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艳亭
- 作品数:7 被引量:21H指数:3
- 供职机构:河南省眼科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项目河南省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工程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BALB/c小鼠角膜细胞密度和大小的活体三维测量
- 2015年
- 背景 角膜细胞的形态学参数及其密度对角膜结构的完整性及其正常功能的维持具有重要意义.目前,BALB/c小鼠已成为角膜研究中广泛应用的实验动物,了解正常角膜细胞的大小、形态及密度可为相应的实验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目的 应用双光子激光扫描显微镜对BALB/c小鼠的不同角膜细胞进行活体扫描,对细胞密度、细胞大小参数进行活体三维测量,活体观察角膜不同细胞的形态学特征.方法 收集6只8 ~13周龄BALB/c小鼠,麻醉后荧光解剖显微镜下于角膜基质内注射20 μg/ml的胞质膜染料1μl,注射后1.5h于注射部位的对侧注射500 μg/ml Hoechst 33342 1 μl,30 min后使用双光子激光扫描荧光显微镜对角膜中央视野(XY轴)的角膜内皮层、基质层和上皮层进行Z轴逐层扫描,每层扫描厚度为2μm,图像像素为512×512,图像位数为12 bit.应用Imaris软件对扫描的图像进行细胞密度以及细胞大小参数的测量,细胞密度通过计算3维空间内细胞核数目获得;通过软件自动测量角膜上皮基底层、中基质层和内皮层细胞和细胞核的表面积和体积,并计算细胞和细胞核的表面积/体积值和细胞的核质比. 结果 BALB/c小鼠角膜上皮基底层和内皮层均为单层细胞,而中基质层包括2层细胞.小鼠角膜上皮基底层细胞密度为(108.00±18.97) ×10^4/mm3,明显大于中基质层的(9.27±0.48)×10^4/mm3和内皮层的(22.30±2.28)×10^4/mm3,3个组间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1.592,P=0.000);以中基质层的细胞表面积和体积最大,其次为内皮层,上皮基底层的细胞表面积和体积最小,3层细胞间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 222.000、598.504,均P=0.000).小鼠角膜上皮基底层、中基质层和内皮层细胞的表面积/体积值分别为(0.80±0.13)、(0.51±0.07)和(0.40±0.04)/μm,以上皮基底层细胞最大,3层间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
- 张红敏刘素素谢艳亭陈国铭贺司宇金鑫窦新岩王丽娅
- 关键词:细胞计数
- 双氯芬酸钠对小鼠真菌性角膜炎抗真菌疗效的影响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观察抗真菌药物联合双氯芬酸钠对真菌性角膜炎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C57BL/6J小鼠为实验动物,以腐皮镰孢菌性角膜炎为模型。实验分为4组:手术对照组(不进行菌丝接种)、模型组、酮康唑组(单纯酮康唑治疗)和双氯芬酸钠组(酮康唑联合双氯芬酸钠治疗)。每组于造模后1 d、2 d、3 d、4 d和5 d分别进行裂隙灯观察和活体共焦显微镜检查。裂隙灯下进行角膜病变严重程度临床评分;对活体共焦显微镜图片进行菌丝定量和炎症细胞计数。手术对照组和双氯芬酸钠组于手术后5 d进行角膜HE染色病理学检查。结果模型组、酮康唑组和双氯芬酸钠组与手术对照组相比,各时间点角膜临床评分均有显著性增加(均为P<0.01);双氯芬酸钠组5 d与模型组相比,临床评分显著增加(P<0.01);双氯芬酸钠与酮康唑组相比,3 d、4 d和5 d的角膜临床评分显著增加(均为P<0.01)。模型组、酮康唑组和双氯芬酸钠组3 d后角膜内菌丝消失;双氯芬酸钠组与模型组和酮康唑组相比,角膜内菌丝面积无明显变化(均为P>0.05)。模型组、酮康唑组和双氯芬酸钠组与手术对照组相比,各时间点角膜炎症细胞数均有显著增多(均为P<0.01);酮康唑组与模型组比较,各时间点炎症细胞数无显著性差异(均为P>0.05);双氯芬酸钠组与模型组和酮康唑组相比,炎症细胞数目4-5 d均有显著性增多(均为P<0.01)。双氯芬酸钠组角膜内炎症细胞浸润与角膜临床评分的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二者呈明显正相关(r=0.860,P=0.000)。造模后5 d,手术对照组和双氯芬酸钠组HE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手术对照组角膜基质内细胞很少;双氯芬酸钠组基质增厚,基质内细胞增多,基质内细胞分类计数显示,可以确认的中性粒细胞占基质所有细胞总数的72.67%。结论小鼠真菌性角膜炎进行抗真菌药物治疗的同时局部应用双氯芬酸钠,不但不能减轻角膜病变的严重程�
- 张红敏刘素素李金柳慧谢艳亭王丽娅
- 关键词:真菌性角膜炎双氯芬酸钠酮康唑中性粒细胞
- 色甘酸钠抑制小鼠角膜内细胞对真菌的免疫反应
- 目的:研究色甘酸钠对小鼠角膜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抗真菌能力的影响方法:利用体外小鼠角膜上皮细胞系培养及小鼠角膜基质成纤维细胞、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原代培养,将色甘酸钠分为100000ng、10000ng、1000...
- 谢艳亭王丽娅张红敏
- 关键词:真菌中性粒细胞色甘酸钠
- 泪液渗透压与干眼严重程度的关联性研究被引量:4
- 2012年
- 背景于眼的发病率逐渐增加,但目前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近年的研究提示,泪液渗透压增高可导致眼表不适症状,2007年国际干眼工作小组(DEWS)将泪液渗透压作为伴随症状写入干眼定义中,因此研究泪液渗透压与干眼的关系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的依据DEWS干眼严重程度分级标准,分析泪液渗透压与干眼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在河南省眼科研究所经传统诊断方法诊断为干眼的患眼54例54眼,询问患者的眼部症状,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眼前节表现,同时行Schirmer试验Ⅰ(sⅠt)、泪膜破裂时间(BUT)试验、泪膜影像学检查、角膜荧光素染色以及泪液渗透压试验,参照和结合DEWS的标准对干眼表现进行评分,将干眼症状评分与泪液渗透压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男性发病与女性发病的比例为1:2。泪液渗透压与sⅠt、BUT均呈明显负相关(r=-0.456、-0.699,P〈0.01),与泪膜影像学检查值、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结膜充血评分、干眼严重程度评分均呈显著正相关(r=0.545、0.686、0.691、0.803,P〈0.01),与年龄、性别相关(β1=141.138,P=0.000;β2=1.845,P=0.049)。结论泪液渗透压检测可客观地反映干眼的严重程度,结合临床症状和体征可作为干眼严重程度分级的标准。
- 谢艳亭王丽娅
- 关键词:干眼眼表
- 小鼠真菌性角膜炎中主要免疫细胞的作用被引量:15
- 2012年
- 背景在中国,感染性角膜病变是引起角膜盲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其中真菌性角膜炎的发病率高、危害大,是角膜盲防治工作的重点。研究表明,真菌性角膜炎后局部的免疫状态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其免疫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目的研究真菌性角膜炎发生发展过程中局部免疫细胞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共选用SPF级12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48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24只小鼠,然后根据检测的时间点将成模的小鼠随机亚分为临床评分组,6、9、12、24、72和120h组,每组3只小鼠。模型组小鼠用角膜划痕和带有真菌的竹签涂抹法接种腐皮镰孢菌以建立真菌性角膜炎模型,对照组仅用无菌刀片划痕而不接种任何真菌。各组小鼠分别于上述时间点进行裂隙灯显微镜检查,采用改良标准对炎症程度进行临床评分。其余组按照时间点处死小鼠,采用免疫荧光标记法对炎症局部中性粒细胞和T淋巴细胞进行鉴定,计数炎性细胞数量。实验动物的使用遵循ARVO声明,研究过程经郑州大学实验动物伦理委员会和河南省眼科研究所生命科学实验管理与伦理审查委员会批准。结果造模成功后24h模型组小鼠出现角膜混浊,72h时病变最为严重,此后病变逐渐减轻,而对照组24h后上皮愈合。造模后24~72h,模型组眼部炎症反应评分逐渐达峰值,与造模后6h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造模后6、9、12h模型组与对照组比较,角膜炎症反应评分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9h和12h模型组小鼠中性粒细胞角膜浸润数量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24、72、120h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00)。模型组造模后12、24、72h角膜中性粒细胞与6h比较差异均有
- 张红敏刘素素许中中马聪慧谢艳亭吴细丕王丽娅
- 关键词:角膜中性粒细胞T淋巴细胞
- 肥大细胞促进中性粒细胞浸润抗角膜真菌感染的机理
- 王丽娅谢艳亭张红敏刘素素窦新岩贺司宇李志杰
- 一种新的荧光标记的小鼠真菌性角膜炎模型的建立
- 目的:建立一种新的荧光标记的小鼠真菌性角膜炎模型。方法:体外实验中,用钙荧光白(CalcofluorWhite,CFW,一种荧光染料)染色真菌,并测定染色真菌的菌落生长曲线以判断荧光染色对真菌的生长是否有影响;用平均荧光...
- 张红敏王丽娅刘素素谢艳亭贺司宇陈国铭赵诲文
- 关键词:真菌性角膜炎荧光标记小鼠腐皮镰孢菌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