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郝正魁

作品数:3 被引量:11H指数:2
供职机构:威海市立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青岛市公共领域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黏膜
  • 3篇胃黏膜
  • 2篇黏膜糜烂
  • 2篇萎缩性
  • 2篇萎缩性胃炎
  • 2篇胃炎
  • 2篇胃黏膜糜烂
  • 2篇慢性
  • 2篇慢性萎缩性
  • 2篇慢性萎缩性胃...
  • 2篇糜烂
  • 2篇表皮
  • 2篇表皮生长因子
  • 1篇蛋白
  • 1篇上皮
  • 1篇上皮化
  • 1篇上皮化生
  • 1篇生长因子及其...
  • 1篇生长因子受体
  • 1篇受体

机构

  • 2篇青岛大学
  • 2篇威海市立医院
  • 1篇青岛大学医学...
  • 1篇青岛市第八人...
  • 1篇邹城市人民医...

作者

  • 3篇刘希双
  • 3篇郝正魁
  • 2篇张凌云
  • 2篇孙学国
  • 2篇张廷光
  • 1篇王秀娟
  • 1篇姜坤

传媒

  • 1篇世界华人消化...
  • 1篇青岛大学医学...
  • 1篇中国医师进修...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3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EB病毒潜伏膜蛋白1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胃黏膜中的表达及意义
2014年
目的检测EB病毒(EBV).潜伏膜蛋白1(LMPl)在作为癌前病变的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伴肠上皮化生胃黏膜中的表达,探讨其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经病理确诊的45例慢性浅表性胃炎(CSG)组织、63例CAG伴肠上皮化生组织、36例胃癌组织中EBV—LMP1的表达。结果45例CSG和36例胃癌组织中未见EBV-LMP1的表达,63例CAG伴肠上皮化生胃黏膜组织有23例阳性,阳性率为36.5%(23/63),主要定位于细胞核,明显高于CSG及胃癌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尸值均为0.000)。结论CAG伴肠上皮化生组织中存在EBV-LMP1表达,明显高于CSG及胃癌组织,提示EBV感染可能在胃癌发生的早期阶段起重要作用。
张廷光刘希双郝正魁孙学国张凌云
关键词:胃炎萎缩性EB病毒潜伏膜蛋白1肠上皮化生
表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糜烂胃黏膜中的表达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观察胃窦黏膜糜烂区与糜烂旁胃黏膜、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及其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的表达,探讨其在胃黏膜损伤修复中的意义.方法:选择经胃镜及病理确诊的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胃窦黏膜糜烂患者50例,距糜烂区3cm处40例,无糜烂慢性萎缩性胃炎4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测EGF及EGFR的表达.结果:胃窦黏膜糜烂区EGF、EGFR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0%和30%,明显高于糜烂旁胃黏膜15%和10%及无糜烂慢性萎缩性胃炎20%和12.5%的阳性表达率(P<0.05),有统计学意义,无糜烂慢性萎缩性胃炎组略高于糜烂旁胃黏膜组,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EGF、EGFR在胃黏膜损伤后高表达,对促进胃黏膜修复有着重要意义.
郝正魁刘希双王秀娟
关键词:表皮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胃黏膜糜烂
蒲元和胃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并胃黏膜糜烂的效果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探讨蒲元和胃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并胃黏膜糜烂的效果。方法选择经胃镜及病理诊断明确的CAG并胃黏膜糜烂的病人83例,随机分为PYHW组41例,对照组42例,PYHW组给予蒲元和胃及外观、味道、剂量与替普瑞酮相同的安慰剂治疗,对照组给予替普瑞酮及外观、味道、剂量与蒲元和胃相同的安慰剂治疗,记录每组病人病情的改变情况,并通过定标活检获取治疗前后两组病人胃黏膜糜烂处的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测定所取标本表皮生长因子(EGF)、EGF受体(EGFR)的表达情况。结果疗程结束后,PYHW组病人上腹胀、嗳气、食欲不振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Z=-2.133^-1.971,P<0.05);而治疗后黏膜萎缩及糜烂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PYHW组治疗后EGF、EGFR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加(t=2.77、3.61,P<0.05)。结论蒲元和胃可明显改善CAG并胃黏膜糜烂病人的临床症状,其治疗机制与EGF及EGFR表达增加有关。
姜坤刘希双孙学国张凌云郝正魁张廷光
关键词:表皮生长因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