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克雷

作品数:12 被引量:26H指数:3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资源与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会议论文
  • 3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林麝
  • 9篇化脓
  • 9篇杆菌
  • 8篇化脓隐秘杆菌
  • 4篇耐药
  • 4篇基因
  • 3篇耐药性
  • 3篇病原
  • 3篇病原菌
  • 2篇毒力
  • 2篇毒力基因
  • 2篇药敏
  • 2篇遗传分化
  • 2篇脓肿
  • 2篇脓肿病
  • 2篇肿病
  • 2篇进化
  • 2篇抗生素
  • 2篇基因组
  • 2篇鉴定及药敏

机构

  • 12篇四川大学

作者

  • 12篇赵克雷
  • 9篇张修月
  • 9篇岳碧松
  • 3篇王红宁
  • 2篇黄挺
  • 2篇帕哈尔定·帕...
  • 1篇徐昌文
  • 1篇曾博
  • 1篇李午佼
  • 1篇钟雪
  • 1篇杨承忠
  • 1篇田永强
  • 1篇康春兰
  • 1篇李旭鑫
  • 1篇刘洋
  • 1篇周瑜
  • 1篇刘梦瑶

传媒

  • 3篇四川动物
  • 2篇第二届中国西...
  • 2篇第三届中国西...
  • 1篇中国西部动物...
  • 1篇第八届全国野...
  • 1篇第六届全国野...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4
  • 3篇2013
  • 4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 Flerov)脓肿病病原菌分离鉴定及药敏分析
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 Flerov)是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其雄性个体分泌的麝香不仅是我国传统中药的重要组成成分,也是生产高级香水的重要原料.我国从1953年开始人工养麝,但到目前仍然没有形成...
赵克雷张修月李旭鑫岳碧松
圈养林麝脓肿病病原菌分离鉴定及药敏分析被引量:21
2011年
目的确定林麝化脓性疾病的主要病原菌,寻找有效的治疗措施(药物)。方法采用3种培养基对28个人工饲养的发病林麝脓灶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培养、细菌革兰氏染色、镜检,然后对分离病原菌进行16S rRNA基因PCR扩增及测序分析鉴定,再进一步用BIOLOG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对3种可疑菌进行生理生化鉴定,用昆明小鼠分组进行系列病理实验,最后用纸片扩散法测定病原菌对22种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脓灶中共分离到12种细菌,其中化脓隐秘杆菌Arcanobacterium pyogenes、绿脓杆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的检出率分别为100.0%、21.4%、14.3%,其他菌的检出率较低。用BIOLOG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鉴定结果与16S rRNA鉴定结果完全一致;小鼠致病性实验中进行了脓液培养后注射,分离到单菌鉴定后进一步分别注射,剖检后进行接种划线鉴定并得到与注射前相同的病菌,确定了这几种菌均具有较强的致病性;药敏实验最终确定针对化脓隐秘杆菌的有效药物为环丙沙星,对这3种病菌的有效药物为克林霉素、环丙沙星。结论初步确定林麝脓肿病主要是由于化脓隐秘杆菌原发感染,进而引起其他病菌的继发感染和混合感染,最终导致病重死亡;环丙沙星等为敏感药物。
赵克雷李旭鑫帕哈尔定·帕拉哈提曾博张修月岳碧松
关键词:林麝病原菌药敏分析
耐药性和毒力影响化脓隐秘杆菌的遗传分化
隐秘杆菌Trueperella pyogenes 是隐秘杆菌属中毒力最强的病原体,是经济型家畜(牛、羊和猪)的一种条件性致病菌,大部分寄居在健康动物的乳房、泌尿生殖道、呼吸道和胃肠道黏膜.该菌常与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和坏死...
赵克雷钟雪徐昌文岳碧松王红宁张修月
关键词:化脓隐秘杆菌进化耐药性毒力基因
林麝绿脓杆菌一个新抗性基因的发现
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是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其雄性个体分泌的麝香不仅是我国传统中药的重要成分,也是生产高级香水的重要原料。我国从1953年开始人工养麝,但到目前仍然没有形成规模化,其中疾病是...
康春兰赵克雷张修月杨承忠岳碧松
关键词:林麝绿脓杆菌
5种抗生素对4株化脓隐秘杆菌的最小杀菌浓度测定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测定诺氟沙星、恩诺沙星、环丙沙星、安普霉素和庆大霉素5种抗生素对林麝化脓隐秘杆菌的最小杀菌浓度,为选择治疗林麝脓肿病的有效药物提供指导。方法将菌液与不同浓度的抗生素混合作用30min,再加入中和剂作用10min,吸取300mL作用液均匀涂布在胎牛血清培养基上,38℃培养48h,观察并记录。结果 5种抗生素对化脓隐秘杆菌的最小杀菌浓度不一致,对4株菌杀菌效果相对较好的药物为环丙沙星(CIP),但对TP1需要较高浓度(128μg/mL)。结论喹诺酮类抗生素虽然抑菌效果较明显,但要完全杀死化脓隐秘杆菌却需要较高浓度,这很可能与化脓隐秘杆菌菌膜的存在有关。到目前为止,治疗林麝脓肿病的首选药物为喹诺酮类抗生素,尤以环丙沙星效果最佳。
帕哈尔定·帕拉哈提赵克雷刘洋张修月岳碧松
关键词:林麝化脓隐秘杆菌喹诺酮类抗生素最小杀菌浓度
林麝化脓病原发病原菌致病机制及其防控研究
<正>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是我国Ⅰ级重点保护动物,其雄性个体分泌的麝香是传统名贵中药,同时可用于生产高级香水。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开始人工养麝,但由于林麝生性孤僻及各种疾病的威胁,到目前仍然没...
赵克雷黄挺张修月岳碧松
文献传递
耐药性和毒力影响化脓隐秘杆菌的遗传分化
化脓隐秘杆菌Trueperella pyogenes是隐秘杆菌属中毒力最强的病原体,是经济型家畜(牛、羊和猪)的一种条件性致病菌,大部分寄居在健康动物的乳房、泌尿生殖道、呼吸道和胃肠道黏膜。该菌常与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和坏...
赵克雷钟雪徐昌文岳碧松王红宁张修月
关键词:化脓隐秘杆菌进化耐药性毒力基因
文献传递
几种药物对圈养林麝化脓隐秘杆菌菌膜的影响被引量:4
2013年
化脓隐秘杆菌是林麝脓肿病的主要病原菌。用结晶紫染色法测定化脓隐秘杆菌菌膜形成能力,然后测定4种药物处理菌膜后的菌落形成单位(CFU),并对菌膜结构进行镜检。结果表明,91.7%的隐秘化脓杆菌能在48h内形成菌膜;环丙沙星(CIP)可以穿过菌膜有效杀死部分膜内细菌,但对菌膜结构几乎无影响;EDTA可以使菌膜形成泡状结构,但杀菌效果不理想;复合酚(CP)以及环丙沙星和EDTA复合物不仅能够有效的杀死细菌,还能够破坏菌膜结构。这说明环丙沙星和EDTA复合物可以作为彻底杀死化脓隐秘杆菌的有效药物,复合酚可以作为辅助手段用于日常消毒以消除麝场环境中菌膜的存在,从而有效的阻止化脓隐秘杆菌的传播和感染。
周瑜赵克雷田永强李旭鑫张修月王红宁岳碧松
关键词:林麝化脓隐秘杆菌药物
林麝化脓隐秘杆菌生物膜形成能力及耐药性研究
赵克雷出永强张修月王红宁岳碧松
关键词:林麝化脓隐秘杆菌生物膜抗生素EDTA
化脓隐秘杆菌TP8基因组学研究
化脓隐秘杆菌(Trueperella pyogenes)可能是林麝脓肿病的原发致病菌。本研究采用Roche 454公司的GS FLX+第二代测序技术对从林麝脓包中分离到的一株化脓隐秘杆菌TP8进行全基因测序,经过读长过滤...
李午佼赵克雷康春兰黄挺张修月岳碧松
关键词:化脓隐秘杆菌基因组基因注释基因家族共线性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