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朝秀
- 作品数:20 被引量:35H指数:4
- 供职机构:成都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经济管理更多>>
- 少捕慎诉慎押政策下企业合规程序的出罪路径
- 2024年
- 少捕慎诉慎押政策与企业合规程序出罪具有理论契合点。二者不仅在规范价值上具有相通之处,也是回应恢复性司法理念的共同选择,同时起到了遏制白领犯罪的作用。实践中,二者需要与国外有关制度相衔接,主动规避海外经营风险。可围绕少捕慎诉慎押政策,提炼出法益恢复、有效合规、合规参与三种合规要素,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前期“少捕”、中期“慎押”、后期“慎诉”三层递进逻辑,构建合规程序出罪路径。
- 阎朝秀高榕佑
- 关键词:合规文化
- 论司法认知与推定的比较视野被引量:4
- 2006年
- 司法认知和推定都是法官在审判过程中依据职权对事实进行认定的审判职权行为。在二者的比较视野中,它们虽然在使用主体、所发挥的功能方面有许多相同之处,而且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也有较为密切的联系,但在事实认定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程序等方面二者又有着显著的区别。这也是这两类职权行为在今后司法审判的准确适用中需要注意区分的。
- 阎朝秀
- 关键词:司法认知推定
- 论司法认知模式——以帕卡的诉讼模式理论为切入点被引量:4
- 2008年
- 司法认知是一种特殊的审判职权行为。这要求法官进行司法认知时,应该是中立、排除情感、价值无涉。而法官是人而非神,法官司法认知时的经验思维,形成了两个相互对立的司法认知模式:犯罪控制模式和警察控制模式。法官无论是选择哪一种模式,都是基于法官固有的价值观念和个人偏好,属于法官的经验思维。最有效的方法是给法官司法认知时确定一些必须遵守的原则,以预防和抵制其在司法认知时受自身经验思维的影响。
- 阎朝秀
- 关键词:司法认知犯罪控制模式
- 绝对还是相对:对既判力事实的司法认知被引量:2
- 2006年
- 诉讼法一般是从证明对象的角度看既判力事实是否对涉及该事实的后诉事实的预决效力,而笔者则从司法认知的角度来认识既判力事实的预决效力,既判力事实是否具有预先确定的绝对效力,法官在后案中无须当事人举证证明,作为司法认知的事项直接进行确认,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笔者认为断然肯定或是否定既判力事实作为司法认知的对象,都是错误的。既判力事实对司法认知的效力具有相对性,有的既判力事实是司法认知的对象,有的既判力事实则不能成为司法认知的对象。
- 阎朝秀
- 关键词:司法认知预决力
-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价值透视及制度设想被引量:6
- 2004年
-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具有多重价值 :外在价值、内在价值、效率价值。这三种价值在理想层面 ,一般意义上讲是统一的 ,但就实践而言 ,就个案来说 ,这三种价值又存在着矛盾。基于其价值矛盾 ,我们只能从现实主义出发 ,采用平衡、兼顾原则 ,对我国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作理性构想 。
- 阎朝秀
- 关键词: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价值体系人权保障
- 论量刑建议权在量刑规范化中的作用被引量:2
- 2009年
- 量刑规范化是实现刑事司法公正的保障,而定性准确和量刑适当是刑事司法公正的必然要求。在我国审判实践中,法官往往对定罪非常关注,而对量刑却不太重视。只要定罪准确而量刑重点轻点无所谓似乎形成共识。在人权保障、和谐司法等理念的深入下,量刑的平衡和公正越来越成为学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如何防止量刑裁量权的自由化,实现量刑的规范化也就成为刑事司法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而量刑建议权是量刑规范化的有效措施。
- 阎朝秀
- 关键词:量刑建议权量刑规范化
- 证人出庭作证问题研究
- 2005年
- 本文在深刻分析我国刑事庭审中证人不出庭的原因的基础上,结合国外在此制度上的良好设置,为完善我国刑事证人出庭作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完善措施。
- 阎朝秀叶乃荣
- 关键词:证人出庭作证
- 事实推定——刑事诉讼中必要的证明形式被引量:1
- 2007年
- 事实推定在刑事诉讼法中对事实的认定具有重要的作用。而我国的刑事诉讼法对这一问题没有明确的规定,在理论研究上也很薄弱,在实践上导致了许多混乱。笔者针对这一情况,从对事实推定的本质入手,揭示了事实推定在刑事诉讼中的重要作用。
- 阎朝秀
- 关键词:事实推定法律推定
- 司法认知的法理之维——在公正和效率之间被引量:3
- 2007年
- 任何一项证据制度的确立,其背后必然具有一定的理论来支撑。司法认知作为一项证据制度,其设立和运作同样有一定的理论支撑点。建立司法认知的法理之维就是为了实现诉讼公平,消除不合理的费用和拖延,提高诉讼效率。
- 阎朝秀罗毅
- 关键词:司法认知公正
- 法官不是证明责任的主体——以刑事诉讼中法官庭外调查权为视角被引量:1
- 2009年
- 在刑事诉讼中法官进行庭外调查,不是在承担证明责任,而是在履行裁判职责,证明责任的承担和裁判职责的履行在前提、立场、动因和结果上都有较大的不同。因此,法官不是证明责任的主体,法官进行庭外调查是在履行其裁判职责。
- 阎朝秀
- 关键词:庭外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