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陆美琴

作品数:17 被引量:46H指数:5
供职机构: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7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7篇大麦
  • 8篇二棱大麦
  • 7篇性状
  • 3篇选育
  • 3篇育种
  • 3篇栽培
  • 3篇农艺
  • 3篇农艺性
  • 3篇农艺性状
  • 3篇啤酒大麦
  • 3篇粒重
  • 2篇籽粒
  • 2篇大麦育种
  • 1篇形态性状
  • 1篇栽培技术
  • 1篇试验场
  • 1篇配合力
  • 1篇啤酒
  • 1篇皮壳
  • 1篇皮壳率

机构

  • 14篇浙江省农业科...
  • 2篇浙江农业大学
  • 2篇浙江农科院

作者

  • 17篇陆美琴
  • 15篇赵理清
  • 7篇黎侠
  • 5篇杨文新
  • 4篇王乃玲
  • 2篇鲁华明
  • 2篇丁守仁
  • 1篇鲁华明

传媒

  • 5篇大麦科学
  • 4篇浙江农业学报
  • 3篇浙江农业科学
  • 2篇上海农业学报
  • 1篇科技通报
  • 1篇浙江农业大学...
  • 1篇大麦与谷类科...

年份

  • 4篇1995
  • 3篇1994
  • 1篇1993
  • 3篇1992
  • 3篇1991
  • 2篇1990
  • 1篇1989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浙江省大麦品种改良的回顾被引量:1
1993年
大麦在浙江省栽培历史悠久,是重要谷类作物之一。本世纪30年代在全省大麦种植面积425.7万亩,平均亩产72.14公斤,总产30.71万吨。以后种植面积和亩产有起伏。1949年种植面积240.2万亩,平均亩产40公斤,总产9.55万吨。近年来(1987~1991年5年平均)种植380.2万亩、总产78.61万吨、亩产706.6公斤,总产比1949年增加7.23倍。
赵理清陆美琴
关键词:大麦
我国大麦品种的选育被引量:9
1992年
大麦的栽培历史悠久,在我国已有5000年历史.分布遍全国,但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东南沿海、盐碱地区以及青藏高原地区.大麦种植面积在30年代超过1亿亩,为历史最高峰时期,总产约85亿公斤,亩产83公斤.50年代种植面积下降到5809万亩(1957年曾回升到8107万亩),总产34.5亿公斤.80年代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在5000万亩,总产70亿公斤。
赵理清陆美琴
关键词:大麦选育
二棱大麦粒重、皮壳率和粒形性状的遗传分析被引量:6
1991年
用半双列分析方法研究了二棱大麦(Hordeum distchum L.)9个品种及其杂种F_1的籽粒重、皮壳率和粒形性状。结果表明,F_1的粒重、粒长和粒宽有正向平均优势,粒厚和皮壳率有负向平均优势。在性状遗传上。粒重、粒长和粒宽主要受加性基因控制,狭义遗传力高达83.24~90.63%,粒厚主要受超显性基因控制,皮壳率受加性基因和显性基因共同控制,它们的狭义遗传力分别为75.66%和60.36%。粒长的显性基因起增值作用,其它性状的显性基因作用方向不一致。粒厚与皮壳率相关不显著,其它性状间都存在着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指出,粒宽对粒重的直接作用最大(P_(2Y)=0.8036),粒长次之(P_(1Y)=0,3022)。
陆美琴丁守仁
关键词:二棱大麦粒重皮壳率大麦
浙江省二棱大麦品种若干籽粒性状的表现
1995年
本文研究了浙江省30多年来二棱大麦品种更替过程中的籽粒性状。结果表明,各个时期品种的灌装速度的基本趋势均一致,即慢一快一慢,且均在抽穗后21-28天内,麦粒增重最多,灌浆速度最快。从抽穗到最大粒重的天数,除近期品种在高肥条件下为42天外,其余均为35天。不同时期品种间籽粒灌浆过程中蛋白质消长趋势均一致,即低一高一低一高,且籽粒最终蛋白质含量相似、在品种更替中,粒长、粒宽、粒长/粒厚、粒长/粒宽有一定规律性,粒厚、籽粒饱满度无一定趋势。
赵理清陆美琴黎侠杨文新
关键词:大麦二棱大麦籽粒性状
大麦浙皮1号和浙皮2号的灌浆特征
1992年
浙皮1号和浙皮2号是浙江省农科院作物所大麦育种组育成的优良新品种,为进一步了解它们在不同播种期下的灌浆特性,为生产服务,特进行了本试验。一、材料与方法试验在杭州浙江省农科院试验场进行。试验田的前作均为甘薯,土壤肥力中等。1983~1984年,供试材料为浙皮1号,分10月28日,11月7日、11月17日和11月27日四期播种。1986~1987年,供试材料为浙皮2号,分11月1日、11月11日。
陆美琴赵理清鲁华明
关键词:播种期大麦育种籽粒灌浆灌浆特性千粒重
影响二棱大麦粒重的若干因素的观察
1992年
二棱大麦粒重是产量构成三因素之一.也是啤酒大麦重要质量指标之一。为了了解影响二棱大麦粒重的因素,近年来,我们在杭州本院试验场进行了一些观察和测定。现将所得资料整理如下。
赵理清陆美琴鲁华明杨文新
关键词:二棱大麦粒重麦粒啤酒大麦试验场
二棱大麦主要冠层形态性状的遗传分析被引量:3
1991年
本试验对9个二棱大麦(Hordeum distichum L.)品种所组成的9×9半双列杂交F_1的8个冠层形态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供试亲本中,各性状存在着广泛的遗传变异。旗叶的叶宽、基角、开张角和颈粗主要受加性基因控制;旗叶的叶长、叶面积,穗下节长、节粗受加性基因和显性基因共同控制。其中,穗下节长的显性基因作用大于加性基因作用(H_1>D);穗下节长表现为超显性,其余性状都为不完全显性;在9个亲本中,旗叶叶宽的显性基因起增值作用,其余性状显性基因作用方向不一致。各性状的狭义遗传力均较高(72.46%-88.48%)。穗下节长、节粗、颈粗与主穗粒重、粒数、单粒重均呈极显著正相关;旗叶叶长、叶面积与主穗粒重和单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旗叶基角、开张角仅与主穗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旗叶叶宽与所分析的三个产量性状均无显著相关。
陆美琴赵理清李光明王乃玲
关键词:二棱大麦冠层形态性状
二棱大麦农艺性状配合力的研究被引量:9
1990年
采用半双列杂交法,将10个二棱大麦亲本配成45个组合。对F_1代及其亲本12个性状的配合力研究表明:除GCA和SCA各1个性状显著外,其余均达极显著水准。GCA较高的性状,反映了亲本基因加性效应较大,易在后代遗传与稳定。选择应从GCA入手,再进行SCA选择。判断组合的优劣,不仅要根据SCA的高低,还要根据双亲的平均表现。最后筛选出了优良亲本及优良组合。
赵理清陆美琴李光明王乃玲
关键词:二棱大麦农艺性状配合力育种
大麦抗赤霉病性的遗传研究
1995年
采用特矮大麦/早熟3号、特矮大麦/紫皮大麦、特矮大麦/91-6411、91-6411/早熟3号4个杂交组合的P_1、P_2、F_1、F_2、B_1、B_2世代,研究了大麦抗赤霉病性的遗传。结果表明,大麦抗赤霉病性表现为部分显性或超显性,细胞质作用不明显。在特矮大麦/早熟3号、特矮大麦/紫皮大麦和特矮大麦/91-6411中,共同亲本特矮大麦的感病性主要受一对隐性基因控制;在91-6411/早熟3号中,抗赤霉病性为数量性状,加性、显性和加性×加性互作效应均极显著。大麦的抗赤霉病性与株高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但与抽穗期、单株穗数无显著相关。
陆美琴赵理清黎侠杨文新
关键词:大麦赤霉病品种抗性
大麦4个组合株高和基部节间长的遗传分析被引量:5
1995年
用早熟3号/特矮大麦、早熟3号/91-6411、早熟3号/浙皮1号和91-6411/特矮大麦4个组合的P1、P2、F1、F2、B1和B26个世代的试验资料,探讨了4个组合株高和基部节间长度的遗传特点。结果表明,早熟3号/特矮大麦和91-6411/特矮大麦的株高表现明显的超显性,分离世代中高秆、矮秆呈双峰分布,株高的遗传符合一对基因的分离模式,高秆为显性。早熟3号/特矮大麦基部倒四、五节间长度的表现和遗传特点与株高一致。早熟3号/浙皮1号和早熟3号/91-6411中株高呈数量性状遗传特点,加性基因效应极为重要,加性×显性互作效应达显著和极显著水平,早熟3号/91-6411中还存在极显著的显性效应。早熟3号/91-6411的倒四、五节间长也为数量性状,但加性、显性和上位基因效应在不同节间长度的遗传中所占重要性不同。
陆美琴赵理清黎侠杨文新
关键词:大麦株高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