家征
  • 5篇邓宏
  • 2篇胡仁伟
  • 1篇潘君
  • 1篇赵天霞
  • 1篇刘航
  • 1篇陈丽
  • 1篇陈科
  • 1篇凌晶
  • 1篇李耀东
  • 1篇阳梅
  • 1篇李金枝
  • 1篇谢蕾

传媒

  • 3篇中外医疗
  • 2篇实用肝脏病杂...
  • 1篇当代医学
  • 1篇内科急危重症...
  • 1篇临床内科杂志
  • 1篇热带医学杂志
  • 1篇临床和实验医...
  • 1篇成都医学院学...
  • 1篇中华胰腺病杂...
  • 1篇湖南师范大学...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沙利度胺治疗小肠血管发育不良所致消化道出血的疗效观察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观察沙利度胺治疗小肠血管发育不良所致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3年10月德阳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小肠血管发育不良所致消化道出血患者24例,给予沙利度胺100mg/d口服,疗程4个月,随访12个月,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疗效和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浓度变化。结果患者临床疗效总评分由治疗前(14.40±3.25)分降至治疗后(5.26±3.18)分;患者血清VEGF浓度治疗前(182±30.8)pg/mL,治疗后(112±26.7)pg/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沙利度胺对小肠血管发育不良所致的消化道出血疗效显著,可有效抑制患者的血清VEGF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邓家征申洋邓宏
关键词:消化道出血沙利度胺血管发育不良
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感染巨细胞病毒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抗病毒治疗被引量:5
2020年
目的探讨重度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感染巨细胞病毒(CMV)的危险因素及抗病毒治疗对疾病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德阳市人民医院2015年1月-2018年9月收治的重度UC患者160例,均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查CMV,基于是否CMV感染分为感染组与未感染组,整理重度UC合并CMV疾病特点、治疗相关资料,以Logistics回归分析重度UC感染CMV的危险因素。统计重度UC合并CMV患者抗病毒治疗情况,分析抗病毒治疗对重度UC临床缓解及复发率的影响。结果 160例重度UC中感染CMV 46例,感染率为28.75%。感染组的白细胞计数、内镜下深大溃疡、纵行溃疡、发热、腹痛、体重下降、并发症率、既往糖皮质激素史、既往免疫抑制剂史均高于未感染组,血红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蛋白水平低于未感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既往糖皮质激素史、既往免疫抑制剂史、低白蛋白、低血红蛋白是重度UC患者合并CMV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46例重度UC合并CMV感染患者中,29例开展抗病毒治疗,17例未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患者早期临床缓解率(82.76%)明显高于未抗病毒治疗者(64.71%)(P<0.05);持续随访12个月,抗病毒治疗者院外UC复发率(24.14%)明显低于未抗病毒治疗者(52.94%)(P<0.05)。结论重度UC患者出现体重下降、发热、腹痛症状,内镜下可见深大溃疡、纵行溃疡等特征,需警惕是否感染CMV,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使用、低白蛋白、低血红蛋白是CMV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需加强易感患者监测,及时给予抗病毒治疗,改善预后。
申洋胡仁伟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巨细胞病毒感染糖皮质激素抗病毒治疗
维生素D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及根除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21年
幽门螺杆菌(Hp)是一种选择性定植于胃黏膜上皮的革兰阴性微需氧菌,感染后可诱发一系列胃肠道疾病,如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瘤甚至胃癌等。随着全球Hp根除率下降,耐药率升高,目前如何有效提高Hp根除率已成为研究热点。近年来许多国内外研究结果均证实了Hp感染与血清维生素D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并证实了Hp感染患者血清维生素D水平显著低于Hp未感染者。本文从基础和临床两方面对维生素D与Hp的关系进行研究,以期为提高Hp根除率提供更多有效治疗方案。
申洋李昌平
关键词:维生素D幽门螺杆菌
消化内科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分析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分析消化内科医院感染情况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134例消化内科患者的临床感染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老年患者是医院感染的易感人群,住院时间越长,感染几率越高(64.9%);易感的主要因素是患者具有消化道肿瘤、消化道出血、肝硬化;容易感染的部位主要在呼吸系统,其次为胃肠道、泌尿道;感染的细菌主要是革兰氏阴性杆菌(87.2%),其中以铜绿假单胞菌最为常见。结论严格的无菌操作,保护易感人群,合理使用抗生素,积极治疗感染患者的原发病,有助于预防控制消化内科医院感染的发生。
申洋邓家征
关键词:医院感染消化内科
转化生长因子α-435G/A基因多态性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相互关系研究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TGF)α-435G/A基因多态性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发病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NAFLD患者126例作为研究对象,同时以121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法对上述研究对象外周血TGFα-435G/A基因进行多态性分析,所获得的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NAFLD患者TGFα-435G/A基因型与等位基因的分布与对照组之间并无显著性差异,但是NAFLD患者中AA和GG基因型频率(39.2%和16.3%)和等位基因频率(61.4%和38.6%)与对照组之间(分别为25.7%和35.3%,和45.2%和54.8%)存在显著性差异(x^2=15.43,P<0.05;x^2=16.32,P<0.05);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不同程度NAFLD患者AA、AG、GG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即重度脂肪肝患者纯合体(AA和GG)比例相对较高。结论 TGFα-435G/A多肽位点基因突变与NAFLD患者发病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且不同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与病情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邓家征申洋凌晶邓宏乐永红庄小芳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转化生长因子Α基因型等位基因
黛力新联合胃电起搏治疗在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中的疗效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探讨黛力新联合胃电起搏治疗胃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疗效。方法:将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120例分成2组各60例。实验组予以黛力新联合胃电起搏治疗,对照组予以黛力新联合莫沙必利治疗。治疗前后进行胃电图检查和症状评估。结果:黛力新联合胃电起搏治疗后症状积分明显下降(P<0.01),症状明显改善,治疗后患者餐前胃电慢波百分比与治疗前相比无显著差异,餐后胃电慢波百分比则显著高于治疗前(P<0.01),并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HAMD、HAMA评分均有明显降低。结论:黛力新联合胃电起搏治疗能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胃电节律紊乱和症状。
邓家征申洋潘君陈科邓宏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电图黛力新胃电起搏
小剂量复方聚乙二醇联合硫酸镁用于肠道准备的效果评价被引量:8
2014年
目的以标准剂量复方聚乙二醇(PEG)及硫酸镁方案为对照,评价新方案在结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中的有效性、耐受性和安全性。方法连续收集拟行结肠镜检查者330例,随机分为三组。A组服用标准剂量PEG(68.56g/包×2包),B组一次性服用硫酸镁(33%160 ml),C组连续服用小剂量PEG(1包)和硫酸镁(33%60 ml)行肠道准备。内镜医师用单盲法记录肠道清洁程度分级,记录结肠镜检查时间。问卷调查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记录服药后不良反应。监测用药前后心率、血压和实验室指标。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肠道准备和全结肠镜检查。A、C两组肠道清洁度显著高于B组(P<0.05),结肠镜检查时间显著短于B组(P<0.05)。A、C两组药物口感好评率、安全性高于B组(P<0.05),C组愿意再服用率显著高于A、B两组(P<0.05)。三组间完全服用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与标准剂量PEG及硫酸镁方案相比,连续服用小剂量PEG和小剂量硫酸镁用于结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更为有效,耐受性更高。
邓家征申洋李耀东邓宏
关键词:复方聚乙二醇硫酸镁结肠镜检查肠道准备
血液灌流联合连续性血液滤过对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患者血脂水平、血清淀粉酶、脂肪酶及CRP水平的影响被引量:13
2019年
目的:研究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患者使用血液灌流联合连续性血液滤对血脂水平、血清淀粉酶、脂肪酶及CRP水平影响.方法:选择我院诊治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患者80例,随机分成单一组(n=40)和联合组(n=40),两组患者均实施常规治疗,其中单一组使用连续性血液滤过,联合组使用血液灌流联合连续性血液滤过.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TG)、血清淀粉酶、脂肪酶及C反应蛋白水平(CRP水平)、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量表评分及Balthazar CT分级评分系统评分,治疗后腹胀缓解时间、腹痛缓解时间、血液滤过滤器使用时间及住院时间,记录相关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联合组TG、血清淀粉酶、脂肪酶、CRP水平较单一组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联合组血液滤过滤器使用时间明显高于单一组,腹胀缓解时间、腹痛缓解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单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联合组APACHEⅡ、Balthazar CT评分较单一组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患者使用血液灌流联合连续性血液滤过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血脂水平、血清淀粉酶、脂肪酶及CRP水平,缩短腹胀、腹痛及住院时间.
潘月陈丽阳梅申洋任丽蓉
关键词:血液灌流连续性血液滤过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
内镜下套扎术联合奥美拉唑和奥曲肽治疗肝硬化并发食管静脉曲张首次出血患者短期疗效分析被引量:10
2022年
目的总结采用内镜下曲张静脉套扎术(EVL)联合奥美拉唑和奥曲肽治疗肝硬化并发食管静脉曲张出血(EVB)患者的短期止血效果。方法2018年1月~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60例肝硬化并发EVB患者,其中30例对照组应用奥美拉唑和奥曲肽治疗,另30例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EVL治疗。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门静脉和脾静脉血管内径、血流速度和血流量,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胃泌素(GAS)和胰高血糖素(GLC)水平,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Ⅲ型前胶原氨基末端肽(PIIINP)水平。结果在治疗后1 w,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8%(P<0.05);观察组急诊止血率为9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3%(P<0.05),早期和迟发再出血发生率率分别为10.0%和3.3%,均显著低于对照组(33.3%和20.0%,P<0.05);观察组门静脉平均血流速度和血流量分别为(14.2±2.3)cm/s和(1224.6±173.2)mL/min,均显著大于对照组【分别为(12.1±1.6)cm/s和(1030.7±164.5)mL/min,P<0.05】,脾静脉平均血流速度和血流量分别为(14.4±1.9)cm/s和(934.6±185.3)mL/min,均显著大于对照组【(12.3±1.7)cm/s和(731.3±172.4)mL/min,P<0.05】;观察组血清PIIINP、GAS和GLC水平分别为(173.6±19.5)μg/L、(69.7±9.6)ng/L和(52.3±7.1)ng/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202.8±23.1)μg/L、(91.4±12.3)ng/L和(62.4±8.3)ng/L,P<0.05】;在EVL术后发生咽部不适6例,胸骨后疼痛6例,吞咽困难1例,腹胀腹痛2例,恶心呕吐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53.3%。结论采用EVL联合奥美拉唑和奥曲肽治疗肝硬化并发EVB患者具有较好的短期止血效果,且改善了门静脉和脾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詹致远申洋王凡冰
关键词: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内镜下曲张静脉套扎术奥美拉唑奥曲肽
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对机体免疫水平的影响被引量:17
2020年
目的:分析SAP并发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对炎症因子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4月间四川德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50例SAP患者,按是否并发感染分为感染组(90例)和未感染组(60例),分析感染灶的病原菌属、并发感染的危险因素、血炎症因子水平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90例SAP并发感染患者共检出105株病原菌,其中74株(70.5%)革兰阴性菌,主要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27株(25.7%)革兰阳性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4株(3.8%)真菌。胆源性病因、全肠外营养时间≥1周、APACHEⅡ评分≥11分、外科干预以及呼吸道机械通气均是SAP并发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均<0.05)。发病24 h,感染组患者血IL-4为(59.1±6.2)ng/L、IL-6为(134.1±12.2)ng/L、IL-10为(146.4±13.2)ng/L、TNF-ɑ为(76.3±5.2)ng/L,均显著高于未感染组;发病30 d,感染组患者血IL-4为(33.6±5.8)ng/L、IL-6为(49.2±6.8)ng/L、IL-10为(80.7±8.8)ng/L、TNF-ɑ为(28.7±5.5)ng/L,均显著低于未感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发病24 h,感染组CD 4+T淋巴细胞占比显著高于未感染组[(45.3±5.5)%比(32.3±5.2)%],CD 8+T淋巴细胞占比显著低于未感染组[(20.6±4.2)%比(29.7±4.8)%];发病30 d,感染组CD 4+T淋巴细胞占比显著低于未感染组[(21.6±3.7)%比(40.2±2.5)%],CD 8+T淋巴细胞占比显著高于未感染组[(48.4±4.1)%比(32.8±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SAP并发感染的菌株以革兰阴性菌为主,胆源性病因、全肠外营养时间过长、外科干预、呼吸机械通气均是SAP并发感染的危险因素。SAP感染可产生过度炎症反应,导致患者免疫细胞损伤,在临床治疗时应予重视。
谢蕾刘航申洋李金枝赵天霞
关键词:胰腺炎急性坏死性T淋巴细胞亚群病原菌炎症因子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