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罗哲文

作品数:13 被引量:40H指数:4
供职机构: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血管
  • 5篇血管内皮
  • 5篇细胞
  • 5篇内皮
  • 5篇内皮细胞
  • 4篇血管内皮细胞
  • 4篇网膜
  • 3篇视网膜
  • 3篇自体
  • 3篇角膜
  • 2篇电刺激
  • 2篇再灌注
  • 2篇缺血
  • 2篇自体血管
  • 2篇小脑
  • 2篇小脑顶核
  • 2篇角膜移植
  • 1篇大网膜
  • 1篇代谢
  • 1篇弹力

机构

  • 12篇云南省第二人...
  • 5篇昆明医学院
  • 2篇华中科技大学

作者

  • 13篇罗哲文
  • 9篇胡竹林
  • 7篇易伟斌
  • 7篇徐岩泽
  • 5篇王廷华
  • 4篇黄桂琴
  • 3篇陈娟
  • 2篇薛黎萍
  • 2篇肖丽波
  • 2篇张荭
  • 2篇蒋云海
  • 2篇张虹
  • 2篇张虹
  • 2篇吴敏
  • 2篇胡敏
  • 1篇周园
  • 1篇赵旭丽
  • 1篇李云琴
  • 1篇杨忠昆
  • 1篇刘海

传媒

  • 3篇昆明医学院学...
  • 1篇眼科研究
  • 1篇解剖学杂志
  • 1篇中国实用眼科...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临床医药实践
  • 1篇四川大学学报...
  • 1篇国际眼科杂志
  • 1篇昆明医科大学...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8
  • 5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电刺激大鼠小脑顶核对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视网膜形态和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研究电刺激大鼠小脑顶核对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视网膜细胞形态和细胞膜Na+K+ATP酶功能的影响,及其对不同损伤程度的疗效。方法45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损伤组、治疗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损伤通过结扎大鼠视网膜血管和视神经不同时间(30、60、90min),再恢复血液灌注6h制成,其中治疗组于再灌注时用脑循环功能治疗仪刺激大鼠小脑顶核1h。用图像分析仪定量视网膜形态学改变,ATP酶试剂盒检测细胞Na+K+ATP酶活性,并通过透射电镜观察视网膜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图像分析发现缺血再灌注损伤可使视网膜水肿,表现为厚度增加,以内视网膜为著,同时可使视网膜细胞Na+K+ATP酶活性显著降低,缺血时间越长降低越明显,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而电刺激大鼠小脑顶核可明显减轻这一改变,但损伤90min时治疗组和损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缺血再灌注可使节细胞肿胀,线粒体肿胀空泡化,内质网扩张,染色质分布不均匀,可见炎性细胞浸润,随着缺血时间延长损伤加重可有节细胞膜破裂,细胞质流失,内界膜破裂,电刺激小脑顶核可明显减轻这一病理变化。结论电刺激大鼠小脑顶核可显著改善急性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视网膜水肿,可显著减轻细胞损伤和恢复细胞Na+K+ATP酶功能。损伤30、60min情况下其效果显著,而损伤90min则效果较差。
罗哲文张虹
关键词:缺血再灌注损伤电刺激小脑顶核视网膜NA^+-K^+-ATP酶
自体双层大网膜移植重建结膜囊
2007年
目的:研究自体双层大网膜重建结膜囊恢复正常眼表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可行性。方法:用电凝器热烧伤的方法损伤实验家兔约1/2范围的球结膜、穹窿结膜和睑结膜。第2天,于腹上中线偏左剪开约3cm长的切口,暴露胃小弯部,剪取少许大网膜放入含生理盐水的培养皿中待用。将电凝损伤坏死区的结膜分离去除,大网膜呈双层折叠式覆盖于损伤区,10-0尼龙线褥式缝合大网膜和结膜的交接部分。结果:术后12d,全部大网膜与结膜缘融合生长,眼表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得以逐渐恢复,角膜无明显的新生血管形成。结论:自体双层大网膜重建结膜囊是治疗睑球黏连性疾病的理想方法。
易伟斌赵旭丽胡竹林王廷华徐岩泽罗哲文李妍陈娟
关键词:结膜囊重建术
可避免盲的快速评估
吴敏肖丽波胡竹林胡敏薛黎萍罗哲文张红和丹李云琴
该项目是一个以人群为基础的眼科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调查覆盖了云南省昆明市所属的14个县(区)年龄≥50岁的常住居民。调查包括设计、实施和数据分析总结三个阶段。1、设计阶段主要是对项目进行总体的规划设计、抽样、调查人员标准...
关键词:
关键词:眼科流行病学调查白内障
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治疗Valsalva视网膜病变
2012年
目的探讨23G微创玻切手术对Valsalva视网膜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7年3月至2010年3月在眼科就诊的10例(10只眼)Valsalva视网膜病变病例,经过1月保守治疗无效后接受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联合内界膜剥除,分析术后的治疗效果。结果术后1周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0.3~0.5者7例,0.6—0.8者3例。最后一次随访时BCVA在0.6~0.8者9例,1.0者1例。除3例患者术后出现少量结膜下出血外未见其他并发症。结论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联合ILM剥除对于保守治疗无效、范围较大的黄斑区ILM下积血为主要表现的Valsalva视网膜病变,是安全有效的。
吴敏罗哲文肖丽波薛黎萍
关键词:VALSALVA视网膜病变内界膜剥除
自体血管内皮细胞移植替代角膜内皮层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自体血管内皮细胞移植替代角膜内皮层的可行性。方法:设立 A 组(实验组)、B 组(实验对照组)、C 组 (假手术组)、D 组(空白对照组)。A 组,将家兔自体血管
罗哲文胡竹林徐岩泽易伟斌张荭蒋云海张虹
文献传递
兔颈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的培养被引量:5
2007年
目的建立稳定的兔颈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的体外培养方法,为自体的细胞移植提供种子细胞.方法取单侧兔颈静脉,保留对侧;用0.25%胰蛋白酶液进行灌注消化;M199培养基进行培养;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组化进行血管内皮细胞鉴定.结果培养后1-3 d可见细胞贴壁,3 d后细胞变形,7-10 d细胞融合成片,14 d后可进行传代培养;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组化阳性,证实所培养的细胞为血管内皮细胞;取材后实验兔一直存活,未出现死亡.结论本实验方法可以稳定地获取体外培养的兔颈静脉血管内皮细胞,并保证了实验兔的存活,为后续自体细胞移植的开展创造了条件.
徐岩泽胡竹林易伟斌王廷华罗哲文黄桂琴
关键词:颈静脉血管内皮内皮细胞
自体血管内皮细胞移植替代角膜内皮层的实验研究被引量:8
2008年
目的探讨自体血管内皮细胞(VECs)移植替代角膜内皮层的可行性。方法40只家兔随机分为4组。A组,家兔VECs培养移植于去后弹力层的自体角膜植片内表面;B组,角膜植片去后弹力层后移植回原植床;C组,角膜植片取下后移植回原植床;D组,家兔不做处理。术后观察VECs生长状况及角膜植片透明度,A型超声测其厚度。结果A组角膜植片混浊,1周内最明显,后混浊减轻,2周可见前房。细胞生长良好,部分细胞形状不规则。B组角膜植片混浊且不改善。C、D两组角膜无混浊。结论VECs可替代自体角膜内皮层的屏障功能,维持角膜的透明状态。
罗哲文胡竹林徐岩泽易伟斌张荭蒋云海张虹
关键词:血管内皮细胞角膜内皮角膜移植
电刺激大鼠小脑顶核对缺血-再灌注视网膜的保护作用实验研究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探讨电刺激大鼠小脑顶核(cerebellar fastigial nucleus,CFN)对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大鼠随机均分为三组,缺血-再灌注损伤组、缺血-再灌注治疗组和假手术组.用TUNEL试剂盒检测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视网膜细胞Bcl-2蛋白和Bax蛋白的表达.结果缺血-再灌注损伤可使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发生凋亡(P<0.05),同时视网膜细胞Bcl-2蛋白表达逐渐减弱(P<0.05),Bax蛋白表达逐渐增强(P<0.05);而使用电刺激小脑顶核的治疗组上述改变较轻(P<0.05).结论电刺激大鼠小脑顶核对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通过上调Bcl-2蛋白表达,下调Bax蛋白表达来减少视网膜细胞的凋亡.
罗哲文张虹
关键词:缺血-再灌注电刺激小脑顶核TUNELBAX视网膜
兔血管内皮细胞对角膜后弹力层代谢的影响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检测移植后生长于角膜内皮面的自体血管内皮细胞对角膜后弹力层代谢的影响。方法:家兔26只随机分成3组:实验组10只,将培养的自体血管内皮细胞移植到无后弹力层的角膜内皮面;实验对照组10只,移植无角膜内皮层的自体植片;空白对照组6只,移植带角膜内皮细胞的自体植片,术后观察3组角膜植片的水肿变化。术后15d,取下各组角膜植片做病理切片HE染色观察各组植片的角膜后弹力层变化及其上的细胞分布情况。结果:实验组角膜植片的内皮面长满培养的自体血管内皮细胞。病理切片显示,生长的细胞呈单层分布,内皮面未见明显的后弹力膜样物质形成;实验对照组角膜植片高度增厚,内皮面无细胞生长和后弹力膜样物质形成;空白对照组角膜植片内皮面可见明显的后弹力层,其上可见单层细胞分布。结论:血管内皮细胞具有一定的角膜内皮细胞样功能,但不能产生角膜后弹力层样物质。
易伟斌胡竹林徐岩泽王廷华黄桂琴陈娟罗哲文
关键词:血管内皮细胞角膜后弹力层代谢角膜移植
羊膜作为载体培养血管内皮细胞替代自体角膜内皮细胞的研究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将羊膜作为血管内皮细胞的生长载体,探讨血管内皮细胞代替自体角膜内皮细胞生理功能的可行性,为大泡性角膜病变的治疗新方法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取实验家兔的一侧颈静脉(约3—4cm),用0.25%胰蛋白酶+0.02%EDTA灌注法收集血管内皮细胞进行原代培养.取新鲜羊膜并去除其表皮细胞,剪成1.5cm×1.5cm大小,表皮面向上平铺于24孔培养板中,再将原代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传代于羊膜表面,当血管内皮细胞贴壁并长满整个羊膜表面后,我们将载体同血管内皮细胞一起移植到带有大泡性角膜病变的角膜内表面,1~2个月后观察其角膜透明度的变化.结果术后12d左右。实验组和实验对照组(各10只)的角膜水肿及透明度有明显差别.实验组术后4—5d时植片呈白色,高度水肿,通过植片看不见前房,10d后,水肿开始减轻,角膜混浊开始好转,其中7只实验家兔的角膜透过植片能看见前房的组织结构.实验对照组的绝大部分角膜植片水肿加剧,部分角膜植片由于高度水肿而出现坏死溃疡,经统计学分析P〈0.05,两者具有差异性.结论血管内皮细胞具有类似于角膜内皮细胞的生理功能,但其长期的功效有待于进一步的观察和探讨.
易伟斌胡竹林徐岩泽王廷华罗哲文黄桂琴
关键词:血管内皮细胞细胞培养羊膜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