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金建慧

作品数:7 被引量:5H指数:1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运动神经
  • 5篇运动神经元
  • 5篇神经元
  • 5篇离体
  • 5篇离体脊髓
  • 4篇时程
  • 4篇脊髓
  • 4篇长时程增强
  • 2篇突触
  • 2篇突触传递
  • 1篇易化
  • 1篇英文
  • 1篇神经回路
  • 1篇受体
  • 1篇受体亚型
  • 1篇双脉冲
  • 1篇通路
  • 1篇脉冲
  • 1篇后肢
  • 1篇海马

机构

  • 5篇皖南医学院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第四军医大学...

作者

  • 7篇金建慧
  • 5篇汪萌芽
  • 4篇江潇
  • 2篇陈军
  • 2篇王蕊蕊
  • 2篇李震
  • 1篇曹发乐
  • 1篇赵振宇
  • 1篇王丹丹
  • 1篇刘明刚
  • 1篇陈雪峰
  • 1篇许燕
  • 1篇常颖
  • 1篇汤树森
  • 1篇王燕

传媒

  • 2篇皖南医学院学...
  • 1篇生理学报
  • 1篇生物物理学报
  • 1篇Neuros...
  • 1篇第十一次中国...

年份

  • 1篇2012
  • 2篇2010
  • 4篇2009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离体脊髓运动神经元对腹外侧索双脉冲刺激的突触反应和长时程增强
2009年
脊髓运动神经元(motoneuron,MN)是运动控制的"最后公路",脊髓作为运动控制的初级中枢,具有与某些运动技巧相关的学习记忆功能。
金建慧江潇汪萌芽
关键词:脊髓运动神经元长时程增强
离体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突触传递的双脉冲易化和抑制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探讨同侧背根(iDR)和腹外侧索(iVLF)双脉冲电刺激(PPS)对脊髓运动神经元(MN)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的影响。方法:应用新生大鼠(7~14天龄)脊髓切片MN细胞内记录技术,对iDR和iVLF施加不同刺激间隔(ISI)的PPS,在MN观察iDR-EPSP和iVLF-EPSP的变化。结果:在69个记录到iDR-EPSP和(或)iVLF-EPSP的MN,对iDR或(和)iVLF给予ISI为30~150ms的PPS,主要诱发iDR-EPSP和iVLF-EPSP的双脉冲易化(PPF,P<0.01),也可在少数MN产生双脉冲抑制(PPD,P<0.01)。比较分析还显示iVLF-EPSP的PPF出现率高于iDR-EPSP(P<0.01),其PPF的双脉冲比值随ISI的延长而降低(P<0.01)。结论:通过给予iDR和iVLF不同脉冲间隔的PPS,MN的外周传入性和下行激活性突触传递均出现以PPF为主的短时程可塑性变化。
金建慧江潇汪萌芽
关键词:运动神经元背根双脉冲
离体脊髓运动神经元对腹外侧索双脉冲刺激的突触反应和长时程增强
金建慧江潇汪萌芽
关键词:脊髓运动神经元长时程增强
离体脊髓运动神经元对腹外侧索双脉冲刺激的突触反应和长时程增强
<正>脊髓运动神经元(motoneuron,MN)是运动控制的"最后公路",脊髓作为运动控制的初级中枢,具有与某些运动技巧相关的学习记忆功能。突触传递的长时程增强
金建慧江潇汪萌芽
关键词:脊髓运动神经元长时程增强
文献传递
5-HT2C受体亚型参与易化大鼠内嗅区-海马通路的突触传递:平面微电极阵列记录技术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本实验旨在运用64通道(8 × 8)平面微电极阵列记录技术(MED-64系统)探讨5-HT2C受体在调节内嗅区-海马突触传递和突触联系中的作用。将急性分离的大鼠海马脑片置于MED-64系统的电极平皿中,持续灌流通入95% O2和5% CO2混合气的人工脑脊液,孵育2 h后进行多电极阵列同步记录。选一个电极进行电刺激(刺激强度30~199 μA,正负双波脉冲,单波宽0.1 ms,频率0.1 Hz),其余63个电极作为记录电极。最佳有效刺激部位恰好位于前穿质通路(perforant path, PP)上,电刺激结果可以分别在海马CA1区和齿状回(dentate gyrus, DG)记录到兴奋性突触后场电位(field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fEPSP)。我们以往研究结果已显示内嗅区-CA1和内嗅区-DG直接突触联系是由谷氨酸非NMDA受体所介导的兴奋通路。在稳定地诱导出网络fEPSP后,分别给予5-HT2C受体激动剂DOI和选择性拮抗剂SB242084,观察与计算fEPSP的反应幅值与斜率变化。同时利用双线性内插法计算出64个点的电流源(current source)与电流井(current sink),并将其转换为二维电流源密度(two-dimensional current source density, 2D-CSD)分布图。结果显示,结合fEPSP波的极相与2D-CSD成像,可见电刺激PP纤维在CA1区(腔隙分子层、锥体细胞层)和上部DG的分子层均发生突触兴奋引起的去极化,fEPSP为负向波,在空间上形成2D-CSD成像的电流井(蓝色区域)。同时,可在DG的颗粒细胞层和门部检测出正向波,形成2D-CSD成像的电流源(黄色区域),这反映了颗粒细胞在树突部位发生去极化后很快沿门向CA3传播电信号。在此基础上,给予5-HT2C受体激动剂DOI后,海马内有效突触联系(>基线20%的fEPSP)的空间网络范围显著扩大,突触传递效能显著增强。而相对应的是,给予5-HT2C受体的选择性拮抗剂SB242084,则海马内有效突触联系空间网络范围显著缩小,突触反应强度减弱。以上结果提示,内源性5-HT作用于5-HT2C受�
许燕金建慧王燕王蕊蕊李震陈军
关键词:突触传递
大鼠初级躯体感觉皮层后肢代表区的神经回路和时间可塑性:平面微电极阵列记录技术的应用(英文)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运用平面微电极阵列记录技术探讨大鼠初级躯体感觉皮层(primary somatosensory cortex,S1 area)后肢代表区的神经回路和时间可塑性。方法将急性分离的大鼠脑片置于MED-64系统的电极平皿中,持续灌流通入95%O2和5%CO2混合气的人工脑脊液,随后进行多电极同时同步记录。利用双线性内插法计算出64个点的电流源与电流井,并将其转换为二维电流源密度分布图。结果刺激S1后肢代表区脑片的II-III层,可鉴定出局部皮层内的连接回路,而刺激IV层(丘脑传入的主要终末端)则鉴定出丘脑皮层间的连接回路。首先,丘脑皮层投射的激活可以诱发更多的有效场电位,并且与S1区更多的神经元建立突触联系。与之相比,皮层内回路的激活引起的电反应活动范围则较小。其次,刺激IV层在每一刺激强度下诱发的场电位幅度远远大于刺激II-III的场电位幅度,即S1区更容易被丘脑皮层连接回路的投射纤维所激活。最后,在S1区IV层给予强直刺激可以记录到长达两个小时的局部场电位幅度的增加,长时程增强(long-term potentiation,LTP)的诱出率约为83.3%(5/6例)。相反,在II-III层,同样的强直刺激并未能明显诱导LTP的发生。结论大鼠S1区的后肢代表区似乎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神经回路,一种是由层间联系介导的皮层内回路,另一种则是由丘脑皮层传入介导的丘脑皮层连接回路。皮层内回路在空间上联系较局限且可塑性不强,而丘脑皮层回路的空间连接范围则相对较广,对躯体感觉信息的传入也显示出很强的可塑性。本结果为进一步在体外神经网络水平研究S1区的神经回路特性提供了很好的实验模型。
王丹丹李震常颖王蕊蕊陈雪峰赵振宇曹发乐金建慧刘明刚陈军
关键词:神经回路长时程增强
对侧腹外侧索电刺激在离体脊髓运动神经元诱发突触反应的特性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了解对侧腹外侧索(cVLF)至离体脊髓运动神经元(MN)突触传递的细胞电生理特性和介导递质。方法:应用新生大鼠(8~14d)脊髓切片MN细胞内记录技术,观察电刺激cVLF在MN所诱发的突触反应及其药理学特性。结果:在49个测试的MN上,观察到cVLF电刺激可在25个MN上诱发去极化反应(即cVLF兴奋性突触后电位,cVLF-EPSP),在2个MN上诱发超极化反应(即cVLF抑制性突触后电位,cVLF-IPSP),在3个MN上诱发cVLF-EP-SP复合cVLF-IPSP的反应。cVLF-EPSP具有刺激强度依赖性、膜电位依赖性、被TTX可逆性取消和双脉冲易化的特性。NMDA受体阻断剂APV(30μmol/L)、非NMDA受体阻断剂DNQX(1μmol/L)均可抑制cVLF-EPSP,并显现出cV-LF-IPSP成分,该成分主要对甘氨酸受体阻断剂士的宁敏感。结论:cVLF电刺激可在MN诱导谷氨酸能的cVLF-EPSP和甘氨酸能为主的cVLF-IPSP,介导对侧下行激活通路对MN功能的调制。
汤树森金建慧汪萌芽
关键词:脊髓运动神经元突触传递非NMDA受体甘氨酸受体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