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蓓
- 作品数:63 被引量:217H指数:9
- 供职机构:北京协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跨专业教学在早期接触临床课程中的应用被引量:2
- 2023年
- 目的 探讨跨专业教学在长学制临床医学本科早期接触临床课程中的应用。方法 基于跨专业教学模式设计医患沟通课程,收集学生和带教师资反馈,分析跨专业教学模式的成效。结果 跨专业教学模式在早期接触临床课程的医患沟通专题中应用取得良好效果,98.5%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和97.3%的护理学专业学生认为跨专业教学模式对于提升医患沟通能力非常有效或比较有效,学生评价课程三项目标的达成程度中,非常充分及比较充分均在85.0%以上,对于“初步了解医患沟通方法与技巧”达成最为充分,认为非常充分的占63.1%。结论 跨专业教学模式在早期接触临床课程中的应用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培养意义重大,建议在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新阶段进一步推广跨专业教学模式的实践。
- 魏怡真李玥焦洋黄晓明谭蓓史迪徐强王巍郭娜李莉
- 关键词:课程设计模拟教学
- 早期接触临床课程对八年制医学生核心胜任力认知和早期职业规划的影响分析被引量:1
- 2024年
- 早期接触临床是医学生的重要启蒙课程。2022年12月,本研究以74篇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早期接触临床课程总结文本作为研究资料,借助MAXQDA软件进行质性文本分析,通过三段式编码形成框架,根据代码频率与覆盖率进行教学成效分析,最终对照教学目标形成解释分析模型。研究结果显示,早期接触临床课程通过言传身教、观察交流、模拟演练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方法,提升了学生对于病人照护、沟通合作、职业素养、知识技能、终生学习的核心胜任力认知,明晰了职业认知与职业规划。通过质性文本分析,本研究形成了早期接触临床课程成效评估框架、可视化教学目标与学生收获的关联逻辑,进而提出早期接触临床课程设计的完善建议:优化课程安排,注重教学方法的均衡性;重视师资培训,加强胜任力与临床场景的融合;加强小组学习,提升临床体验的充分性。
- 邹思敏魏怡真谭蓓赵峻马超李玥
- 关键词:早期接触临床
- 临床医学八年制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课程的实施效果评价被引量:3
- 2023年
- 目的对“早期接触临床”课程在临床医学八年制医学生中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方法2021年11月,以电子问卷的形式对完成“早期接触临床”课程的北京协和医学院2018级临床医学八年制医学生展开调查。采用5分制李克特量表对课程总体、临床医学生核心学习目标认知度提升情况,以及课程设置需求度和获益度进行定量评估,其中李克特量表评分≥4分为“比较提升/需求/获益”。结果参与调查的2018级临床医学八年制医学生共75人,回收有效问卷63份(84.0%)。课程总体评估方面,“早期接触临床”课程目标达成度评分为(4.37±0.77)分,课程在基础医学阶段的重要性评分为(4.48±0.78)分,课程对医生职业的认知提升度评分为(4.16±0.75)分。课程对临床医学生核心学习目标认知度提升方面,7个维度的认知度均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其中职业价值/态度/行为/伦理[(4.27±0.81)分]和医患沟通技能[(4.16±0.85)分]均为“比较提升”。课程设置需求度方面,91.7%(11/12)的课程为“比较需求”,需求度居前3位的课程依次为门诊观摩[(4.76±0.50)分]、病房观摩[(4.73±0.60)分]、医患沟通[(4.65±0.57)分];课程设置获益度方面,66.7%(8/12)的课程为“比较获益”,获益度居前3位的课程依次为医患沟通[(4.73±0.48)分]、病房观摩[(4.65±0.63)分]、门诊观摩[(4.51±0.88)分]。结论在基础医学阶段开设“早期接触临床”课程可提升临床医学八年制医学生核心学习目标的认知度,课程设置具有较好的需求度和获益度,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 谭蓓李玥魏怡真王巍王巍郭娜
- 以结肠溃疡起病的成人巨结肠类缘病伴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感染一例被引量:1
- 2021年
- 成人巨结肠类缘病(Hirschsprung′s allied disease,HAD)由结肠壁先天神经节细胞减少缺如或发育不良引起,起病隐匿且较为罕见,缺乏有效客观检查手段。此病偶可继发肠道溃疡,合并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感染,应充分积极药物治疗,必要时需尽早选择手术治疗。
- 唐颢谭蓓周炜洵钱家鸣
- 关键词:HIRSCHSPRUNG病溃疡难辨梭菌
- 炎症性肠病与肠道菌群被引量:8
- 2015年
- 肠道菌群是居住在人和动物胃肠道的一个特殊生态系统,其种类繁多,数量巨大。肠道的微生物数量是人体细胞数量的10倍,构成了人类的“第二基因组”,并作为共生生态系统影响人类的健康、营养及生长发育。近年来,随着研究技术的进步,对人类肠道微生态的研究及其对健康与疾病影响的研究呈现空前的增长。目前的问题是,消化道常见疾病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如何?肠道菌群调节人体功能的具体机制是什么?
- 谭蓓钱家鸣
- 关键词:炎症性肠病细胞数量生态系统肠道微生态常见疾病
- 炎症性肠病中的黏膜愈合被引量:1
- 2011年
-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boweldisease,IBD)是以反复发作的慢性肠道炎症为特点的一组疾病,其代表性疾病是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disease,CD)。IBD传统治疗的效果不十分理想,随着抗肿瘤坏死因子(tumornecrosisfactor-α,TNF—α)单抗(infliximab,IFX)为代表的生物制剂应用于IBD的临床治疗,黏膜愈合被提出作为IBD维持缓解、预测复发的重要因子,且与减少并发症、降低手术率、降低住院率、提高生活质量等相关。本文从以上几方面综述了黏膜愈合在IBD中重要作用及意义。
- 谭蓓钱家鸣
- 关键词:炎症性肠病黏膜抗肿瘤坏死因子IBD肠道炎症
- 普通变异型免疫缺陷病胃肠道受累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探讨普通变异型免疫缺陷病(common variable immunodeficiency,CVID)胃肠道受累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抗生素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住院并确诊为CVID,有腹泻症状且行内镜检查的17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内镜下表现、组织病理学特点及治疗情况。根据抗生素治疗效果将患者分成有效组和无效组,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17例患者中,男10例(58.8%),中位发病年龄为25岁,从发病到确诊的中位时间为24个月。所有患者均有腹泻症状,其他常见的消化道症状包括恶心(41.2%)和腹痛(35.3%)。患者血清IgG、IgA和IgM的中位数分别为2.5 g/L、0.1 g/L及0.1 g/L。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分型提示存在B淋巴细胞比例降低(76.5%)、NK细胞比例降低(58.8%)、CD4+T淋巴细胞比例降低(41.2%)、CD8+T淋巴细胞比例升高(70.6%)及CD4+T/CD8+T比例倒置(70.6%)。最常见的内镜下表现是十二指肠肠黏膜充血水肿(82.4%)及绒毛萎缩(76.5%)。最常见的十二指肠黏膜活检病理改变包括固有层浆细胞缺乏(70.6%)、小肠绒毛钝缩(58.8%)及表面上皮内淋巴细胞增多(52.9%)。所有患者在病程中均曾接受抗生素治疗,有效组10例(58.8%),无效组7例(41.2%),两组间在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内镜下特点及组织病理学表现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VID胃肠道受累患者确诊较困难,存在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紊乱,内镜下特点及组织病理学改变有助于诊断,部分患者的腹泻症状经经验性抗生素治疗效果欠佳。
- 尤雯游燕刘爽阮戈冲李晓青谭蓓周炜洵李骥
- 关键词:普通变异型免疫缺陷病
- 翻转课堂结合基于案例的协作学习在新型临床医学八年制教学中的应用被引量:23
- 2022年
- 目的评估翻转课堂结合基于案例的协作学习(case-bas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CBCL)模式在新型临床医学八年制(“4+4”试点班)学生教学中的实施效果。方法选取北京协和医学院2019、2020级“4+4”试点班全体学生为研究对象。将翻转课堂结合CBCL的小组教学模式应用于内科消化病学(炎性肠病)授课中。基于课堂上CBCL小组讨论前后的知识测验结果评估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并采用Likert量表对教学效果进行量化反馈。结果共纳入45名“4+4”试点班医学生,其中2019级20人、2020级25人;课前完成知识测验42人,课后完成知识测验45人。经翻转课堂结合CBCL的小组教学后,学生对炎性肠病发病年龄,溃疡性结肠炎内镜下严重程度、病变范围、鉴别诊断、治疗原则以及克罗恩病临床表现、治疗原则相关题目的回答正确率均有显著提高(P均<0.001);13道知识测验题回答正确率显著提高[33.3(26.2,85.7)%比93.3(71.1,95.6)%,P=0.001]。30名(66.7%,30/45)医学生完成教学效果反馈,其对翻转课堂教学形式的认可度评分为(4.00±0.74)分。结论翻转课堂结合CBCL小组教学模式可明显提高新型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的教学效果,学生反馈对该教学模式整体较满意。
- 羽思李玥李骥谭蓓杨莹韵钱家鸣李航
- 关键词:医学教学量化评分
- 肠系膜静脉硬化性肠炎临床及影像学特征分析1例
- 2020年
- 患者女,43岁,因反复腹痛、腹胀3年,加重3个月入院。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排气排便停止,腹痛多集中于右下腹,发作时可见包块形成。曾于外院诊断为肠梗阻,予以对症治疗后好转,有长期服用中药病史。入院后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3.05×10^9/L,血小板计数276×10^9/L,粪便隐血试验阴性,血沉14 mm/h,血结核感染特异性T细胞检测A+B 248(+),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3项、抗胰腺腺泡抗体及抗肠杯状细胞抗体均为阴性;EB病毒DNA、巨细胞病毒DNA、CA242、癌胚抗原、CA125均为阴性,CA15-334.1 U/ml。立位腹部平片示:结肠区见多发短条状致密影,未见肠梗阻征象(图1)。CT小肠造影示:回肠末段肠壁轻度增厚,升结肠至横结肠肠壁增厚、毛糙,结肠袋消失,升结肠、横结肠及降结肠近段肠壁周围肠系膜血管均见多发条形致密影(图2)。超声检查:末端回肠肠壁轻度增厚,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肠壁增厚伴肠壁内多发钙化灶,以右半结肠较为明显(图3)。
- 卫鑫李文波谭蓓朱庆莉
- 关键词:肠系膜静脉肠系膜血管粪便隐血试验回肠末段末端回肠硬化性
- 维生素D水平与炎症性肠病及其作用机制的相关研究
-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以反复发作的慢性肠道炎症为特点的一组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disea...
- 谭蓓
- 关键词:炎症性肠病维生素D白细胞介素转录因子T细胞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