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伟华

作品数:22 被引量:106H指数:6
供职机构:成都理工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矿业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4篇专利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5篇天文地球
  • 2篇水利工程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矿业工程
  • 1篇建筑科学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4篇滑坡
  • 4篇崩塌
  • 3篇地质
  • 3篇岩体
  • 3篇边坡
  • 2篇地震
  • 2篇地质灾害
  • 2篇影响因素
  • 2篇失稳
  • 2篇倾倒变形体
  • 2篇力学特性
  • 2篇裂隙
  • 2篇发育
  • 2篇发育模式
  • 2篇变形体
  • 1篇大型水电
  • 1篇大型水电站
  • 1篇地形
  • 1篇地形特征
  • 1篇地震触发

机构

  • 22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四川大学
  • 1篇四川省地质矿...
  • 1篇四川电力设计...
  • 1篇水电水利规划...
  • 1篇中国电建集团...
  • 1篇华能澜沧江水...
  • 1篇华能集团技术...

作者

  • 22篇赵伟华
  • 6篇赵建军
  • 5篇巨能攀
  • 4篇黄润秋
  • 2篇许强
  • 2篇刘明
  • 2篇张成强
  • 1篇李为乐
  • 1篇裴向军
  • 1篇夏敏
  • 1篇李果
  • 1篇范宣梅
  • 1篇郑光
  • 1篇吴天伟
  • 1篇彭大雷
  • 1篇董秀军
  • 1篇王运生
  • 1篇罗永红
  • 1篇吉锋
  • 1篇黄健

传媒

  • 4篇工程地质学报
  • 2篇灾害学
  • 1篇武汉大学学报...
  • 1篇水文地质工程...
  • 1篇地质论评
  • 1篇岩石力学与工...
  • 1篇地下水
  • 1篇科学技术与工...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中国水运(下...
  • 1篇地球科学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年份

  • 5篇2024
  • 3篇2023
  • 2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1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滑坡样本点和多边形表达模式下的易发性评价
2024年
滑坡编录模式常为点和多边形面,滑坡点的定位及多边形的采样范围会给滑坡易发性评价结果产生影响.为研究不同点和多边形滑坡样本采样方式下的易发性结果差异,以四川省宁南县为例,采用滑坡多边形和陡坎缓冲区来比较不同多边形表达模式对易发性评价的影响,用滑坡陡坎点和滑坡质心点来比较不同点表达模式对易发性评价的影响,选取3种评价模型支持向量机(SVM)、随机森林(RF)和人工神经网络(ANN)进行滑坡易发性建模,采用ROC曲线、均值、标准差等分析建模的差异.结果如下:(1)在滑坡样本为多边形表达模式下,陡坎缓冲区的评价效果优于滑坡多边形.在滑坡样本为点表达模式下,滑坡质心点的评价效果优于滑坡陡坎点.(2)RF模型在不同采样方式下易发性评价效果更好,不同采样方式下基于RF模型的易发性结果差异性也较小,相比SVM和ANN模型有更好的泛化能力.(3)离散型因子是导致点表达模式下采样方式易发性结果差异的主要因素.陡坎缓冲区采样方式相比于滑坡多边形保留如岩组等离散型环境因子的空间信息,因此评价效果较好.可见在县级尺度下使用滑坡陡坎区域等精细化地形特征作为滑坡采样方式可以提高易发性评价精度.
邓明东巨能攀吴天伟文艳解明礼赵伟华何佳阳
关键词:采样方式滑坡灾害地形特征
基于降雨渗流路径和含水率变化的斜坡稳定动态评价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降雨渗流路径和含水率变化的斜坡稳定动态评价方法,现场采集滑带土,对该滑带土进行物理力学强度试验,并记录相应的物理力学参数;利用采集的滑带土作为待评价斜坡模型并对其进行降雨物理模拟;基于上述的物理力学参数、...
赵伟华李艾浓赵建军余建乐解明礼
文献传递
金沙江深切河谷曲岗丁滑坡演化过程及稳定性评价
2024年
曲岗丁滑坡位于金沙江上游峡谷河段内,属某水电站坝前滑坡。滑坡规模较大,且发生过多期滑动及堵江。据调查,滑坡体前缘为厚层玄武岩,后部岩体倾倒变形强烈,在前缘岩性条件如此良好的情况下,斜坡岩体发生倾倒变形并高位剪出形成巨型滑坡,调查其形成原因对进一步认识倾倒变形规律具有重大意义。调查并研究了滑坡的发育特征;结合工程地质分析,开展了对滑坡成因机制的探讨,并基于河谷演化还原了滑坡形成的全过程;最后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评价了滑坡堆积体在某库区蓄水后各工况条件下的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滑坡区原始斜坡为上硬下软的地层结构,滑坡是由倾倒变形破坏演化而来,其演化过程共有4个阶段;蓄水后,滑坡堆积体有发生局部蠕滑的可能,整体不会发生大规模失稳滑动。
赵伟华罗子文刘明张富灵杨建
西南某大型水电站中缓倾角裂隙发育模式及成因机制分析被引量:3
2018年
中缓倾角裂隙的存在是重要坝肩地质缺陷之一,中缓倾角裂隙发育规律、成因机制分析是研究边坡稳定性的重要基础。通过对我国西南某大型水电站中缓倾角裂隙空间分布规律的深入分析,结合地质分析、微观电镜扫描和数值模拟,阐释了中缓倾角裂隙的成因机制。结果表明:(1)河谷间歇性快速下切是中缓倾角裂隙密集带相间分布的主要形成原因;(2)中缓倾角裂隙的断裂形式以拉裂和拉剪并存为主,少部分试样表现为剪切破裂,力学机制与河谷下切地质演化相对应;(3)如果岸坡内存在断层、岩脉等软弱带,若软弱带宽度较大,则沿软弱带的整体松弛效应明显,而弱化中缓倾角剪应变增量带的分布;(4)若软弱带的宽度较小且距坡表距离较小时,一方面除沿软弱带倾角方向的应变较为集中,另一方面,会使剪应变增量带自坡表至软弱带的中缓顷裂隙的集中程度和数量均有所增加,另外,岩脉间中缓倾角裂隙的密度亦增加。
赵伟华刘智张维熙
关键词:发育模式
西南某水电站中缓倾裂隙特征及发育模式分析被引量:1
2014年
本文在大量的裂隙调查基础上,总结分析了西南某水电站坝址区中缓倾裂隙的地质特征,阐释了中缓倾裂隙的形成机制和发育模式。通过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岩坡中缓倾裂隙总体与岸坡大体平行,是河谷下切伴生的岸坡应力分异和卸荷回弹形成的表生压致拉裂破裂体系;(2)岸坡的形成是河谷多期次下切的结果,河谷下切坡度变陡,后期形成的中缓倾裂隙亦相对早期宽缓河谷形成的中缓倾裂隙倾角增大,河谷侧向偏移致使凸岸坡体更有利于保存早期裂隙,因此凸岸坡体中上部多见中倾裂隙与缓倾裂隙同时存在现象;(3)峡谷的形成总体是间歇性快速下切,相对稳定阶段岸坡形成表生中缓倾裂隙,快速下切期间以河谷垂向卸荷为主,由此形成与间歇性快速下切各阶段相对应的裂隙密集区和裂隙稀疏区的间断分布。
赵伟华严明黄润秋
关键词:发育模式
基于数量化理论的地震次生崩滑灾害评价模型研究
地震触发的崩滑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和群发性。2008年汶川8.0级地震是近百年来发生在人口相对集中的中、高山地区强度最大、破坏性最强、受灾害面积最广和灾害损失最为严重的一次地震灾害。由于地震发生在地质环境原本就比较脆弱的...
赵伟华
关键词:地震触发崩滑地质灾害地震稳定性
强震条件下碎裂岩体崩塌机理及崩塌后壁对堆积体稳定性影响研究被引量:23
2011年
"5.12"汶川地震的强震作用诱发产生了大量崩塌地质灾害,且多发生于碎裂结构岩体中。崩塌后斜坡后缘岩体及前缘堆积体的稳定性和后缘岩体对前缘堆积体稳定性的影响研究同样是震后灾害所面临的问题。以干河沟沟口斜坡为例,在分析该斜坡结构特征及崩塌机理的基础上,采用二维离散元软件UDEC模拟了斜坡在天然或强震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和可能失稳过程;运用极限平衡法对陡壁岩体再次崩塌,产生新物质堆载在现有崩塌堆积体后缘前、后分别建立模型进行了稳定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碎裂岩体崩塌过程可分为应力重分布、潜在崩塌体形成和地震诱发崩塌3个阶段。崩塌堆积体在考虑后缘堆载作用之前,在天然或地震环境下均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考虑堆载作用之后,其可能会在地震条件下失稳。离散元法和极限平衡法的组合使用,对于解决同类斜坡的同类问题切实可行。
赵伟华黄润秋赵建军巨能攀李果
关键词:强震堆积体稳定性
库水作用下深层倾倒变形体的失稳软化机制研究
2024年
在高山峡谷地貌和复杂脆弱的地质环境下,库岸边坡深层倾倒变形破坏现象成为了威胁水电工程安全运转的重大工程地质问题。近些年来随着越来越多大型、巨型水电工程建设与蓄水运行,深层倾倒变形体破坏问题逐渐凸显。这些深层倾倒变形体具有长期饱水(王雅雯,2016)、发育岩性为于遇水软化作用明显的软岩之中、滑坡演化时间长以及变形破坏模式为牵引式破坏(张成强,2018)等特点。综合以上特点.
谭林赵伟华帅攀
关键词:力学特性
面向工程地质领域的滑坡知识图谱构建方法研究被引量:10
2023年
大数据为滑坡研究带来了新机遇,但由于数据类型复杂、语义关系多样、共享机制不明等问题,对滑坡数据深层挖掘仍然有限,在滑坡研究中大数据优势较难发挥。提出一种面向工程地质领域的滑坡知识图谱构建方法,抽取、融合、结构化多源异构滑坡知识,实现对滑坡知识大数据的询查、关联和推理。采用自顶向下和自底向上结合方法,划分滑坡概念和本体,形成以滑坡野外调查、滑坡评价、滑坡类型、滑坡地貌特征、滑坡形态特征、滑坡致灾信息、滑坡活动状态、滑坡成因机制、滑坡稳定性分析方法、滑坡防治措施10大类知识为基础的滑坡知识体系,建立了包括概念层、属性层、关系层、规则层、实例层的知识图谱模式层;从广阔数据源抽取滑坡知识信息、建立语义网络,对冗余知识进行融合,构建了知识图谱数据层;利用Neo4j平台存储滑坡知识,实现了知识可视化与检索,为滑坡机理研究与防灾减灾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所提的滑坡知识图谱构建方法可拓展到其他类型灾害知识图谱研究,并与其他学科领域产生联系,促进学科深度交叉与融合。
许强崔圣华黄维裴向军范宣梅艾瑛赵伟华罗永红罗璟刘明夏敏王飞彭大雷郑光陈婉琳
关键词:知识图谱知识体系滑坡
贵州省崩滑灾害影响因子易发区间评价被引量:7
2020年
贵州省脆弱的地质环境和大量的人类工程活动使其成为地质灾害频发地区。基于GIS空间分析功能和确定系数法对贵州5 288个滑坡和2 614个崩塌以点为评价单元进行数据挖掘,选取工程岩组、矿山相对密度、公路、水系、高程、坡度、坡向七个影响因子作为评价指标,根据灾害点的分布规律和野外调查情况对因子重分级,分别将滑坡和崩塌在不同区间的敏感程度量化为CF值,得到影响因子的易发区间。研究结果表明:滑坡的易发高程为950~2 000 m、易发坡度为8°~25°,崩塌的易发高程为1 000~1 900 m、易发坡度为大于30°,崩塌在高程较高、坡度较陡的区域易发性大于滑坡;滑坡和崩塌的易发坡向为南向、西南向、西向,且在南向最为敏感;滑坡和崩塌的易发工程岩组为软硬相间岩类;水系对1 500 m范围内的滑坡影响较大,对1 250 m范围内的崩塌影响较大,影响程度随距离增大而减小;与公路距离小于750 m是滑坡的易发区,与公路距离小于1 000 m是崩塌的易发区;采矿活动对滑坡和崩塌均有影响。研究结果可为贵州开展防灾减灾工作提供数据支撑。
刘蕴琨巨能攀刘秀伟张成强解明礼赵伟华
关键词:崩塌滑坡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