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蔡亚港

作品数:10 被引量:53H指数:4
供职机构: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5篇水稻
  • 4篇再生稻
  • 3篇栽培
  • 2篇稻根
  • 2篇稻田
  • 2篇排渍
  • 2篇气候
  • 2篇丰产
  • 2篇丰产技术
  • 2篇超级稻
  • 1篇稻桩
  • 1篇低产
  • 1篇低产稻田
  • 1篇新品种示范
  • 1篇腋芽
  • 1篇有效穗
  • 1篇有效穗数
  • 1篇早衰
  • 1篇增产
  • 1篇增产机理

机构

  • 10篇福建省农业科...

作者

  • 10篇蔡亚港
  • 7篇李义珍
  • 6篇黄育民
  • 3篇陈子聪
  • 2篇姜照伟
  • 1篇林文
  • 1篇郑景生
  • 1篇余亚白
  • 1篇杨惠杰
  • 1篇郑志强

传媒

  • 7篇福建稻麦科技
  • 3篇福建农业学报

年份

  • 1篇2000
  • 1篇1999
  • 1篇1998
  • 1篇1995
  • 1篇1994
  • 3篇1991
  • 2篇1990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再生稻丰产技术研究被引量:9
1995年
再生稻丰产技术研究XIII、再生稻株对促芽肥的吸收积累黄育民,李义珍,蔡亚港,柯碧娥,蔡宝盛(福建省农科院稻麦研究所,福州350091;武夷山市星农技镇村站,武夷山354300;福建农大实习生)前报研究了再生稻促芽肥对再生稻的作用及其适宜的施用量(2...
黄育民李义珍蔡亚港柯碧娥蔡宝盛
关键词:水稻再生稻栽培
武夷山区水稻热量资源分析
1990年
根据武夷山市7个气象站(哨)历年气候资料,分析了水稻安全生长的热量时空分布,提出熟制、品种及生育期的合理布局。(1)一年中气温呈正态分布,旬均温的直减率为每100米0.32~0.52℃,季间不同。(2)每上升100米,水稻安全播种;齐穗始日分别推迟4.2天和3.2天,安全齐穗及成熟止期提早2.8天和3.5天,安全齐穗持续日数缩短6天。(3)武夷山区安全种植双季稻和再生稻高限为400米及450米,近高限地区只宜选用早熟的品种(组合),高于此线只宜种植单季稻。
蔡亚港
关键词:热量资源齐穗期气候资料活动积温保证率
闽南1998年超级稻品种示范总结
1999年
龙海市东园镇位于九龙江下游平原,北纬24°23′,东经117°53′,属南亚热带气候。该镇66.67hm2水稻高产示范片,1997年起列为福建省水稻新品种丰产示范区之一。任务是展示国内近年育成、经初步评审的新品种,并对筛选出来的一些适应闽南生态、高产、抗病、优质的品种,...
苏连庆李志忠陈进明蔡亚港李义珍姜照伟郑景生杨惠杰
关键词:水稻试种生育期
冷浸型中低产稻田垄畦栽培规范化综合配套技术研究
1991年
冷浸田主要分布在田丘峡谷及低洼地,是红壤、黄壤长期渍水的沼泽化土壤。此种田的地下水位高,常有泉水侵入,土壤糜烂冷凉,还原性强,毒害稻根发育,诱发前期坐苗,后期早衰。改良冷烂田的根本措施是建设石彻三沟,埋设塑料波纹管,实行垄畦栽培。以改善土壤环境,收到排渍,促根、扩库,增产的效果。据观测,开沟后一年,地下水降到40厘米以下,单株稻根干重增加45%,氧化力提高34%,稻谷增产61.5%(见表1)。但建设水沟工程,一次性投资大。
蔡亚港吴高贵杨际信朱文琼
关键词:畦栽稻根后期早衰排渍
闽南2000年早季超级稻新品种示范结果报告
2000年
姜照伟蔡亚港苏连庆陈进明
关键词:水稻
水稻再生丰产技术研究 Ⅳ再生稻留茬高度被引量:4
1990年
不同留茬高度试验结果表明:①汕优63留茬35厘米,再生穗较多,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协调发展,产量最高;②再生穗的主要着生位置是地上部节位,夺取再生稻高产必须保留倒2节位腋芽,根据汕优63地下部腋芽着生自然高度,明确汕优63适宜的留茬高度是32—37厘米。
李义珍黄育民蔡亚港黄海明陈子聪林文
关键词:留茬高度丰产技术节位亩穗数有效穗数
冷烂型稻田起垄栽培的排渍调根增产机理研究被引量:1
1991年
冷烂型稻田土壤沼泽化,呈高度还原状态.实行起垄栽培,显著改善了全层土壤,特别是上层10cm土壤的理化性及稻根发育.这种趋势随水稻生育进展而愈益明显,抽穗以后土壤还原性物质总量减少29%,氧化还原电位提高110%,稻根干重增加97%,体积扩大62%,容重增加22%,α-萘胺氧化力提高50%,伤流强度增加48%,磷素吸收积累增加46%.于是,水稻产量显著提高.
黄育民李义珍郑志强陈子聪蔡亚港余亚白
关键词:冷烂田起垄栽培水稻根系增产机理
再生稻产量形成过程稻桩的形态生理学效应被引量:10
1998年
为揭示籼型杂交稻稻桩对再生稻产量形成的形态生理学效应,探讨了稻桩优势芽位和干物质积累动态。结果:籼型杂交稻蓄养再生稻,依赖稻桩上倒2至倒5腋芽的萌发成穗,其中倒2芽形成的穗数及产量占总穗数及总产的30%~50%,在无N区竟占50%~80%,表现出明显的上位芽生理优势。前季收割后,稻桩中贮藏性干物质源源转运到再生分蘖,其中后10d内转运量最多,占再生稻同期干物质净积累量的80%,对再生分蘖的萌发和初期生长起了重大作用。适当高留稻桩,以保留倒2芽和较多份额的贮藏性干物质,是取得再生稻高产的关键之一。
蔡亚港蔡亚港黄育民
关键词:再生稻稻桩籼稻
全文增补中
再生稻丰产技术研究被引量:38
1991年
明确再生稻生育进程和气候生态适应性,依据热量资源的时空分布模式,提出不同纬区安全蓄养再生稻的海拔上限,及不同气候区的品种、播期布局.揭示再生稻的产量通径和腋芽成穗规律,明确促进腋芽萌发,增加再生穗数,是提高再生稻产量的关键,提出芽肥施用、水分管理。
李义珍黄育民陈子聪蔡亚港黄海明
关键词:再生稻气候生态丰产技术
Ⅻ报 再生稻生产效益调查分析
1994年
Ⅻ报 再生稻生产效益调查分析黄育民,李义珍,蔡亚港(福建省农科院稻麦研究所)(武夷山市星村镇农技站)水稻再生栽培历来被推崇为一种省工省本高效的稻作技术。几年来,水稻再生栽培在我国有大面积推广种植,使得这种稻作技术在市场经济形成过程中,越来越显示出其优...
黄育民李义珍蔡亚港
关键词:水稻再生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