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许霞

作品数:20 被引量:131H指数:7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卫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4篇细胞
  • 12篇病理
  • 8篇增生
  • 8篇增生症
  • 8篇细胞增生
  • 8篇细胞增生症
  • 7篇组织细胞
  • 7篇组织细胞增生...
  • 7篇临床病理
  • 6篇细胞组
  • 6篇细胞组织
  • 6篇淋巴
  • 5篇肿瘤
  • 5篇细胞淋巴瘤
  • 5篇淋巴瘤
  • 5篇免疫
  • 5篇朗格汉斯
  • 5篇朗格汉斯细胞
  • 4篇朗格汉斯细胞...
  • 3篇血管

机构

  • 18篇四川大学华西...
  • 5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内江市第一人...
  • 1篇新疆维吾尔自...
  • 1篇四川省肿瘤医...
  • 1篇武汉市普爱医...
  • 1篇大理学院附属...
  • 1篇十堰市太和医...

作者

  • 20篇许霞
  • 8篇廖殿英
  • 8篇张尚福
  • 8篇刘卫平
  • 6篇李甘地
  • 4篇唐源
  • 3篇王威亚
  • 3篇杨群培
  • 3篇庞宗国
  • 3篇聂秀
  • 3篇刘倩
  • 2篇苏学英
  • 2篇潘华雄
  • 2篇张文燕
  • 2篇王琳
  • 2篇林莉
  • 2篇赵莎
  • 2篇闵敏
  • 2篇孙振柱
  • 2篇徐基成

传媒

  • 5篇中华病理学杂...
  • 3篇临床与实验病...
  • 2篇中国现代神经...
  • 2篇中华医学会病...
  • 1篇诊断病理学杂...
  • 1篇临床皮肤科杂...
  • 1篇中国皮肤性病...
  • 1篇华西医学
  • 1篇中华血液学杂...
  • 1篇四川大学学报...
  • 1篇实用医院临床...
  • 1篇中华医学会病...

年份

  • 3篇2015
  • 1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10
  • 3篇2009
  • 6篇2008
  • 3篇2007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皮肤肥大细胞增生症15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13
2008年
目的:探讨皮肤肥大细胞增生症(CM)的临床病理和免疫表型特征。方法:对15例CM进行临床病理观察和免疫表型检测(SP法染色)。结果:15例患者年龄为2个月~27岁,其中10例患者年龄<6个月,男:女为1:1.1。荨麻疹样色素沉着/斑丘疹皮肤肥大细胞增生症13例,肥大细胞瘤2例。甲苯胺蓝染色显示15例肥大细胞胞质内均出现多少不等的紫红色异染颗粒。免疫组化染色显示10/12例患者肥大细胞表达类胰蛋白酶(tryptase),8/12例患者肥大细胞表达CD117,所有患者肥大细胞均不表达CD1a和S-100蛋白。结论:CM好发于儿童,大多数患儿在6个月内发病,其诊断通过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可以确定,皮损组织病理检查可确定真皮内肥大细胞数量增多,但类胰蛋白酶或CD117阴性不能排除该病的诊断。儿童CM预后较好,大多数患儿皮损在青春前期或青春期改善或消退。
许霞潘云王琳李甘地廖殿英
关键词:肥大细胞增生症皮肤荨麻疹色素性临床病理分析
160例成人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患者临床特征分析被引量:21
2015年
目的 观察成人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患者的临床特征,以提高其早期诊断与治疗水平.方法 对1992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年龄≥18岁的160例LCH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60例患者中男110例,女50例(男、女比例为2.2∶1),中位年龄33(18~73)岁.160例患者共有222个病变部位,包括骨骼172处(77.5%),淋巴结13处(5.8%),口腔8处(3.6%),皮肤及肝脏各5处(2.2%),眼眶及肺各4处(1.8%),胸锁关节3处(1.4%),消化道、耳及甲状腺各2处(0.9%),肾上腺及舌下腺各1处(0.5%).1个脏器受累150例(93.8%),2个以上脏器受累10例(6.2%).外院临床误诊77例(48.1%),其中骨肿瘤(包括骨巨细胞瘤、纤维结构不良、软骨母细胞瘤、骨母细胞瘤及骨肉瘤)28例,骨结核13例,脑膜瘤9例,骨囊肿、慢性骨髓炎及尿崩症各5例,皮肤病及恶性淋巴瘤各4例,皮肤慢性溃疡、慢性中耳炎、肺癌及口腔癌各1例.结论 成人LCH患者以男性居多,以单系统病灶占绝对优势,多发生于骨骼系统.成人LCH临床表现多样化,易于延误诊断.
许霞聂秀熊文潘华雄王威亚杨群培廖殿英刘卫平
关键词:成年人误诊
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尸体解剖结果及文献复习)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探讨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表现及病理特征。方法对1例70岁男性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尸体解剖病例进行临床表现及病理特征描述,并对肿瘤细胞免疫表型及抗原受体分子(TCR-γ、IgH)基因进行重排检测。结果临床表现为双下肢麻木、无力。实验室检查血清乳酸脱氢酶、α-羟丁酸脱氢酶水平明显升高;肌电图提示左侧股四头肌、双侧胫骨前肌呈神经源性损害;MRI扫描两侧脑室周围及两侧半卵圆孔中心呈片状长T1、长T2信号。患者于发病3个月内迅速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尸检结果显示,颈前及胸部皮下、心外膜下有数枚灰白色结节,两侧胸腔、心包腔和腹腔均有草绿色清亮液体(100-500ml)。显微镜观察全身多脏器组织小血管内有数量不等、中等偏大的异形性淋巴样细胞,肿瘤细胞均表达CD20、CD79a,部分肿瘤细胞对CD5、Bcl-2蛋白呈阳性表达,CD3、CD10、CD30、Bcl-6蛋白、髓过氧化物酶(MPO)、细胞角蛋白(CK)和EB病毒mRNA等均呈阴性表达,约80%的肿瘤细胞Ki-67抗原(Ki-67)呈阳性表达,并具有IgH基因重排,片段大小为90bp。结论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多见于中老年人,预后较差,患者多于发病2年内死亡。大多数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肿瘤细胞呈B细胞免疫表型并有IgH基因重排。
许霞庞宗国张尚福唐源廖殿英刘卫平李甘地
关键词:淋巴瘤B细胞血管疾病尸体解剖
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8例临床及病理分析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探讨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DNT)的临床、影像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光镜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并获得6例的随访资料。结果: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男性7例,女性1例,年龄为5-19岁,平均年龄13岁,5例以癫痫小发作为主要临床表现,病变均位于幕上,以皮层为主,影像学检查均无明显的占位效应及瘤周水肿。肿瘤细胞主要由少突胶质样细胞(OLC)、神经元和星形细胞组成,4例伴有皮质发育不良。免疫组织化学结果为神经元及部分少突胶质样细胞呈嗜铬素A、突触素及S-100阳性表达;少突胶质样细胞呈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阴性表达,而星形细胞呈GFAP阳性表达;Ki-67抗原标记指数〈1%。结论: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为WHOⅠ级良性肿瘤,可结合临床、影像及病理学表现明确诊断,预后良好,无需放疗和化疗。
袁玲玲许霞张尚福王世风陈仕高
关键词: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病理
258例Langerhans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的临床病理研究
目的观察LCH的临床病理特征,了解Langerin、CD1a及S-100的表达在LCH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258例LCH进行了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的回顾性研究,以及免疫表型检测。结果(1)本组258例LCH中有4...
许霞刘卫平林莉闽敏杨群培王晓卿黄娟戴琳廖殿英
文献传递
系统性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的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11
2011年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是一种朗格汉斯细胞的克隆性、肿瘤性增生性疾病,其肿瘤细胞表达CDla、Langerin和S-100蛋白,电镜下可见特征性的Birbeck小体。根据病变部位及范围,临床上分为三型:(1)单系统、单病灶(嗜酸性肉芽肿,EG);(2)单系统、多病灶(Hand-Schuller-Christian病);(3)多系统、多病灶(Letterer-Siwe病)。系统性LCH以同时或先后有多器官、组织受累为特征,常累及骨,并有淋巴结、肝脾肿大、出血和贫血等表现。
许霞刘卫平杨群培赵莎王威亚廖殿英王晓卿林莉闵敏
关键词: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病理分析S-100蛋白肿瘤细胞表达嗜酸性肉芽肿增生性疾病
脊髓内梭形细胞横纹肌肉瘤: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2009年
目的探讨梭形细胞横纹肌肉瘤的临床表现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分析1例脊髓内梭形细胞横纹肌肉瘤患者的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男性患者,50岁。临床主要表现为颈肩部疼痛伴左侧上肢麻木、无力,左侧下肢无力,排尿困难。颈椎MRI检查C5~6脊髓内异常信号伴脊髓空洞。手术中可见肿瘤位于颈椎C5~6脊髓,椭圆形,呈灰白、灰褐色,大小约3.00cm×1.50cm×1.50cm,质地坚韧,血液供应丰富,似有包膜,与周围神经组织粘连紧密,蛛网膜与硬脊膜粘连。组织形态学观察肿瘤主要由形态一致的梭形细胞组成,呈"漩涡状"紧密排列;肿瘤细胞边界清楚,细胞质少,呈嗜酸性;细胞核深染,呈长卵圆形,偏位,可见小的核仁和核分裂象;肿瘤细胞之间有数量不等的胶原纤维。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肿瘤细胞胞质中结蛋白、波形蛋白、肌特异性肌动蛋白表达阳性;胞核中肌浆蛋白表达阳性,Ki-67抗原标记指数约50%;部分肿瘤细胞胞膜和(或)胞质中CD57表达阳性,而平滑肌肌动蛋白、上皮膜抗原、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广谱细胞角蛋白、钙视网膜蛋白和S-100蛋白表达阴性。患者手术后未接受其他辅助治疗,6个月后死亡。结论梭形细胞横纹肌肉瘤为胚胎型横纹肌肉瘤的一种亚型,主要由紧密排列成漩涡状或长束状、形态一致的梭形细胞组成。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预后良好;发生于成人者,则预后不良。
王世凤刘倩廖欣许霞张尚福
关键词:横纹肌肉瘤胚胎型脊髓免疫组织化学
浆膜腔积液中的淋巴造血组织肿瘤细胞病理诊断分析被引量:7
2009年
目的探讨用细胞病理方法诊断浆膜腔积液中的淋巴造血组织肿瘤的可行性和准确性,避免漏诊和误诊,评估用细胞块切片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的作用。方法收集通过组织活检证实的伴发浆膜腔积液的淋巴造血组织肿瘤33例,对其临床特点、细胞形态、免疫表型特征等进行分析,另外1例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进行EBER原位杂交检测,3例T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2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和2例伯基特淋巴瘤进行了基因重排分析。结果累及浆膜腔的33例淋巴造血组织肿瘤包括T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12例;成熟B细胞肿瘤16例,其中DLBCL9例,伯基特淋巴瘤2例,浆细胞骨髓瘤2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B细胞淋巴瘤2例,套细胞淋巴瘤1例;成熟T细胞和NK细胞肿瘤3例,其中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T细胞幼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各1例;粒细胞肉瘤和肥大细胞肉瘤各1例。8例DLBCL、2例浆细胞骨髓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B细胞淋巴瘤、1例套细胞淋巴瘤、T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肥大细胞肉瘤共16例为复发病例,其余17例均以浆膜腔积液为首发表现并由细胞病理初诊。所有病例细胞病理学诊断均与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相符。结论结合临床特点、细胞形态、免疫表型、原位杂交和基因重排等检测,用细胞病理方法可以对浆膜腔积液中的淋巴造血组织肿瘤,特别是复发病例进行明确诊断和鉴别诊断。
苏学英许霞唐源李甘地
关键词:血液肿瘤细胞学技术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
肺平滑肌瘤病2例报告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探讨肺平滑肌瘤病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2例肺平滑肌瘤病进行临床病理特点和免疫表型等检测。结果2例患者均为中年女性,有子宫平滑肌瘤病史,病情发展缓慢,对肺功能影响小。病变为双肺多发性结节,直径为0.1~5.5cm;病例1尚有躯干肿块,其直径为2.0~7.0cm,边界清楚,呈膨胀性生长;肿瘤细胞分化好,无核分裂,并未见瘤栓;免疫组织化学显示肿瘤细胞具有平滑肌细胞的分化特征即肿瘤细胞呈Des、α-SMA/MSA、Vim和actin阳性表达。结论肺平滑肌瘤病多见于女性,患者有子宫平滑肌瘤的病史,大多数患者的预后较好,临床治疗以手术切除肿块为主,也可运用激素治疗,并认为该病是多中心发生的良性原发性平滑肌瘤。
许霞刘倩徐基成孙振柱张尚福
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尸体解剖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18
2008年
目的探讨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IVLBCL)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病理诊断。方法对2例IVLBCL的尸体解剖检查(简称尸检)病例进行了临床病理、免疫表型(SP法染色)及抗原受体基因(TCRγ IgH)重排检测。结果(1)~般情况:2例尸检分别于2005年和1979年进行,均为男性患者,年龄为70岁和50岁。2人均以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双下肢麻木或无力)为首发表现,起病急,病程短(分别为30d和20d),病情进展迅速,并在短期内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生存期分别为85d和44d。(2)尸检主要发现:除例1患者有多发性皮肤和左心外膜下结节(直径0.5—2.5cm)外,全身均未见明显占位性病变,但双肺、肾脏、脑、脾脏等脏器有不同程度地均匀肿大和重量增加。例1患者还有多浆膜腔积液。组织学观察见多脏器、组织(脑、垂体、脊髓和脊神经根、心、肺、肾、肝、脾、消化管、淋巴结、胰、肾上腺、甲状腺、睾丸等)的小血管内见数量不等的异形淋巴样细胞存在,且各处之肿瘤细胞形态相似。瘤细胞中等偏大,呈圆形或卵圆形,细胞质丰富,核质比高。细胞核为圆形或卵圆形,核膜较厚,核染色质呈斑块状散在分布,可见1~3个嗜碱性的小核仁。(3)免疫表型及抗原受体基因重排检测:肿瘤细胞均表达B淋巴细胞分化抗原CD20和CD79a;部分瘤细胞表达bcl-2蛋白和CD5抗原;2例之肿瘤细胞均不表达T细胞及髓系分化抗原等[CD3、髓过氧化物酶(MPO)、bcl-6、CD30、CD10和PCK等];Ki-67阳性率均为80%。PCR检测均检出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IgH)克隆性重排,而TCRγ基因呈胚系构型。结论2例IVLBCL均以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为首发表现,有相似的病理形态学特征,免疫表型及基因型,预后差。
许霞庞宗国刘卫平张尚福唐源廖殿英李甘地
关键词:淋巴瘤B细胞血管肿瘤尸体解剖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