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琳琳
- 作品数:6 被引量:29H指数:2
- 供职机构: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安徽省粮食丰产科技示范工程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主要栽培因素对皖麦52品质的影响
- 2011年
- 利用正交旋转回归分析研究了氮、磷、钾、种植密度和行距对中筋小麦皖麦52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对皖麦52蛋白质含量影响最大,依次是行距、施钾量、施磷量和密度;施氮量对湿面筋含量的影响最大,依次是行距、密度、施钾量和施磷量。蛋白质含量≥15%为目标的栽培技术模式的氮、磷、钾、密度和行距分别为:施氮量283.14~296.04 kg/hm2,施磷量85.08~87.96kg/hm2,施钾量96.83~105.26kg/hm2,基本苗密度2.3268×106~2.4732×106株/hm2,行距17.6~18.3cm。湿面筋含量≥37%为目标的栽培技术模式的氮、磷、钾、密度和行距分别为:施氮量285.96~293.7kg/hm2,施磷量87.9~92.1Kg/hm2,施钾量107.81~112.19 kg/hm2,基本苗密度2.3526×106~2.4474×106株/hm2,行距17.7~18.2cm。
- 张健董召荣葛琳琳李斌陈莉谭娟李赵龙
- 关键词:小麦栽培因素
- 适合江淮地区种植的饲用小黑麦品种筛选研究被引量:11
- 2007年
- 通过不同饲用小黑麦品种比较试验,结合抗病性、抗寒性、抗倒伏等综合性状分析。结果表明:中饲237、中新830、WOH828在不同生育期的鲜草、干草产量均较对照冬牧70有较大幅度增加,且适应性强,抗倒伏,适宜在江淮地区种植与推广;NSHW 11、NTH139的鲜草、干草产量各生育期起伏较大,与对照冬牧70水平相当,应继续参加品比试验;OKLON、BUTES草产量偏低,利用价值不高。
- 周玉刚祝小龙陈莉葛琳琳李斌董召荣
- 关键词:饲用小黑麦
- 主要栽培因素对皖麦52产量和品质性状的影响
- 采用多元二次正交旋转回归设计研究了施氮量、施钾量、施磷量、密度和行距对中筋小麦皖麦52产量和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
1、五项栽培因子中,以施氮量对产量影响最大,依次是密度、施钾量、施磷量、行距;并建立和提出了产...
- 葛琳琳
- 关键词:品质性状经济性状栽培技术
- 文献传递
- 主要栽培因素对强筋小麦产量的影响被引量:2
- 2009年
- 利用正交旋转回归分析研究氮、磷、钾、种植密度和行距对强筋小麦烟农19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对烟农19产量影响最大,依次是施氮量、施钾量、行距和施磷量,烟农19产量≥8250.00kg·hm-2的氮、磷、钾、密度和行距为施氮量203.5~209.6kg·hm-2,施磷量88.1~92.0kg.hm-2,施钾量107.7~112.3kg·hm-2,基本苗280.62×104~287.04×104hm-2,行距19.8~20.2cm。烟农19产量≥9000.00kg.hm-2的氮、磷、钾、密度和行距为施氮量203.3~209.2kg·hm-2,施磷量87.7~92.3kg·hm-2,施钾量105.8~114.2g.hm-2,密度287.88×104~297.12×104hm-2,行距19.6~20.4cm。
- 葛琳琳董召荣李斌陈莉
- 关键词:强筋小麦栽培因素
- 密度和氮肥运筹对超高产小麦产量和群体质量的影响被引量:15
- 2009年
- 以烟农19和西农979为试验材料,采用裂裂区设计,研究3种密度和3种氮肥基追比对超高产小麦产量和群体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产量≥9000kg.hm-2中,烟农19成熟期有2个处理茎蘖数分别达621.71×104hm2和650.66×104hm2,成穗率分别为39.53%和41.73%,灌浆末期的LAI分别达0.95和1.13,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分别为16925.37和17419.75kg.hm-2;西农979成熟期的茎蘖数达647.76×104hm2,成穗率为43.49%,灌浆末期的LAI达1.11,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为18937.85kg.hm-2。
- 李斌董召荣葛琳琳陈莉
- 关键词:氮肥运筹超高产小麦
- 密度、氮肥基追比例对强筋小麦群体质量的影响被引量:1
- 2009年
- 以皖麦38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密度和氮肥基追比例互作对强筋小麦群体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相同时,适当增加拔节期追氮比例有利于群体质量的提高;氮肥基追比例相同时,密度减少,单株营养条件明显改善,分蘖成穗率显著增加,叶面积系数减小,株高降低,干物质积累减小。12个互作处理中,密度180万苗/hm2、基追比例5∶5处理的干物质积累量最高,产量达到7826.08kg/hm2。
- 陈莉董召荣朱玉国李斌葛琳琳
- 关键词:氮肥基追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