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蔡青

作品数:154 被引量:834H指数:20
供职机构:云南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重点项目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计划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轻工技术与工程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2篇期刊文章
  • 21篇专利
  • 6篇会议论文
  • 3篇科技成果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25篇农业科学
  • 8篇生物学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 2篇医药卫生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104篇甘蔗
  • 44篇种质
  • 20篇杂交
  • 19篇种质资源
  • 16篇性状
  • 14篇野生
  • 14篇育种
  • 13篇蔗种
  • 13篇甘蔗种质
  • 12篇野生种
  • 12篇生种
  • 12篇近缘
  • 12篇基因
  • 10篇植物
  • 10篇糖分
  • 9篇表型
  • 8篇蔗糖
  • 8篇小麦
  • 8篇F
  • 7篇种质创新

机构

  • 152篇云南省农业科...
  • 26篇云南省甘蔗遗...
  • 10篇云南大学
  • 5篇中国科学院
  • 4篇普洱学院
  • 2篇广西农业科学...
  • 2篇联邦科学与工...
  • 1篇云南师范大学
  • 1篇云南农业大学
  • 1篇红河学院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云南省草地动...
  • 1篇云南省农业生...

作者

  • 154篇蔡青
  • 77篇陆鑫
  • 71篇刘新龙
  • 70篇马丽
  • 62篇毛钧
  • 56篇范源洪
  • 44篇刘洪博
  • 39篇苏火生
  • 39篇林秀琴
  • 30篇徐超华
  • 30篇应雄美
  • 26篇周国雁
  • 24篇隆文杰
  • 23篇伍少云
  • 21篇王丽萍
  • 20篇陈丹
  • 18篇李旭娟
  • 17篇夏红明
  • 11篇吴才文
  • 10篇李纯佳

传媒

  • 29篇中国糖料
  • 16篇西南农业学报
  • 12篇植物遗传资源...
  • 9篇作物学报
  • 6篇甘蔗(福建)
  • 5篇湖南农业大学...
  • 5篇甘蔗糖业
  • 4篇亚热带农业研...
  • 3篇麦类作物学报
  • 3篇江西农业学报
  • 2篇种子
  • 2篇安徽农业科学
  • 2篇西北植物学报
  • 2篇云南植物研究
  • 2篇作物杂志
  • 2篇中国农学通报
  • 2篇植物分类与资...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23
  • 3篇2022
  • 3篇2021
  • 9篇2020
  • 4篇2019
  • 6篇2018
  • 3篇2017
  • 12篇2016
  • 12篇2015
  • 11篇2014
  • 10篇2013
  • 11篇2012
  • 8篇2011
  • 11篇2010
  • 7篇2009
  • 8篇2008
  • 5篇2007
  • 5篇2006
  • 7篇2005
15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甘蔗与滇蔗茅杂交后代F_1、BC_1表型和GISH分析被引量:7
2017年
滇蔗茅是甘蔗重要的近缘植物资源,在甘蔗种质创新和遗传改良中具有重要利用价值。为了鉴定甘蔗与滇蔗茅远缘杂交F_1、BC_1真实性后代种质并探明其遗传物质组成,本研究对远缘杂交组合亲本和后代材料进行了形态学观察、染色体计数、核型分析和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GISH)分析。结果:(1)表型鉴定结果显示,F1叶片具父本滇蔗茅特征,BC1后代叶片则趋于甘蔗品种。BC1的节间长度和株高表现出一定的杂种优势,茎径和锤度则逐渐趋于甘蔗品种(ROC10);(2)细胞学鉴定结果显示:父本云南95-20 2n=30,核型属2B类型。F1云野03-316 2n=54,属2B类型;3个BC1后代材料2n均为110,其中云野06-278属2B类型,云野06-277和云野06-279属2C类型。(3)GISH结果:在F1和3个BC1材料中均检测到15条滇蔗茅野生种外源染色体,但没有检测到重组染色体。以上结果表明F1和BC1是真实的杂交后代种质,杂交过程染色体遗传方式分别为n+n和2n+n。本研究可为滇蔗茅有利基因向甘蔗转移提供细胞学证据,为滇蔗茅在甘蔗杂交创新中利用方式的制定提供参考。
林秀琴陆鑫刘新龙毛钧字秋艳刘洪博李忠磊李旭娟徐超华李纯佳蔡青
关键词:甘蔗杂交后代
甘蔗优良亲本及创新种质对蔗茅柄锈菌的抗性鉴定被引量:14
2007年
采用人工接种喷雾法,对国家甘蔗种质资源圃保存的8份甘蔗优良亲本及43份创新种质材料进行了抗蔗茅柄锈菌(Puccinia erianthi Padw.et Khan)的抗性鉴定。结果表明,51份材料中,高抗材料22份(43.14%),抗病材料7份(13.73%),中抗材料7份(13.73%),中感材料6份(11.76%),感病材料7份(13.73%),高感材料2份(3.92%)。其中高抗×高抗组合的后代材料抗病性较强。
李文凤蔡青黄应昆范源洪王丽萍
关键词:甘蔗优良亲本创新种质抗性鉴定
云南省小麦地方品种抗条锈病基因检测与地理分布
2023年
云南省农作物种质资源库保存的云南省小麦种质资源类型丰富多样,是现代小麦育种改良的珍贵遗传资源。开展库存资源鉴定评价,明确其特征特性,是优异种质资源筛选和利用的前提和基础。本研究利用与已知抗病基因Yr5、Yr10、Yr18紧密连锁或共分离的分子标记,对208份库存地方小麦品种进行位点检测与地理分布研究,明确云南省小麦地方品种资源条锈病抗性基因位点分布规律,为条锈病抗性资源筛选与生态育种利用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云南小麦地方资源中Yr10和Yr18抗病基因分布广泛,供试材料中有143份携带上述2个抗病基因,占比68.75%。其中,Yr10的分布频率最高,携带目的片段的材料数量达104份;含Yr18的数量为39份。而Yr5分布较少,仅为12份,占比5.77%。同时,对3个抗病基因地理分布研究表明,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昌宁、巍山、凤庆、澜沧5个县(区)均可同时检测到3个抗性基因,推测其可能为Yr5、Yr10、Yr18基因的集中分布区域。
陈丹熊芙蓉伍少云白晓东周国雁武晓阳蔡青
关键词:小麦抗条锈病基因地理分布
29份云南甘蔗创新种质的SSR遗传多样性分析和指纹图谱构建被引量:8
2015年
该研究以16份甘蔗骨干亲本为参照,对29份云南甘蔗创新种质进行SSR指纹图谱构建和遗传多样性分析,以明确创新种质与16份亲本间的遗传基础和多样性水平。结果表明:6对引物共扩增出104条带,其中101条为多态性条带,多态性条带比例为97.25%;45份材料的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235 3~0.891 3,平均值为0.563 3;其中16份甘蔗骨干亲本的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301 6~0.755 6,甘蔗创新种质与甘蔗骨干亲本的特异条带比例为14∶1,涵盖了割手密、大茎野生种、斑茅和滇蔗茅等基因源。根据骨干亲本间的相似性系数范围,在相似性系数为0.43处,可将种质分为6大类群,亲缘关系相对较远,适宜作为种质间的杂交利用。通过引物区分效率分析,6对引物扩增的多态信息量为0.967 9~0.975 8,其中MSSCIR21引物区分效率最高,利用MSSCIR21和SMC1047HA引物组合构建了云南甘蔗创新种质标准指纹图谱,在相似性系数为0.85处即可区分所有种质,图谱的鉴别准确率为100%,每份资源都有唯一的指纹图谱,可将29份创新种质和16份骨干亲本区分鉴别出来。该研究能够为后续杂交利用、种质鉴定和知识产权保护提供依据。
刘洪博范源洪陆鑫刘新龙毛钧林秀琴徐超华李旭娟蔡青
关键词:甘蔗SSR指纹图谱
中国滇蔗茅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被引量:29
2009年
利用10对AFLP引物对来自国家甘蔗资源圃的41份滇蔗茅(Erianthus rockii)无性系进行扩增,获得860个片段,多态性条带629个,多态性条带比率0.73,特异片段54个。遗传相似性系数、UPGMA聚类和主效应分析表明,在相似系数0.52处做切割线,毛轴野古草、斑茅和滇蔗茅无性系分为3个类群;在相似系数0.715处做切割线时,又将41份滇蔗茅无性系划分为3个大类群,云滇07/23独自形成A类群,鉴于其叶鞘背毛,有待作进一步的分析;B类群3份无性系,主要来自云南西南部高海拔地区;C类群37份无性系,其中30份来自云南西南方向的保山、德宏地区,其他地区7份;在相似系数0.738处做切割时,将C类群37份无性系划分为4个亚类群,亚类群的划分反映出明显的地域分布规律,来自同一地区的无性系多聚为一类;在相似系数0.765处做切割可将C4亚类群划分为4个亚类群(C4-1,C4-2,C4-3,C4-4),其中C4-3亚类群中云滇07/9/1与云滇99/4分子聚类最为相似,可作为复份材料保存;C4-3亚类群在相似系数0.773处切割又可以分为3个分支类群,以上分析反映出同一地区无性系之间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主效应分析反映的属间、种间、无性系之间的亲缘关系与分子聚类分析结果一致;由此可见,丰富的地理生态条件造就了滇蔗茅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和明显的地域性分布规律。
刘新龙蔡青毕艳陆鑫马丽应雄美
关键词:AFLP
滇西地区小麦地方品种SSR分子标记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分析被引量:2
2023年
作物种质资源鉴定评价是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重要环节。滇西地区是云南省小麦地方品种最重要的原产地,分布有类型多样数量丰富的资源。开展分子遗传多样性分析对明确其遗传背景、提高育种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65个SSR分子标记对186份来源于滇西地区的小麦地方品种进行遗传多态性分析。共检测出等位变异407个,平均为6.26个。主要等位基因频率共计为36.1077,平均为0.5555。基因多样性指数总计为37.5473,平均为0.5777。多态性信息含量(PIC)总计为34.9924,平均为0.5383,变幅为0.1465~0.8356之间,多态性达到高度水平(PIC≥0.5)。A、B、D亚基因组中,基因多样性指数的平均值从高到低依次为B>A>D;7个同源群中,基因多样性指数的平均值变幅为0.5202~0.6508,最高为第四同源群,最低为第七同源群。聚类分析表明共分为2大类群,其中5份材料为第Ⅰ类群,主要为四倍体材料;181份材料为第Ⅱ类群,全部为六倍体材料。第Ⅱ类群中的铁壳麦单独聚为一类,其他地方材料大致可按临沧、保山、大理等相同地理来源聚为一类。主成分分析结果与聚类分析一致。上述结果表明滇西小麦地方品种遗传多样性丰富,是未来小麦育种改良的宝贵基因库。
陈丹祝迪周国雁武晓阳伍少云蔡青
关键词:小麦地方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SSR标记
RAPD分子标记技术及其在甘蔗育种上的应用被引量:12
2004年
论述了RAPD分子标记技术的产生、特点、基本原理及目前RAPD分子标记技术在甘蔗遗传育种研究中所取得的成就及应用情况,对今后甘蔗RAPD标记技术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陈辉范源洪蔡青
关键词:甘蔗RAPD分子标记育种
甘蔗属及其近缘植物的染色体分析被引量:45
2002年
对国家甘蔗种质资源圃保存的 3 0 1份甘蔗属及其近缘植物的染色体进行分析研究 ,结果表明 ,2 47份割手密 (S spontaneumL )中具有 11种染色体类型 ,其中 2n =10 4、2n =10 8两种类型为国内首次报道 ;46份斑茅 (S arundinaceumRetz)中具有 3种染色体类型 ,其中 2n =2 0类型为国内首次报道 ;2份芒 (M sinensisAnderss)、4份河八王 (N porphyrocomaBor)、2份蔗茅 (E fulvusNees)分别具有 2n为 60、3 0、2 0等染色体类型。同时 ,通过对种质原生境条件和农艺性状 (茎径、株高 )的数据统计分析 。
蔡青文建成范源洪王丽萍马丽
关键词:甘蔗属近缘植物染色体地理分布农艺性状
42份甘蔗种质试验评价被引量:1
2011年
通过田间试验,分析了42份繁殖更新的甘蔗种质的糖分和产量,并从中筛选出高糖种质6个,占总数的14.29%,高产种质6个,占总数的14.29%,高含糖量的种质7个,占总数的16.67%。这些筛选出的种质可作为杂交或回交利用。
马丽刘新龙苏火生陆鑫毛钧蔡青
关键词:甘蔗种质
利用AFLP进行“甘蔗属复合体”系统演化和亲缘关系研究被引量:40
2005年
采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甘蔗属复合体”中4个属16个种的6 9份来自中国和澳大利亚的甘蔗种质资源材料进行系统演化和亲缘关系分析。2对AFLP引物共检测到173个标记,其中172个为多态标记,多态率达99 4 % ;通过计算Jaccard相似性系数,用UPGMA和PCA法构建了分子系统树和效应图。结果表明:(1)属间亲缘关系中,甘蔗属与芒属较近,与河八王属和蔗茅属较远,而河八王属与蔗茅属较近;(2 )甘蔗属内,细茎野生种与其他种关系较远,其中,栽培品种与热带种关系较近,中国种和印度种关系较近,而大茎野生种自聚为一族,与上述4种分离;(3)蔗茅属内,除蔗茅种和滇蔗茅种外,无论是中国斑茅(云南、海南)还是印度尼西亚斑茅,都与蔗茅属其他种聚在一起,其中与E procerus的关系最近,与E bengalense和E sarpet种次之;由斑茅与这3个种构成的群体与由E elephantinus和E ravennae构成的群体相对分离,形成了明显的2个组群。再次表明斑茅应列入蔗茅属,建议我国甘蔗学者采纳国外分类命名(E arundinaceus) ,以能更好地开展斑茅的研究和杂交育种利用并与国际接轨;(4)蔗茅和滇蔗茅均没有聚类到蔗茅属类群中,而分别独立位于系统树2大枝系上。蔗茅与甘蔗属亲缘关系较近,与芒属亲缘关系次之,与蔗茅属和河八王属关系较远;滇蔗茅与河八王属亲缘关系?
蔡青范源洪Aitken KPiperidis GMcIntyre C LJackson P
关键词:AFLP
共16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