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海霞
- 作品数:12 被引量:72H指数:5
- 供职机构:浙江师范大学法政经济学院农村研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政治法律历史地理更多>>
- 农户视角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意向及实际满足度比较被引量:17
- 2013年
- 通过对浙江省198户有效样本农户的抽样问卷调查,对比分析了不同类型农户在农业生产经营中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需求意向及实际满足程度。研究发现,不同类型农户在农业生产各环节迫切需要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主要包括:农田水利灌溉设施建设、耕地土壤改良、病虫害(动物疫病)防治、化肥农药投入使用、资金信贷和农业保险等方面。然而,现有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却难以有效地满足农户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上述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民增收和现代农业的发展。为了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必须加强以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为主体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 鲁可荣郭海霞
- 关键词:农户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业生产性服务业
- 黑龙江垦区国营农场双层经营体制构建与经营方式转型被引量:1
- 2012年
- 文章在对黑龙江省农垦总局齐齐哈尔分局所辖的繁荣种畜场、查哈阳农场、富裕牧场等地调查基础上,对垦区国营农场双层经营体制的构建、现代化大农业的发展、城乡融合下的经营方式转型等问题进行了研究。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发展,国营农场的双层经营体制不断完善,农场职能已从"直接生产经营"转型为"引导、管理和服务",农场经济也由企业经济类型向区域经济类型转化;垦区现代化大农业的发展成效显著;在城乡融合的新趋势下,国营农场经营方式加速转型,"抓城强工带农"、场县共建、城乡一体的新格局正在出现。
- 陈曦郭海霞
- 关键词:双层经营体制农业现代化
- 村级集体经济的贫困与干预发展——以湖北汉川、老河口两市为例被引量:4
- 2012年
- 在湖北汉川、老河口两市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描述了全省及样本县、乡(镇)和行政村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现状,总结了粮食主产区的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方式,讨论了村级集体经济干预发展的方式、成效及相关问题。
- 郭海霞陈敏王景新
- 关键词:村级集体经济贫困
- 农民市民化:中国10个著名经济强村实证研究被引量:6
- 2014年
- 在确立村域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对华北山区、华东和中南平原区、江南水乡等不同地域的10个著名经济强村的"三化"实现程度进行评估,探讨了村域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的理论和经验。著名经济强村的"三化"实践,在传统工业化、城市化道路之外,开辟了农民就地工业化、城镇化和市民化的新路,丰富了中国特色的工业化、城镇化理论,为发展中国家的村域现代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 王景新郭海霞
- 关键词:工业化城镇化市民化
- 农村老年协会发展与促进政策研究——基于浙江省179个农村老年协会的调查被引量:7
- 2012年
- 在老龄化趋势严重的浙江农村,老年协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文章基于浙江省179个农村老年协会的调查数据,指出目前浙江农村老年协会发展迅速,内部组织建设较为规范,协会为村落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协会发展与村"两委"的支持和村集体经济发展密不可分;同时,协会也存在着缺少经费和人才、缺乏优惠政策和政府有效支持等问题;需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促进农村老年协会的进一步发展。
- 郭海霞鲁可荣
- 关键词:组织机构财务管理
- 中国乡村建设的百年历程及其历史逻辑——基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视角被引量:25
- 2014年
- 基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视角,将中国乡村建设的百年历程分为清末民初的乡村自治、20世纪20~40年代的乡村建设、1953—1978年“乡村社会主义改造”、以家庭承包制为核心的乡村建设、2005年至今的新农村建设五个阶段进行梳理。清末民初的乡村建设,中央权力日益式微,“乡村自治”成为主要路径,并延续了传统的士绅治理模式,但军阀混战和社会动荡,使传统的以地方精英为中心的社会整合秩序遭到破坏。20世纪20~40年代,国家和社会均弱,主要靠外部资源输入进行乡村建设,晏阳初、梁漱溟、黄炎培等知识分子领导进行了声势浩大的乡村建设运动,南京国民政府推行的农村复兴运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乡村建设运动,则被整合进各自的政权建设。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强势推进“乡村社会主义改造”,传统的国家、士绅和农民三角关系变成国家和农民的双边关系,由于资源输入城市,乡村建设基本停滞。1978年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家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村社会自由发展空间增大。为破解“三农”困境,国家在2005年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政府成为乡村建设的主导力量,乡村建设获得大量政府资源。未来乡村建设应正确摆正政府角色和职能,充分发育“乡村社会”以制衡政府扩张;应与文化建设相为表里,进行包括制度改革、人力与物力资源整合、技术创新、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的整体性建设。
- 郭海霞王景新
- 关键词:乡村建设历史逻辑社会
- 封面学者:鲁可荣教授
- 2012年
-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巨大变化和发展在村域层面烙下了深深的历史印记。研究村域变迁历程及其发展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因此,近年来学术界日益关注村域转型与发展研究。浙江师范大学农村研究中心鲁可荣教授即是一直从事该领域研究的学者之一,并取得了一系列的相关研究成果。
- 郭海霞
- 关键词:学者新中国成立以来封面农村经济社会
- 大变局下的翟城村治实践及思想(1904~1926)被引量:1
- 2013年
- 在清末民初的社会剧变和制度变迁中.乡村社会所受到的冲击和所沉积的矛盾都是前所未有的。故有人指出,“民国以来的中国社会进程实际上是中国农村经济崩溃的过程。是中国广大农民贫穷化的过程。”在这一背景下,河北定县翟城村开创村庄自治.以兴办教育事业,发展村庄经济、改善乡村公共卫生、改良乡风民俗以及共同保卫和灾荒救济为主要内容。使得村庄发展,村民生活改善.在当时乱象丛生、经济凋敝的村落中散发出耀眼的光芒.成为名噪一时的“明星村”。
- 郭海霞
- 关键词:村治村庄经济经济崩溃清末民初社会进程
- 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发展与管理现状及促进政策分析被引量:4
- 2012年
- 基于对不同类型的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的实地调研,文章从理论的视角分析了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的内涵、基本特征及主要类型;从实践层面阐述了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发展与管理现状,分析其发展成效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法律规章、组织发展和监督管理三个层面提出了促进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发展的政策建议。
- 郭海霞鲁可荣
- 关键词:风险管理
- 荒漠化地区绿色扶贫开发模式创新——中国-UNDP新疆和田红柳大芸产业开发案例研究被引量:5
- 2011年
- 绿色扶贫计划支持下的新疆和田地区红柳大芸种植项目,具有开辟沙漠新产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农户减贫、储备和保护耕地等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也探索了一条"以绿养绿"的可持续发展之路。项目中的不同利益主体如农户、企业、村级组织、农民专业协会与政府,在红柳大芸产业链的不同环节,形成了不同的开发模式和利益机制。荒漠化地区绿色扶贫项目,潜存着土地问题,面临着水资源短缺的制约,也受新产业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考验,应通过产业模式调整和政策创新,提升绿色扶贫项目效益。
- 王景新郭海霞李琳琳严海淼
- 关键词:荒漠化产业开发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