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低剂量
  • 2篇低剂量CT
  • 1篇多层CT
  • 1篇多层螺旋CT
  • 1篇胸部
  • 1篇胸部CT
  • 1篇胰腺
  • 1篇胰腺神经内分...
  • 1篇胰腺神经内分...
  • 1篇造影
  • 1篇乳腺
  • 1篇乳腺肿
  • 1篇乳腺肿块
  • 1篇神经内分泌
  • 1篇神经内分泌肿...
  • 1篇输尿管
  • 1篇输尿管梗阻
  • 1篇数字化乳腺X...
  • 1篇体层摄影
  • 1篇体型

机构

  • 6篇上海市普陀区...
  • 2篇同济大学附属...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复旦大学附属...
  • 1篇同济大学
  • 1篇浙江省立同德...

作者

  • 6篇胡金文
  • 5篇孙静
  • 3篇敖炜群
  • 2篇徐良根
  • 2篇丁景峰
  • 1篇吴东
  • 1篇沈昭在
  • 1篇王培军
  • 1篇耿和
  • 1篇刘军
  • 1篇许玲辉
  • 1篇曾蒙苏
  • 1篇谢进

传媒

  • 2篇中国医学计算...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临床和实验医...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年份

  • 2篇2021
  • 2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4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128层螺旋CT多期低剂量CT尿路造影在输尿管梗阻病变中的应用被引量:17
2017年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多期低剂量CT尿路造影扫描模式在输尿管梗阻病变诊断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011年9月至2015年12月临床怀疑有输尿管梗阻病变行CTU检查的患者427例。病人随机分为常规组和低剂量组,其中低剂量组分3组,每组患者按体重指数(BMI)分组,其中BMI值<18.5(A组),18.5≤BMI<24(B组),BMI值≥24(C组)。低剂量组平扫、皮质期、髓质期开启CARE Dose 4D低剂量自动管电流扫描模式扫描;分泌期分别给予瘦型、标准、肥胖病人不同程度低剂量管电流模式扫描(105m As、126m As、147m As);常规剂量组4期扫描管电流为210 m As。扫描完成后记录有效m As值、剂量长度乘积(DLP),计算出有效剂量(ED)及剂量减低比值(DR),并比较两组的剂量及图像质量。结果:低剂量A、B、C三组,分别较常规组(D组)扫描期总辐射剂量平均下降约35.9%、29.8%、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名放射科医师在对图像质量综合评分结果有很好一致性(Kappa值分别为0.74和0.61)。低剂量组和对照组得分相近,低剂量组中未发现影响诊断和有大量噪声的图像。结论:多期低剂量CTU扫描模式在不同体型患者中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不影响诊断质量的同时能较大幅度减低辐射剂量。扫描更加个体化、人性化,是一项有价值的检查方法。
孙静丁景峰耿和敖炜群胡金文徐良根
关键词:低剂量CTCT尿路造影输尿管梗阻
高分化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CT表现及与病理对照分析被引量:18
2015年
目的:分析高分化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CT征象并与病理对照分析,以期提高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高分化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的资料,分析其CT特征。结果:18例病人共检出18个病灶,均为单发病灶,边界清楚,包膜完整。胰头部7例,胰颈部4例,胰体部1例,胰尾部6例;其中实性肿瘤12个,增强后动脉期明显或中度强化,门脉期4个持续强化,8个门脉期强化程度减低,但仍高于胰腺实质;囊实性肿瘤6个,3个病灶增强后不均匀强化,1个病灶增强后分隔强化,1个囊性为主型病灶环形强化,囊变区无强化,1个病灶薄壁环形强化。结论:高分化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CT有助于术前诊断及分期。
敖炜群胡金文曾蒙苏吴东孙静徐良根王培军
关键词:高分化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
CT影像学检查对克罗恩病患者病情活动度的诊断价值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探讨CT影像学检查对克罗恩病(CD)患者病情活动度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12月至2019年9月在上海市普陀区人民医院进行CT小肠成像检查的36例CD患者病例资料,根据克罗恩病活动指数(CDAI)将患者分为活动期组(CDAI≥150分,n=18)和缓解期组(CDAI<150分,n=18),将同期在医院进行体检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健康对照组(n=20)。检测并比较3组对象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及血红蛋白(HGB)。1周后进行CT小肠成像检查,分析患者血液学指标和CT影像学特征与CDAI相关性。结果活动期组和缓解期组患者ESR和CDAI大于健康对照组,活动期组大于缓解期组(P<0.05);活动期组和缓解期组患者CRP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活动期组高于缓解期组(P<0.05);活动期组和缓解期组患者HGB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活动期组低于缓解期组(P<0.05);患者HGB与ESR、CRP及CDAI呈负相关(P<0.05);患者ESR与CRP及CDAI呈正相关(P<0.05);患者CRP与CDAI呈正相关(P<0.05);活动期组患者肠壁厚度、累及肠段数、病变肠壁动脉期相对强化值及病变肠壁门静脉期相对强化值大于缓解期组(P<0.05);活动期组患者分层强化、肠腔狭窄或梗阻、齿梳征、蜂窝组织炎、肠系膜密度增高、腹腔淋巴结肿大比例大于缓解期组(P<0.05);患者肠壁厚度、累及肠段数、病变肠壁动脉期相对强化值、病变肠壁门静脉期相对强化值、肠壁强化方式、肠管形态、齿梳征、肠系膜血管增生、蜂窝组织炎、腹腔脓肿与CDAI呈正相关(P<0.05)。结论CD患者呈CRP、ESR水平上升,HGB水平降低状态,与其病情活动度明显相关;且活动期和缓解期CD患者具有不同的CT影像学特征,与血液学指标变化一致。CT影像学检查对鉴别患者病情活动度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金晓蕾孙静朱珍胡金文
关键词:克罗恩病CT小肠造影活动期
多层螺旋CT在胃肠道淋巴瘤中的鉴别价值及与TNM分期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5
2021年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胃肠道淋巴瘤中的鉴别价值及与TNM分期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5月间上海市普陀区人民医院收治的58例胃肠道淋巴瘤患者为A组,另选取同期52例进展性胃癌患者为B组,均接受MSCT扫描检查。比较两组患者及A组内不同TNM分期患者MSCT扫描参数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MSCT扫描参数对胃肠道淋巴瘤的鉴别诊断价值,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MSCT扫描参数与TNM分期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患者肿瘤部位、黏膜破坏、胃腔狭窄、密度分布和强化程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A组患者图像客观噪声小于B组,信噪比大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A组患者图像客观噪声随TNM分期升高而降低,信噪比随TNM分期升高而升高;Ⅲ期和Ⅳ期患者的图像客观噪声和信噪比均与Ⅰ期存在差异,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图像客观噪声和信噪比鉴别诊断胃肠道淋巴瘤与进展性胃癌的AUC分别为0.822和0.823,具有一定准确性。以ROC曲线靠左上方约登指数最大切点为最佳临界值,该点图像客观噪声为67.2%和90.4%,信噪比为63.8%和92.3%,具有一定鉴别诊断价值。进一步ROC曲线显示,联合检查鉴别诊断AUC为0.865,敏感度和特异度为81.0%和93.5%,均高于单项检查,提示联合鉴别诊断价值较高。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图像客观噪声与胃肠道淋巴瘤TNM分期呈负相关,信噪比与胃肠道淋巴瘤TNM分期呈正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多层螺旋CT用于胃肠道淋巴瘤的辅助鉴别诊断效果较好,且CT扫描参数对判断TNM分期具有重要意义。
金晓蕾孙静胡金文
关键词:多层CT胃肠道淋巴瘤TNM分期
X线摄影边界清晰乳腺肿块的良恶性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回顾性分析107例全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表现为边界清晰的乳腺肿块患者资料,探讨与肿块良恶性相关的影响因素,以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搜集术前诊断为BI-RADS 3类和BI-RADS 4A类单发的边界清晰乳腺肿块患者,所有肿块均有手术病理。回顾性分析患者一般资料和乳腺X线摄影表现,包括患者年龄、肿块发生部位、大小、密度、浅分叶、周围晕征、钙化等。运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年龄、肿块最大直径、部位、肿块密度、浅分叶、周围晕征、钙化等因素对肿块良恶性的影响。结果乳腺X线摄影对于边界清晰乳腺肿块在鉴别良恶性方面,存在着征象交叉重叠。分析表明年龄与肿瘤良恶性有关,年龄每增加1岁,恶性危险性随之增加;肿块浅分叶和无周围晕征是肿瘤为恶性的危险因素,有浅分叶的肿块呈恶性可能性是无浅分叶肿块的6.68倍;无周围晕征的肿块呈现恶性的可能性是周围有晕征肿块的5.45倍。有无钙化在良恶性上无统计学差异,但其钙化在表现形态上有差异,恶性钙化细小,良性钙化粗大。结论 X线摄影表现为边界清晰的乳腺肿块,其良恶性与年龄、肿块浅分叶、肿块周围晕征密切相关,综合分析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朱玲英王恩雨胡金文许玲辉
关键词: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乳腺肿块
低剂量胸部CT自动管电流调节技术在超重体型患者检查中的可行性研究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自动管电流调节技术(CARE Dose 4D)在超重体型患者检查中的可行性。方法:收集行胸部CT检查的超重体型患者(BMI值于24-27.9之间)100例,扫描分低剂量组(A组)和常规剂量组(B组),其中A组扫描运用CARE Dose4D技术自动调节管电流;B组扫描运用常规剂量管电流为70 mAs扫描。扫描完成后记录加权CT剂量指数(CTDlvol)、有效mAs值、剂量长度乘积(DLP),计算出有效剂量(ED)及剂量减低比值(DR),并比较两组的剂量及图像质量。结果:与B组相比,A组常规扫描辐射剂量显著降低,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A组剂量减低比值(DR)降低约20.84%,而图像质量无明显下降,不影响诊断,在主动脉弓上4 cm(肺尖)层面A组图像质量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442,P=0.015)。结论:自动管电流调节技术既可以减少患者的辐射剂量,对待超重体型患者个体化、人性化,又不影响影像诊断,是一项有价值的检查方法。
敖炜群孙静刘军沈昭在胡金文丁景峰谢进
关键词:低剂量CT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