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裴磊

作品数:27 被引量:139H指数:9
供职机构: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育种工程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9篇专利

领域

  • 18篇农业科学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23篇小麦
  • 10篇旱地
  • 9篇抗旱
  • 8篇性状
  • 7篇旱地小麦
  • 6篇冬小麦
  • 6篇选育
  • 6篇栽培
  • 6篇农艺
  • 6篇农艺性
  • 6篇农艺性状
  • 6篇高产
  • 5篇高产小麦
  • 4篇育种
  • 4篇杂交
  • 4篇栽培技术
  • 4篇作物
  • 4篇小麦品种
  • 3篇选育研究
  • 3篇叶片

机构

  • 27篇山西省农业科...
  • 7篇中国科学院遗...

作者

  • 27篇裴磊
  • 21篇卫云宗
  • 21篇刘新月
  • 11篇刘莉
  • 7篇徐萍
  • 7篇张正斌
  • 6篇张松令
  • 3篇牛惠平
  • 3篇董双全
  • 3篇杨海峰
  • 3篇陈爱萍
  • 3篇刘博
  • 2篇张婷
  • 2篇高辉明
  • 2篇周元成
  • 2篇郑军
  • 2篇卫玲
  • 2篇张伟
  • 2篇袁凯
  • 2篇段学艳

传媒

  • 4篇麦类作物学报
  • 3篇分子植物育种
  • 3篇农学学报
  • 2篇山西农业科学
  • 2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农业科技通讯
  • 1篇农业技术与装...
  • 1篇北方农业学报

年份

  • 2篇2020
  • 4篇2019
  • 4篇2018
  • 3篇2017
  • 7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2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1986-2014年临汾降水变化及对旱地小麦农艺性状的影响被引量:12
2016年
为了解过去近30年山西省临汾降水变化对旱地小麦品种农艺性状的影响,利用1986-2014年国家黄淮旱地冬小麦区域试验临汾点的降水和对照品种农艺性状资料,研究其降水和对照品种农艺性状变化规律,并对降水要素和农艺性状进行了相关、多元回归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年降水量有略微的上升趋势,但小麦生育期降水量有略微的下降趋势;播种至越冬期的降水量有增加趋势,但起身至拔节期和抽穗至成熟期的降水量有减少趋势。黄淮旱地区域试验对照品种千粒重和穗粒数逐年缓慢上升,但有效穗数、产量及株高缓慢下降。起身至拔节期降水与株高呈显著正相关,生育期降水量和年降水量与株高、穗粒数呈显著正相关,年降水量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株高、有效穗和千粒重与产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千粒重、穗粒数、株高和年降水量是决定产量的四个主要因子,共同决定了产量72%的变异。降水变化对黄淮旱地冬小麦农艺性状变化趋势有较强的影响,选育株高适中、有效穗数较多、千粒重较大的高产抗旱新品种,是黄淮旱地小麦适应未来气候变化进行育种改良的重要方向。
刘新月裴磊卫云宗张正斌高辉明徐萍
关键词:黄淮旱地冬小麦农艺性状降水
一种旱地麦类作物交叉混种栽培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旱地麦类作物交叉混种栽培方法,属于农作物栽培技术领域。本发明所述交叉混种包括依次进行的两次播种,第一次播种与第二次播种的行向相互垂直,形成交叉网格状;所述两次播种的麦类作物品种相同或不同,所述两次播种的总...
周元成曹永利王镇陈爱萍郑海泽张红芳鲁晋秀姚勇曲运琴裴磊尹永军毛巧巧李瑞祥杨海峰张建华卫玲刘博段学艳侯东红张延杰
文献传递
气温变化背景下中国黄淮旱地冬小麦农艺性状的变化特征——以山西临汾为例被引量:35
2015年
【目的】作物品种选育是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结果。黄淮麦区是中国最大的麦区,在保障中国小麦生产和粮食安全中有重要作用。研究过去30年黄淮旱地冬小麦品种农艺性状和气温要素变化规律,为旱地小麦育种适应未来气候变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利用近30年来国家黄淮旱地冬小麦区域试验典型代表临汾点的对照品种农艺性状及该市的气温资料,研究对照品种农艺性状、生育期平均气温和≥0℃积温的变化规律,并进行农艺性状和气象要素的相关、多元回归和通径分析。【结果】小麦生育期的平均气温、≥0℃积温、最低和最高温度在逐年呈缓慢增加。小麦生育期平均气温平均每年上升0.05℃,≥0℃积温平均每年上升21.9℃,且二者呈正相关关系。≥0℃积温变化更能深入反映小麦生育期的温度变化情况。小麦生育期最高气温平均每年上升0.02℃、最低气温平均每年上升0.16℃。播种至越冬前的平均气温和≥0℃积温增加最多,营养生长阶段平均气温和≥0℃积温增加明显,生殖生长阶段平均气温增加较少且≥0℃积温有下降趋势。随着气候变暖,分蘖多的强冬性品种逐渐被分蘖适中的冬性和弱冬性品种替代。1986—1996年对照品种农艺性状变化幅度不大,1997—2007年期间变化较大,2007—2014年变化幅度最大;这和小麦生育期平均气温变化趋势基本相同。黄淮旱地对照品种千粒重和穗粒数逐年缓慢上升,分别每年平均增加1.57%和3.39%。有效穗数和产量及株高缓慢下降,分别每年平均下降0.16%和1.29%。产量与株高(0.684**)、有效穗(0.531**)和千粒重(0.541**)均极显著正相关。株高、起身至拔节期≥0℃积温和平均气温是决定小麦产量的3个主要因子,分别决定了小麦产量的46.73%、26.17和3.26%的变异。在黄淮旱地小麦适应气候变化中,起身至拔�
刘新月裴磊卫云宗张正斌高辉明徐萍
关键词:黄淮旱地冬小麦农艺性状气候变化
临旱6号小麦品种的选育及推广被引量:3
2014年
临旱6号由山西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旱地小麦育种室选育,在生产试验示范中表现为抗旱、抗倒、高产、稳产、成熟落黄好、综合农艺性状优良,以及产量水平高、增产潜力大、品质优良、各项指标稳定,达到国家中筋小麦标准。该品种在旱地小麦生产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尤其适宜在黄淮冬麦区的山西南部、陕西渭北的旱肥地,以及河南西北部、河北南部、山东中南部的旱地种植。2007年,该品种列入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008年—2012年连续5年成为国家和山西省良种补贴项目的主导品种,在小麦生产上发挥了巨大的增产作用。
裴磊刘新月卫云宗牛惠平
关键词:小麦品种选育研究高产栽培推广应用
抗旱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晋麦97号的选育与栽培技术被引量:5
2015年
晋麦97号系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旱地小麦育种室和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以临丰3号为母本、临优145为父本采用系谱远缘杂交育种法,通过异地鉴定、生态选择等手段选育而成的小麦新品种。该品种集抗旱、优质、高产、适应性广于一体,2014年通过山西省审定。介绍了该品种的品种来源及选育经过、特征特性、产量表现、栽培技术及种子繁育技术。
樊立强刘新月裴磊牛惠平
关键词:旱地小麦新品种选育栽培技术
一种小麦叶片含水量检测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小麦叶片含水量检测装置,包括红外线光源发射器和位于红外线光源发射器底部的安装座,所述安装座的顶部开设有安装槽,所述红外线光源发射器的底部固定焊接有安装块,且安装块活动安装在安装槽内,所述安装槽的一侧内...
杨斌逯腊虎孙黛珍张婷史晓芳袁凯张伟王曙光纪薇裴磊郑军王慧
文献传递
一种提升杂交种结实率的小麦杂交授粉方法
一种提升杂交种结实率的小麦杂交授粉方法,目的是提高小麦杂交种饱满度和结实率;本发明在选配杂交组合后再常规的选穗、整穗及去雄进行处理后,先用白色防水硫酸纸和透明玻璃纸作为袋体前后两个面制作专用杂交袋,袋体两端口均为敞开,在...
裴磊刘莉刘新月张松令卫云宗
文献传递
抗旱节水小麦分子遗传育种研究进展被引量:9
2020年
干旱缺水等自然灾害会导致小麦产量年度间变幅较大,尤其在小麦主产区黄淮地区更为严重。小麦抗旱节水育种是应对干旱的重大措施。本综述对小麦抗旱节水常规育种、抗旱节水分子遗传育种相关性状QTL定位、抗旱相关功能基因克隆鉴定、转基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水旱亲本杂交与异地交叉选择是卓有成效的常规育种方法,通过分子标记鉴定了关于根重、根长、胚芽鞘、高水分利用效率等相关性状的大量QTL;42个抗旱相关基因被克隆并进行基因功能分析和验证,均从不同代谢通路上影响着小麦抗旱性;14个来自不同供体的抗旱相关基因被研究者导入小麦品种后,转基因小麦植株的抗旱能力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部分植株在产量和其它抗逆性方面也得到提高。以上研究进展为抗旱节水小麦分子设计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发展方向。
刘莉裴磊卫云宗
关键词:旱地小麦水分高效利用QTL定位转基因
山西省小麦品种产量及品质性状分析被引量:12
2012年
山西省小麦育种在近十年取得了较大进展。为了总结小麦育种经验,为进一步选育优质高产多抗小麦新品种,提高小麦生产水平提供科学依据,采用直观统计分析方法,对山西省2001—2010年审定的82个小麦品种在区域试验中的产量及品质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育成品种的遗传背景不够丰富,遗传差异性较小。品种间产量差异很大,82个小麦品种产量幅度在2774.0~7365.0kg/hm2,平均5375.1kg/hm2,比对照平均增产7.9%;其中水地品种在5329.5~7365.0kg/hm2,平均6159.5kg/hm2,旱地品种在2774.0~5885.0kg/hm2之间,平均4084.7kg/hm2。蛋白质在11.7%~18.0%之间,平均14.7%;其中水地品种蛋白质在12.8%~18.0%之间,平均14.9%;旱地品种蛋白质含量在11.7%~17.0%之间,平均14.7%。湿面筋在23.6~45.5之间,平均32.3;其中水地品种在26.1~45.5之间,平均32.2;旱地品种在23.6~39.8之间,平均32.3。沉降值在11.1~71.4mL之间,平均33.3mL;其中水地品种在15.5~71.4mL之间,平均31.8mL;旱地品种在11.1~63.5mL之间,平均35.8mL。山西省审定品种产量不断提高,主要品质性状指标均高于全国水平。在未来的小麦育种过程中,应加强农艺性状优异、具有遗传多样性小麦种质创新研究,为培育突破性品种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刘新月姚先玲裴磊董双全卫云宗
关键词:小麦品质性状
晋南旱地小麦区试品系农艺性状相关分析被引量:8
2017年
为了解晋南旱地小麦育种发展趋势,对2006—2015年晋南旱地小麦区试参试的121份品系进行农艺性状比较分析、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单位面积产量变异系数最大(29.74%)。产量三因素变异系数顺序为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单位面积产量与有效穗数(0.869**)、株高(0.878**)、穗粒数(0.775**)、有效分蘖率(0.735*)、千粒重(0.593**)、穗长(0.519**)和最高总茎数(0.371**)极显著正相关,与基本苗(0.191*)显著正相关,与生育期(-0.291**)极显著负相关。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株高、有效分蘖率和生育期对单位面积产量的直接贡献较大,依次为有效穗(0.591)>穗粒数(0.373)>千粒重(0.266)>株高(0.093)>有效分蘖率(|-0.069|)>生育期(0.059),它们决定了单位面积产量97.65%的变异。2006—2015年山西省南部旱地小麦品种产量的提高是在保证穗数的基础上,通过增加穗粒数和提高千粒重来实现的。
刘新月裴磊刘莉卫云宗
关键词:旱地小麦农艺性状通径分析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