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葛明旭

作品数:29 被引量:81H指数:5
供职机构:山东省立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医药卫生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动脉瘤
  • 8篇颅内
  • 7篇颅内动脉
  • 7篇颅内动脉瘤
  • 6篇基因
  • 5篇细胞
  • 4篇动脉
  • 4篇血管
  • 4篇介入
  • 4篇出血
  • 3篇多态
  • 3篇多态性
  • 3篇手术
  • 3篇栓塞
  • 3篇基因多态性
  • 3篇胶质
  • 3篇胶质瘤
  • 2篇单核
  • 2篇单核苷酸
  • 2篇单核苷酸多态

机构

  • 21篇山东省立医院
  • 9篇济南市第四人...
  • 6篇山东大学
  • 2篇山东大学第二...
  • 1篇肯塔基州立大...
  • 1篇山东省千佛山...
  • 1篇山东省肿瘤医...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安丘市人民医...
  • 1篇泰山医学院第...

作者

  • 29篇葛明旭
  • 22篇庞琦
  • 13篇王汉斌
  • 8篇司志超
  • 8篇孔大伟
  • 7篇赵光宇
  • 6篇栾立明
  • 6篇滕宏涛
  • 6篇许尚臣
  • 5篇张康
  • 5篇朱玉方
  • 4篇翟国德
  • 4篇彭波
  • 3篇孙平
  • 3篇贺红卫
  • 2篇刘英超
  • 2篇李国新
  • 2篇王洪杰
  • 1篇辛涛
  • 1篇郭军旗

传媒

  • 5篇中华神经外科...
  • 4篇山东医药
  • 4篇山东大学学报...
  • 3篇中国微侵袭神...
  • 2篇中国综合临床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中国医师杂志
  • 1篇医学影像学杂...
  • 1篇中国临床康复
  • 1篇中国脑血管病...
  • 1篇中国实用神经...
  • 1篇中华肿瘤防治...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2
  • 3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 5篇2007
  • 8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3
  • 1篇2002
  • 1篇2001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颅脑外伤后假性动脉瘤致反复鼻出血的介入治疗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总结颅脑外伤后反复鼻出血的介入治疗方法,探讨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颅脑外伤后反复鼻出血患者的治疗方法。10例用可脱性球囊栓塞,7例用电解可脱弹簧圈(GDC)栓塞,1例因球囊反复栓塞时破裂,改行孤立术。结果 8例可脱性球囊一次栓塞成功,保留颈内动脉通畅。2例用2枚球囊连同颈内动脉一起闭塞。6例用GDC栓塞,保留颈内动脉通畅。1例上颌动脉假性动脉瘤用GDC闭塞供血动脉。1例改行孤立术后拔除填塞纱条未再出血。17例介入治疗成功者即刻脑血管造影,均显示瘘口及假性动脉瘤消失。随诊1~5年均未再出现鼻出血。结论介入性治疗颅脑外伤后反复鼻出血效果可靠,是目前首选的治疗方法。在无条件行介入治疗时,采用孤立手术仍不失为有效的治疗措施。
葛明旭孔大伟滕宏涛孙平庞琦
关键词:颅脑外伤假性动脉瘤鼻出血介入治疗
人脑桥静脉流出端的超微结构观察及其生物学意义探讨被引量:8
2006年
目的描述人脑桥静脉流出端的超微结构,观察该段血管的微观形态学特征,探讨其对颅内静脉血液流出的调节机制。方法非血管源性神经系统疾病病人行开颅手术,术中小心暴露并取出脑桥静脉至近静脉窦端,常规TEM样品制备方法,选取脑桥静脉流出端行超薄切片,重金属盐染色后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结果电子显微镜下可见脑桥静脉流出端有大量致密排列的纤维,以胶原纤维为主,也可见弹性纤维及少量网状纤维,散在的成纤维细胞也可在电子显微镜下发现。未发现平滑肌细胞,也未发现神经纤维组织,该血管节段电镜下超微结构特征与脑静脉系统其他部位明显不同。结论脑静脉血管床贮存的大量静脉血液可以通过容量调节影响到颅内压力变化,而脑桥静脉作为颅内静脉血液流出的最后通路,流出端具有的特殊形态学特征提示其可能是脑血液循环中静脉血液流出的关键环节。由于该段静脉血管壁没有发现平滑肌细胞,也未发现神经纤维组织,而致密分布的胶原纤维本身不具有自主舒缩功能,因此推测该段血管缺乏主动调控机制。研究脑桥静脉流出端参与静脉血液流出的被动调节机制可为下一步针对脑静脉系统临床治疗颅内压增高开辟新的研究领域。
庞琦司志超贺红卫孔大伟李伯琴王汉斌赵光宇朱玉方葛明旭翟国德
关键词:超微结构颅内压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低钠血症的临床分析
2009年
目的观察分析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低钠血症的发生情况。方法对3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按出血量、病情轻重、脑血管痉挛的情况对其血钠进行动态观察,行经颅多普勒检测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VMCA)。结果出血量越多、病情越重,其低钠血症的发生率越高,与出血量少病情轻组(分别为91.30%与25.00%、95.65%与16.67%)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伴有脑血管痉挛的患者低钠血症发生率高于无痉挛者(90.91%与30.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钠血症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见的并发症,是反映病情严重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葛明旭庞琦孔大伟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低钠血症
颅内动脉瘤Ⅲ型胶原蛋白α1链基因多态性检测分析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 在颅内动脉瘤组和对照组中检测与分析Ⅲ型胶原蛋白α1链(TypeⅢ collagen alphal,COL3A1)基因多态性。方法利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比较243例颅内动脉瘤与260例正常对照之间COL3A1基因第30外显子+2209A/G多态性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的构成。结果颅内动脉瘤组与对照组中GA+AA基因型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前者(41.56%)明显高于后者(28.08%)(X^2=10.15,P=0.001),动脉瘤组A等位基因频率为23.66%,对照组为18.46%,二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13,P=0.003),用logistic回归纠正年龄、性别、高血压、吸烟及饮酒等因素结果仍有意义(X^2=6.76,P=0.009)。结论颅内囊性动脉瘤和对照组之间COL3A1基因第30外显子+2209A/G多态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朱玉方庞琦栾立明贺红卫许尚臣赵光宇葛明旭王汉斌张康孔大伟刘伟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单核苷酸多态性
胡桃醌在制备TRAIL增敏剂中的用途
本发明属生物医学领域,涉及天然药物活性成分胡桃醌新的药用用途,具体涉及胡桃醌在制备TRAIL增敏剂中的用途。本申请经实验证实,联合使用胡桃醌和TRAIL能显著增强后者对人黑色素瘤细胞株MEWO和A2058两种肿瘤细胞株的...
刘英超陈燕吴金峰葛明旭
文献传递
颅内动脉瘤相关致病基因的研究现状被引量:1
2006年
近年来人们对颅内动脉瘤的相关致病基因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弹力蛋白基因、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内皮糖蛋白基因、基质金属蛋白酶基因、α1-抗胰蛋白酶基因、Ⅲ型胶原基因和载脂蛋白基因与颅内动脉瘤的发生密切相关,提示颅内动脉瘤可能是一种由多个基因共同作用的多基因疾病。本文对颅内动脉瘤致病基因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葛明旭庞琦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基因
坐骨神经干肿瘤误诊误治2例报告
2001年
葛明旭苏刚彭波
关键词:误诊误治
应用Onyx栓塞脑动静脉畸形44例临床分析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探讨用新型非粘附性液体栓塞材料Onyx栓塞脑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AVM)的临床疗效。方法:额顶叶15例、顶枕叶11例、颞顶叶9例、基底节区4例、小脑半球5例。畸形团直径小于3cm的14例,3-6cm的21例,大于6cm的9例。均采用Seldingor技术在股动脉内置入6F鞘,6F导引导管进入颈内动脉或椎动脉,Marathon微导管超选择进入畸形团内,采用“阻断和前推技术”长时间缓慢注射Onyx栓塞脑动静脉畸形。结果:44例脑动静脉畸形都得到了有效的栓塞。畸形团完全栓塞4例,畸形团栓塞80%以上7例,畸形团栓塞50%-80%21例,畸形团栓塞50%以下12例。1例栓塞术后发生粘管,2例栓塞术后出现肢体偏瘫,经解痉、促进微循环供血等治疗明显好转,1例术后脑内出血,急症开颅清除血肿,肢体留有偏瘫。其余病例无严重并发症。结论:Onyx由于有良好的非粘附性,可以向畸形团内注入更多的量,提高脑动静脉畸形的栓塞效果,但需注意掌握栓塞技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栾立明葛明旭薛艳庞琦李国新
关键词:脑动静脉畸形介入放射学血管内治疗
雄黄治疗胶质瘤的初步试验研究被引量:18
2006年
目的:研究雄黄体内外对胶质瘤细胞的抗肿瘤作用,评价雄黄作为一种新的抗肿瘤药物应用于治疗胶质瘤的可行性。方法:采用体外细胞增殖实验和细胞形态学变化研究雄黄体外对胶质瘤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大鼠皮下接种胶质瘤细胞,建立胶质瘤动物模型,用局部注射的方法治疗肿瘤,观察雄黄体内抗肿瘤的作用。结果:雄黄对体外培养的胶质瘤细胞9 L有明显的生长抑制作用,4 h1、2 h和24 h的抑制率分别为40%、78%和99%;体内抑瘤实验显示,局部用药3周后,75%(9/12)的大鼠肿瘤消失,3个月内的复发率为8.3%。结论:雄黄在体内外对胶质瘤均有较强的抗肿瘤作用,有可能用于胶质瘤的临床治疗。
庞琦王汉斌葛明旭司志超朱玉方张康魏广福张志明
关键词:雄黄砷剂神经胶质瘤
促红细胞生成素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在脑缺血再灌注(I/R)损伤中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45只健康成年沙土鼠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A组);I/R损伤对照组(B组):腹腔注射等量无菌生理盐水;EPO预处理48h、24h、12h组(C、D、E组)。除正常对照组5只外,其余各组均有10只。建模后,记录各组大鼠脑神经细胞凋亡情况,用比色法测定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的含量,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的含量。比较EPO预处理的最佳给药时间窗。结果 I/R损伤对照组及EPO预处理各组SOD含量低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而MDA、TNF-α、IL-1β含量却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EPO预处理各组MDA、TNF-α、IL-1β含量均明显低于I/R损伤对照组(P均<0.05),而SOD含量明显高于I/R损伤对照组(P均<0.05);EPO预处理24h组细胞凋亡数、TNF-α、IL-1β的含量低于预处理12h、48h组(P均<0.05),SOD含量高于预处理12h、48h组(P均<0.05)。结论促红细胞生成素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可能与其清除自由基、抗炎症免疫反应及神经营养作用有关。EPO预处理24h最佳给药时间窗。
滕宏涛葛明旭孔大伟李景德李涛彭波张博许孝飞
关键词:促红细胞生成素预处理缺血再灌注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