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邱大俊

作品数:15 被引量:17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C-广东联合基金中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9篇生物学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天文地球
  • 1篇矿业工程
  • 1篇机械工程
  • 1篇农业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4篇浮游
  • 3篇球藻
  • 3篇珠江口
  • 3篇聚球藻
  • 2篇隐藻
  • 2篇珊瑚
  • 2篇食性
  • 2篇进化特征
  • 2篇基因
  • 2篇分子
  • 2篇浮游动物
  • 1篇冬夏季
  • 1篇叶绿
  • 1篇叶绿体
  • 1篇叶绿体基因
  • 1篇夜光藻
  • 1篇勇士
  • 1篇藻华
  • 1篇藻类
  • 1篇造礁石珊瑚

机构

  • 15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福建师范大学
  • 1篇深圳大学
  • 1篇康涅狄格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上海海洋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国家海洋局
  • 1篇南方海洋科学...

作者

  • 15篇邱大俊
  • 8篇黄良民
  • 6篇谭烨辉
  • 3篇张建林
  • 3篇钟瑜
  • 3篇刘胜
  • 3篇宋星宇
  • 3篇张俊彬
  • 2篇黄晖
  • 2篇尹建强
  • 2篇李开枝
  • 2篇练健生
  • 2篇李涛
  • 1篇许战洲
  • 1篇饶小珍
  • 1篇林森杰
  • 1篇尹健强
  • 1篇刘华雪
  • 1篇张燕英
  • 1篇符曲

传媒

  • 2篇生态学报
  • 2篇生态科学
  • 1篇微生物学通报
  • 1篇海洋通报
  • 1篇热带海洋学报
  • 1篇Marine...
  • 1篇中国藻类学会...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7
  • 2篇2015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9
  • 1篇2008
  • 4篇2007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三亚珊瑚礁生态系统退化机制与生态修复研究
黄晖董俊德张燕英刘胜周国伟李涛练健生邱大俊谭烨辉蔡创华
该项目先后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下,应用海洋生物学、海洋生态学和保护生态学原理与方法,历经多年的综合研究,系统阐释了三亚珊瑚礁生态系统环境要素的分布特征及其与生物群落之间的关联;率先开展了珊瑚礁生态系统关键功能群的...
关键词:
关键词:生态系统
造礁石珊瑚记录现代海洋生态环境信息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08年
造礁石珊瑚因其独特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已被广泛用作环境因子的代用指标。过去国内外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地质年代环境信息的记录,随着样品分析测试精度的提高,用造礁石珊瑚骨骼研究现代热带的生态环境也逐渐增多,尤其对于影响海洋生态环境的事件信息的记录。许多研究都证明了造礁石珊瑚骨骼中各种示踪剂在监测过去环境变化方面的有效性,对目前和将来的生态监控以及环境研究都具有广阔的前景。目前,珊瑚基础生理学的机制尚未完全探明,进一步了解珊瑚微观结构层次的生理机制是该领域研究的关键所在。我国学者已开展了南海西沙、南沙、台湾岛、海南岛、徐闻和涠洲岛等地区的造礁石珊瑚骨骼多种指标的研究。
符曲黄晖练健生邱大俊
关键词:造礁石珊瑚环境污染事件
隐藻与红色中缢虫共生关系的原位研究
原生生物与藻类共生现象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广泛存在,但对于二者的生理机制及功能仍知之甚少。以往研究认为,红色中缢虫吞食隐藻细胞后仅保留其叶绿体或细胞器进行内共生。
邱大俊黄良民林森杰
关键词:隐藻赤潮转录组
环境DNA分析大亚湾夜光藻藻华对真核浮游生物群落的影响
2022年
夜光藻是全球广泛分布的藻华种之一,其摄食作用对浮游生物的群落结构有着重要影响。利用环境DNA技术和Spearman相关性分析,文章研究了2021年1月中旬大亚湾夜光藻高丰度站位浮游生物的群落结构与生物相关性。结果显示,夜光藻高丰度站位的海水温盐条件为温度14.4~18.3℃、盐度32.52‰~33.14‰。夜光藻丰度较高的站位中,卡顿藻科、海链藻科等浮游植物类群的相对丰度均值为2.41%和2.23%,明显高于其他站位的0.75%和0.62%;同时拟哲水蚤科与长腹剑水蚤科等类群的相对丰度均值为8.22%和4.46%,明显低于其他站位的64.13%和11.12%。结合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夜光藻丰度增加可能导致其对拟哲水蚤科等类群摄食压力增加,拟哲水蚤科类群丰度减少降低了卡顿藻科、海链藻科、原甲藻科、隐芽藻科等浮游植物类群的摄食压力,使其生物丰度增加;同时夜光藻摄食压力增加使得裸甲藻科、圆筛藻科等浮游植物丰度下降。因此,夜光藻丰度增加影响了水域中真核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综上结果表明,环境DNA技术有助于认识夜光藻在浮游生物群落中的生态地位,可用于浮游生物各类群之间的关系分析。
陈靖夫钟瑜王磊郭雨沛邱大俊
关键词:夜光藻食性
纤毛虫与藻类共生关系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2023年
纤毛虫与藻类的共生关系在水体环境中广泛存在并有着重要的生态功能。文章回顾了国内外纤毛虫与藻类共生研究的发展历程,主要介绍了纤毛虫与藻类共生的生态功能,以及显微观察与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纤毛虫与藻类共生研究中的应用;阐述了包括草履虫与小球藻共生关系建立的4个过程及其互作机制、红色中缢虫与隐藻的共生关系、宿主与共生体之间的互作等内容;提出了纤毛虫与藻类共生研究中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包括草履虫食物泡膜(digestive vacuole,DV)与围藻膜(perialgal vacuole,PV)发挥作用的分子机制、红色中缢虫与隐藻共生关系的建立过程、红色中缢虫在共生过程中的功能作用等,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周庆兰饶小珍邱大俊
关键词:绿草履虫小球藻隐藻
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大亚湾肥胖软箭虫(Flaccisagitta enflata)的食性分析
2021年
采用Illuminate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大亚湾肥胖软箭虫(Flaccisagitta enflata)的食性。在夏季(2017年8月)和冬季(2018年1月)对大亚湾内不同站位拖网采获的四组样品中,分别挑取毛颚类优势种肥胖软箭虫进行18S rDNA V4区扩增;通过高通量测序得到四组样品的序列,经过处理每组样品得到约30,000条高质量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大亚湾肥胖软箭虫的食物来源于16个门类生物,主要的优势类群分别来自于3个门类的浮游动物(刺胞动物门46.16%、节肢动物门的桡足类19.16%和栉水母动物门14.22%),真菌类的2个门类(子囊菌门14.04%和担子菌亚门4.48%),以及少量浮游植物类群的2个门(褐藻门0.06%和隐藻门0.03%)。另外,还检测出少量肥胖软箭虫可能摄食的纤毛虫、线虫、住囊虫、海葵等。夏季湾内肥胖软箭虫食物中子囊菌门贡献最高(43.3%),这与大亚湾海水养殖等人类活动影响有关;夏季湾口外海水带来丰富的暖水性栉水母,占肥胖软箭虫总食物丰度的55.25%。冬季湾内肥胖软箭虫摄食哲水蚤比例达49.94%,而湾口肉质介穗水母占比高达85.3%。分析结果可见,肥胖软箭虫的摄食具有偏好性,且明显存在季节和区域差异。研究探讨了大亚湾不同环境下肥胖软箭虫食性转变及其食物来源的季节和区域差异,为深入揭示浮游动物在海湾生态系统物质与能量传递过程的作用机制提供了重要基础资料。
马婕李开枝邱大俊谭烨辉黄良民张俊彬
关键词:高通量测序食性
南海北部秋季微型浮游动物摄食和种类组成的初步研究(英文)被引量:2
2007年
2004年9月到10月间在南海北部海区对微型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进行了调查,同期运用现场稀释法,以叶绿素a为监测对象,估计了该海区内微型浮游动物摄食率和摄食压力的水平。结果表明,南海北部海区纤毛虫群体中以多膜纲寡毛目为主,有16种,其中寡毛亚目纤毛虫4种,砂壳亚目纤毛虫11种。各站纤毛虫丰度比较低,在9~102ind/m3之间。浮游植物瞬时增长率(k)在0.03/d^2.13/d之间;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率(g)在0.01/d^1.06/d之间。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现存量的摄食压力(Pi)在0.089%~65.23%之间,对初级生产力的摄食压力(Pp)在33.63%~86.04%之间。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水平主要受其丰度的影响,同时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现存量和初级生产力的摄食压力显示,在南海北部海区微型浮游动物在初级生产力传递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研究价值。
苏强黄良民谭烨辉徐润林李涛许战洲张建林邱大俊
关键词:微型浮游动物摄食压力稀释法
珠江口微微型光合生物分布的初步研究
<正>珠江三角洲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河口水域光合生物分布受到人类活动巨大的影响。对于珠江河口及其邻近海域的赤潮(水华)已有许多研究,但有关珠江径流输入对其河口水域微微型光合生物分布的研究还很少。本文基于2005...
邱大俊黄良民张建林宋星宇张俊彬谭烨辉尹建强刘胜
关键词:聚球藻
文献传递
核糖体小亚基V4和V9区引物扩增大亚湾真核浮游生物的比较研究
2023年
对大亚湾水体的环境DNA分别进行18S rDNA的V4和V9区的引物扩增,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测序,并比较分析二者浮游真核生物基因多样性和相对丰度。18S rDNA V4区引物扩增共检测出浮游动物56纲,101目,浮游植物52纲,69目;18S rDNA V9区引物扩增共检测出浮游动物47纲,81目,浮游植物56纲,101目。两对引物对浮游真核生物扩增都具有较高覆盖度,在纲级别上二者的结果相近:颚足纲(Maxillopoda)是浮游动物优势类群;甲藻纲(Dinophyceae)、圆筛藻纲(Coscinodiscophyceae)、小豆藻纲(Mamiellophyceae)是浮游植物优势类群,其中甲藻纲多样性与丰度的结果相近,而18S rDNA V9区引物扩增得到的圆筛藻纲丰度高于18S rDNA V4区引物。分析结果表明,18S rDNAV4区引物扩增的浮游动物多样性比18SrDNAV9区引物高,而18SrDNAV9区引物扩增的浮游植物多样性比18S rDNA V4区引物高。同时,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首次确定大亚湾海区大量存在着寄生型甲藻(Syndiniales),小豆藻目(Mamiellales)。
郭雨沛黄良民钟瑜钟瑜谭烨辉谭烨辉邱大俊
关键词:基因多样性浮游植物浮游动物
基于形态和分子进化特征进行双胞旋沟藻(Cochlodinium geminatum)和冈比亚藻属(Gambierdiscus)重新分类
邱大俊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