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邹晴晴

作品数:7 被引量:59H指数:4
供职机构: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建筑科学社会学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篇经济管理
  • 2篇建筑科学
  • 1篇社会学

主题

  • 3篇公共空间
  • 2篇公共
  • 2篇城市
  • 1篇社会网络分析...
  • 1篇社区公共空间
  • 1篇苏南乡村
  • 1篇综合评价
  • 1篇乡村
  • 1篇模糊综合评价...
  • 1篇集体经济
  • 1篇边缘区
  • 1篇SNA
  • 1篇层次分析
  • 1篇层次分析法
  • 1篇城市边缘
  • 1篇城市边缘区

机构

  • 4篇苏州科技大学
  • 1篇苏州科技学院

作者

  • 4篇邹晴晴
  • 3篇李广斌
  • 3篇王勇

传媒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城市问题
  • 1篇农村经济

年份

  • 2篇2017
  • 2篇2016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双向运动”视角下苏南乡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三次浪潮被引量:6
2016年
基于波兰尼"双向运动"理论,从市场扩张和社会保护的两重维度,建构一个理论分析框架,对改革开放以来苏南乡村集体经济演进的内在逻辑提供一个深层次解释。研究表明,从"苏南模式"、乡镇企业改制到新型合作经济兴起,苏南乡村经济先后掀起了"集体化"、"去集体化"和"再集体化"浪潮。与之对应,市场扩张和保护农民之间关系呈现如下演化过程:由市场和保护农民的"双缺失"到市场重生和保护农民的共同演进,到市场扩张与保护农民间严重失衡,再到乡村经济"再内嵌"于乡村社会的过程。苏南乡村集体经济演化的内在逻辑折射出"国家、农民与市场"之间复杂关系,今后亟需在福利国家建设和赋权于民两个方面加强对农民和乡村的保护。
王勇邹晴晴李广斌
关键词:集体经济
安置社区公共空间活力评价被引量:15
2017年
城镇化浪潮吞并乡村土地引发的传统居住空间变迁,使城市边缘区安置社区面临着社会关系网络重构的压力。公共空间活力的高低反映了空间激发社会交往、重构社会网络、增强社区归属感的能力大小。采用AHP-模糊评价法构建公共空间活力评价模型,以苏州市的四个典型安置社区为样本对城市边缘区安置社区面临的社会关系网络重构问题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环境活力高于社会、文化活力;活力因子多分布在"低关注—高活力"区间;安置模式、居民特征与活力度呈现出一定的相关性。安置社区应采取"大杂居+小聚集"模式,公共空间优化应侧重于提升其社会文化活力,重点改善"高关注—低活力"因子。
王勇邹晴晴李广斌
关键词:城市边缘区
城市安置社区公共空间活力评价研究——以苏州为例
近年来,在快速城市化、大规模安置社区建设的大背景下,许多村庄被“连根拔起”,由从“散居”到“集居”、从“农民”到“市民”,不仅意味着安置农民居住空间和身份地位的双重转化,还意味着传统交往空间的灭失和空间节点的断裂、传统关...
邹晴晴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公共空间
文献传递
基于SNA的新型集中社区公共空间网络结构优化被引量:30
2016年
公共空间并非"存在即合理"。公共空间网络结构效率折射出社会网络的重构能力、社会资本的建构强度、社会秩序的重塑能力。新型集中社区作为近年大量涌现的新型居住形态,正面临社会关系重构的巨大压力。本文运用社会学的网络分析法研究公共空间网络,并对苏州新型集中社区D的公共空间网络结构进行实证分析,其结论为:公共空间网络的关联度为0.216、中心势0.358、小世界值1.978,表明空间网络整体关联度不足,呈现出破碎化的特征;商业空间整合效应的发挥受到业态配置的影响;居民社会属性对空间网络结构特征造成一定影响。最后,基于"社会—空间"互动逻辑,以社会网络重构为导向,从集中安置模式、公共空间网络优化2个层面,提出新型集中社区有待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以期为当前及未来的集中社区规划建设和公共空间整体优化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
邹晴晴王勇李广斌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