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坚

作品数:179 被引量:682H指数:12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武汉市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7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79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主题

  • 75篇手术
  • 49篇脑膜
  • 46篇外科
  • 42篇脑膜瘤
  • 35篇肿瘤
  • 33篇手术治疗
  • 28篇血管
  • 26篇细胞
  • 25篇显微外科
  • 22篇颅内
  • 21篇外科手术
  • 21篇外科治疗
  • 20篇动脉瘤
  • 19篇显微手术
  • 15篇病理
  • 14篇动脉
  • 14篇入路
  • 12篇显微外科手术
  • 12篇显微外科治疗
  • 11篇脊髓

机构

  • 149篇华中科技大学
  • 27篇武汉大学
  • 5篇华中科技大学...
  • 4篇江苏大学附属...
  • 3篇北京大学深圳...
  • 2篇广州军区武汉...
  • 2篇昆明医学院
  • 2篇新乡医学院第...
  • 2篇广东省梅州市...
  • 1篇广州军区广州...
  • 1篇济宁医学院
  • 1篇江西省人民医...
  • 1篇洛阳市中心医...
  • 1篇三峡大学第一...
  • 1篇深圳市人民医...
  • 1篇深圳市第二人...
  • 1篇河南科技大学...
  • 1篇扬州市第一人...
  • 1篇中山大学
  • 1篇郑州大学第二...

作者

  • 179篇陈坚
  • 81篇雷霆
  • 65篇陈劲草
  • 41篇李龄
  • 35篇于加省
  • 24篇何跃
  • 23篇薛德麟
  • 21篇叶应湖
  • 21篇陈刚
  • 20篇王国安
  • 17篇陈谦学
  • 16篇舒凯
  • 16篇杨正明
  • 14篇陈治标
  • 12篇陈如东
  • 9篇牛洪泉
  • 9篇王和平
  • 8篇王玉平
  • 8篇刘仁忠
  • 8篇郭东生

传媒

  • 30篇中国临床神经...
  • 15篇中华神经外科...
  • 1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0篇中华实验外科...
  • 6篇中国耳鼻咽喉...
  • 6篇中华小儿外科...
  • 6篇实用医学杂志
  • 6篇华中科技大学...
  • 4篇脑与神经疾病...
  • 4篇中国综合临床
  • 4篇临床外科杂志
  • 4篇肿瘤防治研究
  • 4篇中华神经医学...
  • 3篇华中医学杂志
  • 3篇实用癌症杂志
  • 3篇中华显微外科...
  • 3篇中国微侵袭神...
  • 3篇卒中与神经疾...
  • 3篇中国误诊学杂...
  • 2篇中国现代医学...

年份

  • 2篇2017
  • 3篇2016
  • 5篇2015
  • 5篇2014
  • 7篇2013
  • 4篇2012
  • 11篇2011
  • 3篇2010
  • 4篇2009
  • 19篇2008
  • 10篇2007
  • 17篇2006
  • 23篇2005
  • 15篇2004
  • 20篇2003
  • 18篇2002
  • 11篇2001
  • 1篇1998
  • 1篇1996
17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天幕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被引量:12
2004年
目的 探讨天幕脑膜瘤的手术入路、手术方式 ,总结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 37例天幕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手术入路、切除程度及 2 1例随访资料。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 39.8岁 ,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 (83.8% )、步态不稳 (35 .1% )和偏盲 (2 1.6 % )。根据肿瘤附着于天幕的位置分为 5型。直接手术 36例 ,11例幕上入路 ,2 5例幕下入路。肿瘤全切 (SimpsonⅠ级和Ⅱ级 ) 2 8例 (77.8% ) ,次全切除 8例 (2 2 .2 % ) ,死亡 1例。随访 2 1例 ,14例 (6 6 .7% )恢复正常生活 ,3例(14 .3% )生活不能自理。 8例次全切除者随访 4年 ,未见肿瘤的生长 ,未再次手术。结论 术前应根据肿瘤的位置及周围结构受累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及切除方式 ,对天幕裂孔处的肿瘤切除困难时 ,可采取次全切除以保证患者的生存质量。
陈劲草沈晓黎雷霆陈坚薛德麟李龄
关键词:脑膜瘤天幕手术入路
边缘系统胶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手术治疗被引量:6
2002年
目的 对边缘系统胶质瘤的临床特征、手术切除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 对 1997年10月至 2 0 0 0年 4月进行切除的 19例边缘系统胶质瘤病人的临床表现、病理类型、影像学特征、手术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9例病人均进行了肿瘤切除 ,14例全切 ,5例次全切 ,术后除各有 2例病人出现暂时运动性失语和对侧肢体偏瘫外 ,均恢复良好 ,无严重的手术并发症及手术死亡。结论 边缘系统胶质瘤源于原始皮质 ,MRI能清楚地显示肿瘤的大小、部位、范围和界限 ,可以进行广泛性肿瘤切除而不损伤或很少损伤重要结构。
陈谦学丁建军徐海涛袁先厚陈治标刘胜刘仁忠郑必全黄书岚晏炳元叶应湖陈坚王国安
关键词:手术治疗边缘系统胶质瘤颅内肿瘤
脑膜瘤中整合素α_3mRNA表达及其生物学意义被引量:7
2002年
背景与目的:在肺癌、黑色素瘤及脑胶质瘤等肿瘤的研究中,已证实整合素表达的改变对肿瘤的分化、增殖及侵袭性起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到目前为止国内尚未见有关脑膜瘤的整合素表达的报道。本文旨在探讨脑膜瘤中整合素α3的表达及其生物学意义。方法:用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36例脑膜瘤组织、2例正常硬脑膜及3例蛛网膜组织中的整合素α3mRNA的表达;用SABC免疫组化方法观察脑膜瘤中Ki-67的表达。结果:整合素α3mRNA在良性脑膜瘤、不典型脑膜瘤、恶性脑膜瘤中的表达分别为2.52±0.362,1.75±0.316,1.42±0.633,不典型脑膜瘤和恶性脑膜瘤的表达明显低于良性脑膜瘤的表达(P<0.05,P<0.01),侵袭性脑膜瘤的整合素α3mRNA的表达明显低于非侵袭性脑膜瘤的表达(1.63±0.462vs2.61±0.526,P<0.01),脑膜瘤中整合素α3mRNA的表达与Ki-67标记指数相关。结论:整合素α3亚单位参与脑膜瘤的生长控制过程,随着整合素α3mRNA表达的减少,肿瘤细胞的增殖活性升高,恶性程度增加。整合素α3mRNA的表达的下调与脑膜瘤的侵袭性生物学行为有关。
陈坚许先平
关键词:整合素Α3脑膜瘤KI-67整合素表达
脑膜血管外皮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被引量:1
2003年
目的 探讨脑膜血管外皮细胞瘤的起源、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方法 对 15例脑膜血管外皮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例患者中 ,11例全切 ,4例次全切。 12例术后好转 ,3例恶化。 7例患者接受了术后放疗。 11例进行随访 ,其中 5例出现复发 ,2例出现转移 ,2例死亡。结论 手术切除仍是最根本治疗方法 ,术后放疗有助于预防复发 。
闵强陈坚雷霆薛德麟
关键词:脑膜血管外皮细胞瘤手术治疗复发预后放疗
脑膜瘤组织中AR、EGFR的表达及其意义被引量:5
2003年
目的 探讨脑膜瘤中雄激素受体 (androgenreceptor ,A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pidermalgrowthfactorreceptor ,EGFR)表达的相互关系及意义。方法 应用LSAB免疫组化法检测 3 9例脑膜瘤中AR、EGFR和增殖细胞核抗原 (proliferat ingcellnuclearantigen ,PCNA)蛋白的表达。结果 脑膜瘤中AR、EGFR表达和PCNA标记指数 (PCNALabelingindex ,PCNALI)均随着肿瘤恶性程度增加而升高 (P <0 .0 5或P <0 .0 1) ,与肿瘤分级有明显关系。AR、EGFR均与PCNA的表达呈正相关 (r =0 .5 6,P <0 .0 5和r =0 .73 ,P <0 .0 1) ,而且AR表达和EGFR表达基本一致 ,密切相关 (r =0 .5 9,P <0 .0 1)。结论 在脑膜瘤组织中AR和EGFR的表达密切相关 ,二者从不同方面反映细胞的增殖活性 。
陈刚陈坚薛德麟
关键词:脑膜瘤雄激素受体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增殖细胞核抗原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用镁剂抗脑血管痉挛有效性Meta分析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 探讨硫酸镁预防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脑血管痉挛的有效性.方法 系统检索Pubmed、Medline (OVID)、EMBas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以及万方医学网等数据库,收集硫酸镁预防性应用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对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和既往Meta分析文献的“参考文献”逐条核对,对文献查漏排重.采用Jadad评分量表标准评价文献质量,应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有9项研究符合纳入标准,2314例患者接受了不同指标的试验观察.与对照组比较,硫酸镁组能够降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CVS)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对危险度(RR)=0.81,95%可信区间(CI):0.66 ~0.99,P<0.05];硫酸镁组与对照组aSAH后的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 =0.97,95% CI:0.78 ~1.19,P>0.05).结论 与对照组比较,硫酸镁组对aSAH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或者迟发性脑缺血的发生有改善作用,但死亡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杨洪宽赵亚军陈如东何跃于加省陈劲草陈坚雷霆
关键词:硫酸镁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脑血管痉挛
动脉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血管内治疗被引量:5
2007年
目的总结应用血管内技术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破裂导致颈内动脉海绵窦瘘(CCF)的经验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破裂致CCF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应用的血管内技术,其中单纯应用可脱球囊治疗1例,弹簧圈结合可脱球囊进行治疗2例,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2例,覆膜支架治疗1例。结果8例患者中6例治疗成功,无技术相关性并发症;1例治疗前突然死亡;1例放弃治疗。结论血管内技术是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破裂致CCF的安全、有效方法。
于加省雷霆陈劲草何跃陈坚李龄
关键词: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可脱球囊弹簧圈覆膜支架
颅内复杂动脉瘤的手术治疗被引量:18
2006年
目的回顾总结近5年经手术治疗的47例复杂颅内动脉瘤的处理经验和教训,以进一步提高疗效。方法47例中37例行显微手术夹闭瘤颈,5例行颅内外动脉搭桥术及动脉瘤孤立术,2例行动脉瘤切除载瘤动脉缝合术,2例行动脉瘤切除后近远端载瘤动脉端端吻合术,动脉瘤包裹1例。结果按GOS评分,预后良好35例,中度残疾6例,严重伤残2例,死亡4例。结论颅内复杂动脉瘤的治疗仍是显微神经外科方面的难题,应根据不同的病例,选用多种治疗方案。
陈劲草于加省何跃陈坚雷霆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显微手术动脉搭桥术巨大动脉瘤
p53和p16蛋白在星形细胞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被引量:2
2004年
目的 研究 p5 3、p16蛋白在星形细胞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方法 应用S P法检测 5 6例星形细胞瘤 p5 3及 p16蛋白 ,并同时行组间对照。 结果 p5 3蛋白随肿瘤级别增高表达明显增加 ,各级别间差异性显著 (P <0 .0 5 )。而p16蛋白则随级别增高其缺失率增加 ,各级别间差异性显著 (P <0 .0 5 )。结论 p5 3蛋白高表达和p16蛋白的缺失是星形细胞瘤发生和恶变的重要原因之一。p5 3表达增高可能是星形细胞瘤恶变的信号 ,但
席桂发陈坚董震王代旭柯超
关键词:星形细胞瘤P53蛋白P16蛋白免疫组化
脑牵拉引起脑缺血性损伤的实验研究(英文)
2005年
目的探讨脑牵拉压(brainretractionpressure,BRP)的测量方法,研究脑牵拉引起脑缺血性损伤的危险性。方法利用电阻应变计制作脑牵拉压的测量装置,对其定标。然后利用此装置,选用新西兰大耳白兔24只,分为对照组和20mmHg组、30mmHg组、40mmHg组,牵拉完毕后,测定局部脑血流量,标本HE染色显微镜观察其损伤。结果该装置具有很高的灵敏性、稳定性和准确性。20mmHg的BRP牵拉30min引起轻微脑损伤和脑血流量的降低,30mmHg的BRP牵拉30min引起较重脑损伤和脑血流量的显著降低。40mmHg的BRP牵拉15min引起严重脑损伤和脑血流量的极度降低。结论该装置可作为脑牵拉压的测量工具;牵拉时,最好将BRP控制在30mmHg以下。
沈晓黎陈坚陈劲草雷霆胡佑伦吴小宁薛德麟
关键词:脑缺血脑血流量
共18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