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谢晓宝

作品数:173 被引量:325H指数:8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农业科学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13篇期刊文章
  • 57篇会议论文
  • 3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63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 2篇化学工程
  • 2篇农业科学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主题

  • 113篇细胞
  • 76篇白血
  • 75篇白血病
  • 47篇急性
  • 36篇骨髓
  • 27篇多发
  • 26篇多发性
  • 25篇多发性骨髓瘤
  • 25篇骨髓瘤
  • 23篇淋巴
  • 22篇髓系
  • 20篇急性髓系
  • 19篇白血病细胞
  • 17篇基因
  • 15篇髓系白血病
  • 15篇淋巴细胞
  • 15篇干细胞
  • 14篇免疫
  • 14篇急性髓系白血...
  • 13篇预后

机构

  • 97篇常州市第一人...
  • 71篇苏州大学附属...
  • 9篇苏州大学
  • 7篇常州市第二人...
  • 3篇江苏省人民医...
  • 2篇广西医科大学
  • 2篇江苏大学附属...
  • 2篇南京医科大学
  • 2篇宁波市第一医...
  • 1篇广州军区武汉...
  • 1篇东南大学
  • 1篇福建省立医院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江苏大学
  • 1篇同济医科大学
  • 1篇苏州大学附属...
  • 1篇张家口医学院
  • 1篇浙江医院
  • 1篇镇江医学院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作者

  • 173篇谢晓宝
  • 92篇顾伟英
  • 87篇邱国强
  • 60篇曹祥山
  • 32篇吴浩清
  • 27篇王志林
  • 23篇贺白
  • 23篇严峰
  • 22篇华晓莹
  • 20篇凌云
  • 20篇董伟民
  • 17篇华铮
  • 16篇盛立霞
  • 14篇钱新瑜
  • 12篇刘琰
  • 11篇刘琰
  • 8篇李曼
  • 8篇陈子兴
  • 7篇吴炜
  • 7篇朱远东

传媒

  • 16篇白血病.淋巴...
  • 12篇临床血液学杂...
  • 10篇江苏医药
  • 6篇细胞与分子免...
  • 6篇中华医学会第...
  • 5篇中华医学会第...
  • 5篇江苏省第十七...
  • 4篇山西临床医药
  • 4篇中国实验血液...
  • 4篇苏州大学学报...
  • 3篇中华内科杂志
  • 3篇临床检验杂志
  • 3篇肿瘤
  • 3篇中华血液学杂...
  • 3篇第八届全国难...
  • 3篇2005年华...
  • 2篇临床荟萃
  • 2篇中华医学杂志
  • 2篇中华器官移植...
  • 2篇临床内科杂志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20
  • 4篇2019
  • 4篇2018
  • 18篇2017
  • 11篇2016
  • 7篇2015
  • 8篇2013
  • 13篇2012
  • 8篇2011
  • 5篇2010
  • 6篇2009
  • 7篇2008
  • 6篇2007
  • 9篇2006
  • 24篇2005
  • 20篇2004
  • 1篇2003
  • 3篇2002
  • 4篇2001
17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负载冻融抗原的DC诱导特异性CTL杀伤U937细胞的实验研究
2004年
目的 探讨树突状细胞 (DC)负载白血病细胞株U937冻融抗原 ,体外诱导细胞毒性T细胞 (CTL) ,使其对U937细胞产生特异性杀伤作用。方法 应用基因重组人白介素 4 (rhIL 4 )、基因重组人粒 /单细胞集落刺激因(rhGM CSF)联合培养体系自正常人骨髓单个核细胞诱导产生DC ,使其负载U937冻融抗原 ,致敏T淋巴细胞 ,产生CTL。观察负载U937冻融抗原的DC对所激发的T淋巴细胞表型及功能的影响及CTL对U937细胞的特异性杀伤活性。结果 负载U937冻融抗原后DC的CD1a表达率较培养前明显增高 (P <0 .0 1) ,CD86、CD11c、HLA DR表达也较培养前明显增高 (P <0 .0 1) ,而CD83、CD14与培养前相比无明显变化 (P >0 .0 5 )。且负载U937冻融抗原DC诱导的CTL中 ,CD3+ CD8+ T细胞比例较诱导前明显增高 (P <0 .0 1)。U937冻融抗原负载DC诱导CTL对U937细胞及K5 6 2细胞的杀伤率分别为 (6 6 .96± 6 .2 1) %和 (9.81± 4 .4 5 ) % ,两者有极显著性差异 (P <0 .0 0 1)。结论 经rhGM CSF、rhIL 4培养产生的DC为CD14 -CD1a+ 的DC ,能诱导CTL产生明显的特异性杀伤作用 ;负载U937冻融抗原DC诱导的CTL中的CD3+ CD8+ T细胞比例明显增高 ,提示CD8+ T细胞在抗肿瘤免疫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贺白邱国强谢晓宝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冻融抗原U937细胞
小剂量沙利度胺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观察
华晓莹曹祥山谢晓宝顾伟英贺白
白血病疗效评定标准初探被引量:1
2005年
对可以判断白血病疗效的主要生化指标,如血脂变化、一氧化氮、一些酶、多药耐药相关蛋白及P糖蛋白、bcl-2、IFN-γ、白细胞介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T淋巴细胞以及细胞核中的物质和形态等加以阐述,从中找出更为客观、科学的评判标准或评判体系,进而指导和帮助白血病治疗。
严峰谢晓宝
关键词:白血病疗效
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并发Sweet综合征一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3
2009年
李海乾曹祥山谢晓宝
关键词:SWEET综合征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文献复习并发急性髓细胞白血病中性粒细胞浸润
地西他滨联合全反式维甲酸或半量预激方案治疗老年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被引量:15
2019年
目的目前地西他滨(DAC)联合预激方案是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及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常用的治疗方案。文章比较DAC联合全反式维甲酸(ATRA)方案和DAC联合半量预激方案治疗老年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伴原始细胞增多(MDS-EB)和AML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0月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不耐受标准化疗的髓系肿瘤(AML、MDS-EB-1或MDS-EB-2)患者48例,其中22例接受DAC联合ATRA组,26例接受DAC联合半量预激组,比较2组患者的总体反应率(ORR)、总生存(OS)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DAC联合ATRA组、DAC联合半量预激组ORR分别为86.4%和7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3);DAC联合半量预激方案中位起效疗程为1个疗程,DAC联合ATRA中位起效疗程为2个疗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DAC联合ATRA组、DAC联合半量预激组中位OS时间分别为26.2和24.9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2)。DAC联合半量预激组3~4级血细胞减少发生率和感染发生率显著高于DAC联合ATRA组(84.6%vs 54.5%,P=0.029)、(76.9%vs 45.5%,P=0.0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3)。DAC联合ATRA组粒缺时间、红细胞及血小板输注量均低于DAC联合半量预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AC联合ATRA和DAC联合半量预激方案治疗老年髓系肿瘤的疗效相当;但后者起效更快,前者具有更好的治疗安全性及耐受性。
刘月曹阳谢晓宝顾荃韦玮王飞岳延华林榕榕林艳董伟民顾伟英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髓系白血病地西他滨全反式维甲酸
24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T辅助细胞亚群的检测及遗传学分析
2010年
目的:分析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外周血Th1、Th2细胞数量和比例及骨髓细胞分子遗传学变化,探讨其相关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分析24例MM患者外周静脉血Th1、Th2细胞的比例并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对其骨髓细胞13q14缺失、p53缺失、IgH易位重排进行检测。结果:①Ⅲ期MM患者Th1细胞比例较对照组显著降低,Ⅱ、Ⅲ期MM患者Th2细胞比例较对照组及Ⅰ期降低,Ⅲ期MM患者Th1/Th2比值较对照组、Ⅰ及Ⅱ期增高(P<0.05或P<0.01);②24例MM患者中检出9例13q14缺失,其中5例D13S319异常(20.83%),6例RB1异常(25.00%),8例IGH易位重排(33.33%),3例P53缺失(12.50%);③按FISH预后风险分组,高危组Th1、Th2细胞较标危组明显降低,Th1/Th2比值较之增高。结论:MM患者外周血Th1、Th2细胞比例降低及Th1/Th2比值增高,且在del(13q14)和(或)del(17p13)的高危组更为明显,与临床分期及预后相关。13q14缺失及IgH基因重排在MM患者中的发生率较高,与临床分期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曾美秀谢晓宝王志林邱国强曹祥山邹昭玲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流式细胞术分子遗传学
CD14高表达单核细胞系白血病细胞体外诱导培养树突细胞及其免疫功能研究
2005年
盛立霞谢晓宝邱国强王志林吴浩清顾伟英
关键词:CD14单核细胞系白血病细胞体外诱导培养细胞树突细胞
间充质干细胞对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体系中T淋巴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被引量:8
2006年
目的:探讨间充质干细胞(MSC)在体外对T淋巴细胞免疫调节作用的特点。方法:通过Ficoll梯度密度离心法分离出正常人骨髓单个核细胞,体外培养扩增MSC,获取第3代细胞。将其按照不同的比例加入双向混合淋巴细胞培养(MLC)体系中,在第3、5天,采用MTT比色法检测各组MLC中的T淋巴细胞的增殖情况,再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其与MSC共孵育前后细胞表面标记的变化情况。结果:加入了MSC的MLC体系中,MSC对T淋巴细胞的增殖抑制具有剂量依赖性,且随着时间延长,抑制程度增强;其中,CD4+T细胞亚群受抑不如CD8+T细胞亚群显著;另外,T淋巴细胞表面CD25的表达虽然较对照组有所下降,但是CD4、CD25共表达的细胞却较对照组有明显的上升趋势。T淋巴细胞表面活化抗原HLA-DR的表达较对照组有轻度减低。结论:MSC在体外能够明显抑制T淋巴细胞的增殖,其主要是针对CD8+T细胞(CTL)。另外,它还能下调活化T淋巴细胞上一些较特异的表面标记CD25和HLA-DR的表达。
宣旻邱国强谢晓宝
关键词:混合淋巴细胞培养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细胞免疫发病机制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凌云曹祥山王志林刘琰邱国强谢晓宝余自强阮长耿
一、任务来源:2006年常州市社会发展项目课题(项目编号:CS2006206)。  二、背景: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近年来研究发现,细胞免疫在ITP免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其中针对血小...
关键词:
关键词: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免疫发病机制
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巨核细胞变化的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05年
刘琰曹祥山谢晓宝吴浩清邱国强王志林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骨髓巨核细胞MK
共18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