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亚宁
- 作品数:11 被引量:123H指数:6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宁夏云雾山自然保护区草地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性及采样数确定被引量:11
- 2007年
- 作为草地土壤重要肥力指标的有机质,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草地土壤有机质合理取样数取决于有机质要素自身空间变异程度和人们对数据精度的要求。采用传统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对云雾山草地90 m×90 m区域内的土壤有机质进行空间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有机质的合理采样数目较实际采样数目有大幅度减少。有机质在2个土层都呈正态分布,且都呈中等强度的变异,变异系数分别为13.47%、16.85%。地统计学表明,有机质在不同方向上存在强烈的自相关性,在不同的方向上均属带状异向性;草地土壤有机质合理采样数应建立在统计特性和空间结构性基础上。
- 范亚宁李世清郑纪勇王全九李生秀
- 关键词:地统计学有机质
- 半湿润地区农田夏玉米氮肥利用率及土壤硝态氮动态变化被引量:58
- 2008年
- 以土垫旱耕人为土为供试土壤,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量下(0、45、90、135和180 kg.hm-2)夏玉米生育期土壤剖面NO3--N的变化特征、氮素利用率及施氮量与土壤NO3--N残留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整个生育期内,土壤NO3--N含量均以0~20 cm土层最高,且施氮量越高,NO3--N含量也越高;0~60 cm土层NO3--N含量变化显著,60~100 cm土层NO3--N含量变化不大.夏玉米整个生育期,受玉米对氮素的需求和降雨的影响,0~100cm土层NO3--N累积量呈波动式降低趋势;当施氮量小于135 kg.hm-2时,作物氮肥利用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提高,但当施氮量超过135 kg.hm-2时呈下降趋势.氮肥农学利用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减小,氮肥生理利用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递增.土壤中残留NO3--N与施氮量呈极显著正线性相关关系(R2=0.957**,n=5);施氮处理籽粒产量显著高于不施氮处理(P<0.05);施氮量与籽粒产量呈极显著正线性相关关系(R2=0.934**,n=5).在本试验条件下,夏玉米生长季适宜施氮量为135 kg.hm-2.该施氮水平可保证效益和环境的双赢.
- 范亚宁李世清李生秀
- 关键词:施氮夏玉米氮肥利用率硝态氮
- 云雾山草地小尺度植物多样性及土壤-植物养分空间变异性研究
-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云雾山草地处黄土高原腹地,是典型的半干旱草地,也是黄土高原草地植被恢复的典型范例。本文以封育的宁夏云雾山草地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系统研究了小尺度范围内草地养分的分布规...
- 范亚宁
- 关键词:植物多样性土壤养分植物养分地统计学
- 文献传递
- 施氮对半湿润农田生态系统不同冬小麦品种灌浆期物质转移的影响被引量:9
- 2005年
- 在年均降水量632 mm的黄土高原南部半湿润红油土上,以NR9405、9430、偃师9号、小偃6号、陕229、西农2208、矮丰3号和商188为供试材料,进行大田试验,研究在不施氮和施氮(90 kg.hm-2)条件下不同品种冬小麦灌浆特性及物质转移效率。结果表明,冬小麦干物质生产及物质转移效率共同受品种和氮肥的影响。开花期老叶、茎鞘和成熟期茎鞘、籽粒干重间存在显著差异。施氮对开花期、成熟期地上部各部位干重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各部位干物质转移量、转移效率和转移量对籽粒的贡献率既与品种有关,也与施氮有关;氮肥的影响又因品种不同而异。干物质转移量、转移效率和转移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在8个供试品种中,最高的是NR9405,最低的是偃师9号,除NR9405和西农2208籽粒中50%以上干物质来自于开花前贮存光合产物的再转移外,其余6个品种籽粒中50%以上的干物质来自于开花后新合成的同化产物。干物质转移量对籽粒的贡献率以穗轴+颖壳部位最低,且多数处理为负值,以茎秆为最大,叶片居中。从总体看,干物质转移量、干物质转移率和干物质转移量对粒重的贡献率在不同品种之间的差异大于施氮处理间的差异,施氮后降低了干物质向籽粒中的转移。
- 范亚宁李世清伍维模邵明安
- 关键词:冬小麦氮肥灌浆期
- 半湿润农田生态系统作物--杂草体系氮素营养研究
- 在对农田生态系统作物氮素利用效率以及氮素平衡方面,前人已经做了不少研究。但是这些研究没有考虑杂草时农田生态系统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利用。在农田生态系统中,田间除作物外,还存在杂草,杂草与作物争夺养分、水分和生长空间等,杂草的...
- 范亚宁
- 关键词:夏玉米杂草氮素利用率氮素损失
- 文献传递
- 云雾山草地土壤氮素及有机碳空间变异特征被引量:6
- 2007年
-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非生物因子普遍存在着异质性,土壤全氮和有机碳是土壤中养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也存在着空间异质性。采用传统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对云雾山草地90 m×90 m区域内的土壤全氮和有机碳进行空间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0~20 cm土层有机碳和全氮呈典型的正态分布,全氮和有机碳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373 g/kg和24.711 g/kg,变异系数分别为10.16%和13.47%,存在空间上的中等强度变异性。全氮和有机碳在不同的方向上都属于带状异向性,都具有强烈的空间相关性,二者的空间等值线图相似,且在不同方向上自相关尺度不同。整个研究区域的半方差走势图发生漂移现象,在符合内蕴和平稳假设的区域内,实验值和拟合值拟合程度较高。
- 范亚宁党蕊娟李世清郑纪勇
- 关键词:地统计学有机碳全氮
- 半湿润农田杂草及施氮对夏玉米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被引量:4
- 2008年
- 以土垫旱耕人为土为供试土壤,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半湿润农田两种杂草处理方式下(成熟后期清除杂草-A区和苗期开始清除杂草-B区),不同施氮量对夏玉米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施氮量为0、45、90、1351、80 kg/hm2时,B区玉米子粒产量比A区分别增加了8.7%、12.1%、9.4%、5.0%和12.5%;吸氮量分别增加了1.5、2.9、4.85、.2和4.3 kg/hm2。A区和B区全生育期0—100 cm土层矿质氮(Nmin)累积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B区比A区变幅较大。当施氮量为45、90、135和180 kg/hm2时,B区氮肥利用率、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生理利用率均高于A区。研究还发现,在A区,当施氮量为180 kg/hm2时,杂草干生物量最大,为1518.3 kg/hm2,不施氮时,杂草的生物量最低,为845.7 kg/hm2;杂草的吸氮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可见,清除玉米农田杂草不仅可以提高作物产量和氮肥利用率,而且在减少氮素损失方面具有一定作用。
- 范亚宁李世清李生秀
- 关键词:杂草施氮夏玉米氮素利用
- 施氮和不同栽培模式对半湿润农田生态系统冬小麦库特征的影响被引量:3
- 2007年
- 为了探讨半湿润农田生态系统施氮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库特征的影响,以冬小麦小偃22为供试品种进行大田试验,试验设施肥(不施氮和施纯氮120 kg/hm2)和4种不同栽培模式(常规栽培、地膜覆盖、垄沟栽培和垄播覆膜),研究半湿润农田生态系统施氮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库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栽培模式和施氮及其交互作用对小麦穗数有极显著影响(P<0.01),4种栽培模式中,垄播覆膜模式穗数最多,其次为地膜覆盖,垄沟栽培模式最少;不同栽培模式间穗粒数差异显著(P<0.05),而施氮、栽培模式与施氮之间的交互作用对穗粒数影响不显著,4种栽培模式中,地膜覆盖模式穗粒数最多,垄沟栽培最小;栽培模式、栽培模式与施氮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小麦千粒重的影响不显著,而施氮对千粒重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4种栽培模式中,垄播覆膜模式千粒重最大,常规栽培最小,但差异不显著;施氮有助于提高小麦收获指数,4种栽培模式中,地膜覆盖模式收获指数最高,常规栽培最小;施氮和栽培模式对小麦产量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栽培模式与施氮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小麦产量的影响显著,垄播覆膜模式的小麦产量最高,常规栽培最小,与常规栽培模式相比,垄播覆膜、垄沟栽培和地膜覆盖模式的小麦产量分别增加27%,20%和9%。综合分析认为,在施氮条件下垄沟覆膜为最优种植模式,这对农业生产中合理选择小麦种植模式以达到高产具有借鉴作用。
- 范亚宁赵琳李世清王全九
- 关键词:施氮栽培模式冬小麦农田生态系统
- 施氮和不同栽培模式对半湿润农田生态系统冬小麦根系特征的影响被引量:8
- 2007年
- 为了探讨半湿润农田生态系统施氮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根系特征的影响,以冬小麦小偃22为供试品种进行大田试验,研究不同施氮水平(不施氮和施纯氮120 kg/hm2)及不同栽培模式(常规栽培、地膜覆盖、垄沟栽培和垄播覆膜)对冬小麦根系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返青期至抽穗期小麦根干质量逐渐增加,至抽穗期达到高峰,此后逐渐下降;覆膜处理小麦根干质量降幅大,未覆膜处理小麦根干质量下降幅度小;从不同生育期看,不同栽培模式下施氮处理根干质量均高于不施氮处理。在返青期,常规栽培和地膜覆盖模式下,小麦单株根条数较多,而进入拔节期,常规栽培和垄沟栽培模式下单株根条数明显增多,到孕穗期,地膜覆盖模式下单株根条数增加幅度大,但进入抽穗期,垄沟栽培模式下单株根条数不断增加,而地膜覆盖和垄播覆膜栽培模式下单株根条数显著降低;不同栽培模式下,施氮处理平均单株根条数高于不施氮处理,施氮为9.8,不施氮为7.7。不同栽培模式之间小麦根冠比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其中垄沟栽培模式下根冠比最大,为0.491,地膜覆盖栽培模式下根冠比最低,为0.432;在小麦整个生育期,不施氮处理的根冠比高于施氮处理,两者之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因此,在小麦生产中,选择栽培模式时应该重视氮肥的施用,以达到高产。
- 赵琳范亚宁李世清王全九
- 关键词:施氮栽培模式冬小麦根系特征农田生态系统
- 两种种植密度下施肥对冬小麦生物学性状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6
- 2008年
- 以土垫旱耕人为土为供试土壤,采用大田试验,研究半湿润农田生态系统两种种植密度下不同施肥处理对冬小麦生物学性状及子粒产量的影响。试验设两种种植密度:常规密度(播种量为150.0kg/hm^2)和低密度(播种量为90.0kg/hm^2)。常规密度设7个施肥处理,即不施肥(CK),单施磷肥(PN0),单施氮肥(P0N135)和在施P的基础上每公顷施N45、90、135和180kg(即PN45、PN90、PN135、PN180);低密度施肥处理设不施肥(CK)、单施磷(PN0)、单施氮(P0N135)和氮磷配施(PN135)。结果表明,低密度时,CK处理分蘖数最低(每株平均3.2个),PN135分蘖数最高(每株平均6.9个);常规密度时,仍以CK分蘖数最低(每株平均3.2个),PN180分蘖数最大(每株平均6.8个)。低密度下,PN0和CK与P0N135和PN135间植株绿叶面积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以PN135绿叶面积最大,PN0绿叶面积最小;常规密度下,PN180绿叶面积最大,为80.7cm^2/单茎,PN0绿叶面积最小,为44.4cm^2/单茎。低密度时,CK旗叶面积最小,PN135旗叶面积最大;常规密度下,CK和PN0处理间旗叶面积差异不显著,但均极显著小于其它施肥处理(P<0.01)。绿叶面积、旗叶面积与子粒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75和0.931(n= 11)。群体全生育期,叶面积指数和透光率呈相反的变化趋势,透光率最小值出现在开花期,叶面积指数最高值也出现在开花期,透光率和叶面积指数与子粒产量密切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42和0.954(n=11)。低密度时,PN0与CK子粒产量极显著低于P0N135及PN135(P<0.01);常规密度时,以PN135处理子粒产量最高,为7605.1 kg/hm^2。以上结果揭示,在评价施氮对冬小麦生物学性状及产量影响时,还应该考虑播种密度,密度较高时影响比较显著。综合考虑群体冠层特征和经济效益,本试验条件下,在施磷(100kg/hm^2)的基础上,以每公顷施氮135kg比较适宜。
- 范亚宁李世清李生秀
- 关键词:施肥冬小麦生物学性状冠层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