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惠金

作品数:179 被引量:1,549H指数:24
供职机构:上海市儿科医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教委科研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71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74篇医药卫生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68篇缺血
  • 65篇缺氧
  • 54篇新生大鼠
  • 51篇新生儿
  • 47篇脑室
  • 34篇白质
  • 33篇细胞
  • 30篇白质软化
  • 28篇血性
  • 28篇脑缺氧
  • 28篇脑室周围
  • 28篇内出血
  • 28篇出血
  • 27篇脑室周围白质...
  • 25篇缺氧缺血性
  • 24篇缺氧缺血性脑
  • 22篇早产
  • 22篇早产儿
  • 22篇脑室内
  • 22篇脑室内出血

机构

  • 76篇上海第二医科...
  • 55篇上海交通大学...
  • 45篇上海市儿科医...
  • 13篇上海第二医科...
  • 11篇上海交通大学
  • 8篇上海交通大学...
  • 6篇深圳市儿童医...
  • 5篇北京大学第一...
  • 5篇深圳市人民医...
  • 5篇湖南省儿童医...
  • 5篇济南市妇幼保...
  • 4篇中国医科大学
  • 4篇中南大学
  • 4篇深圳市妇幼保...
  • 4篇沈阳市妇婴医...
  • 3篇广州医学院第...
  • 3篇中国人民解放...
  • 3篇新疆医科大学...
  • 3篇中国福利会国...
  • 3篇华西第二医院

作者

  • 177篇陈惠金
  • 56篇钱龙华
  • 51篇陈冠仪
  • 50篇吴圣楣
  • 19篇蒋明华
  • 12篇储淞雯
  • 11篇李文娟
  • 11篇何亚芳
  • 10篇周泽汉
  • 10篇贺月秋
  • 9篇钱继红
  • 9篇毛凤霞
  • 8篇应大明
  • 8篇周伟
  • 8篇周建德
  • 7篇殷蕾
  • 7篇张金凤
  • 7篇李玉华
  • 6篇杨友
  • 6篇周云芳

传媒

  • 51篇临床儿科杂志
  • 19篇实用儿科临床...
  • 18篇中国当代儿科...
  • 15篇中华儿科杂志
  • 8篇中国实用儿科...
  • 6篇上海医学
  • 5篇中华神经医学...
  • 4篇中国神经科学...
  • 4篇中国组织工程...
  • 3篇上海实验动物...
  • 3篇实验动物与比...
  • 2篇中华围产医学...
  • 2篇中华医学杂志
  • 2篇上海第二医科...
  • 2篇中国临床康复
  • 2篇中国比较医学...
  • 2篇中华实用儿科...
  • 1篇新生儿科杂志
  • 1篇中国神经免疫...
  • 1篇氨基酸和生物...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6
  • 2篇2014
  • 6篇2013
  • 6篇2012
  • 8篇2011
  • 12篇2010
  • 7篇2009
  • 9篇2008
  • 4篇2007
  • 10篇2006
  • 8篇2005
  • 15篇2004
  • 9篇2003
  • 12篇2002
  • 16篇2001
  • 14篇2000
  • 10篇1999
17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及潜在的治疗对策被引量:61
2000年
围产期窒息所致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是新生儿期危害最大的常见病,常引起新生儿死亡和其后神经系统的发育障碍。脑缺氧缺血损伤一般经历原发损伤和继发损伤(又称为再灌注损伤)两个阶段,其间隔时间依赖于损伤的严重性及细胞损伤的数量,一般间隔为30分钟至72小时不等。目前研究证实,继发损伤是引起新生儿神经系统并发症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陈惠金
关键词: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发病机制
儿童多中心型Castleman病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2016年
患儿,女,2岁6个月,因“反复发热50余天,伴双下肢疼痛”就诊我院疑难病罕见病门诊。患儿系就诊前50余天开始出现发热,为高热,不伴有咳嗽、呕吐、腹泻,无皮疹,无抽搐,起病后20 d左右出现双下肢及双膝关节疼痛,多家医院就诊,曾使用多种抗生素治疗,未见效;因考虑川崎病,予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输注,亦无好转。来院后查体:身高83 cm,体重11 kg。神志清,反应可,咽红,未见扁桃体肿大,颈部、腋下、腹股沟均可及散在花生米-黄豆大小淋巴结,皮肤表面无发红,质软,无触压痛,活动可;HR 130次/min,心音有力,心律齐,未及明显心脏杂音;RR 30次/min,双肺呼吸音清,腹软,肝脾未及肿大,四肢关节无畸形,无红肿,活动度可,无手足肿胀及蜕皮,未及皮疹。
罗丽娟殷蕾周云芳应大明陈惠金王薇
关键词:文献复习多中心型双下肢疼痛扁桃体肿大双膝关节疼痛
美金胺对缺血诱导未成熟脑白质谷氨酸异常信号传输的体内外阻断研究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探讨非竞争性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拮抗剂美金胺对缺血诱导未成熟脑白质内谷氨酸异常信号传输的体内外阻断效果。方法制备2日龄新生大鼠少突胶质细胞(OL)前体氧糖剥夺(OGD)细胞模型,分为对照组、OGD组及美金胺组。应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OL前体胞外谷氨酸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胞内钙离子浓度和OL前体凋亡率。制备缺血型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动物模型,分为假手术组、PVL组及美金胺组。分别进行光镜下脑白质病理评估、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脑白质髓鞘碱性蛋白(MBP)阳性OL表达率及电镜下进行脑白质髓鞘形成状况评估。结果体外与对照组相比,OGD组OL前体胞外谷氨酸水平增高[(24.60±2.42)μmol/L比(9.49±1.08)μmol/L,t=9.28,P<0.01],胞内钙离子浓度显著增加[(32.9±6.9)%比(6.9±3.5)%,t=4.41,P<0.01],OL前体凋亡率亦明显增高[(24.77±2.05)%比(6.65±1.39)%,t=15.01,P<0.01]。经美金胺处理后,胞外谷氨酸水平[(14.70±1.70)μmol/L]、胞内钙离子浓度[(23.1±2.0)%]和OL前体凋亡率[(11.80±2.06)%]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68、6.13、5.18,均P<0.01)。体内与假手术组相比,PVL组大鼠脑白质均呈中至重度病变,脑白质内MBP阳性OL表达率[(5.94±1.37)%比(15.40±3.22)%,t=4.63,P<0.01]明显降低,髓鞘数目(4.00±1.00比14.67±2.70,t=6.11,P<0.01)明显减少,髓鞘厚度[(33.83±3.21)nm比(79.67±6.45)nm,t=10.43,P<0.01]明显变薄。予美金胺处理后,脑白质病理(Z=88.479,P<0.01)、髓鞘数目(10.30±1.50,t=6.01,P<0.01)及髓鞘厚度[(57.21±4.05)nm,t=7.47,P<0.01]均显著改善,脑白质内MBP阳性OL表达率[(11.02±1.35)%,t=4.40,P<0.05]亦明显增高。结论缺血诱导未成熟脑白质内谷氨酸异常信号传输是发生缺血性PVL的重要途径,美金胺可有效阻断此异常信号传输,有望为早产儿缺氧缺血PVL的防治提供新途径。
何亚芳张建华陈惠金钱龙华
关键词:美金胺缺血谷氨酸
疑难病例分析——生后呼吸困难、喘鸣、裂腭伴生长发育落后被引量:1
2002年
陈惠金
关键词:PIERREROBIN综合征
构建以少突胶质细胞前体为主与人类早产儿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病理相似的动物模型被引量:10
2007年
目的:建立以晚期少突胶质细胞前体为主、与人类早产儿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病理相似的可靠动物模型。方法:实验于2005-10/2006-06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科研中心完成。2d龄和7d龄SD同窝清洁级新生大鼠各43只,雌雄不拘,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即2d龄模型组(n=25)、2d龄假手术组(n=18)、7d龄模型组(n=25)和7d龄假手术组(n=18),脑室周围白质软化动物模型建立:结扎双侧颈总动脉,手术时间短于10~15min,术后将新生大鼠送入缺氧箱缺氧30min,混合气体为体积分数0.08的O2和0.92的N2,输入流量为1~2.5mL/min。假手术组游离双侧颈总动脉,但不予结扎和缺氧。将各组大鼠分别于术后1d测定脑梗死体积,术后2d进行少突胶质细胞系列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脑片TTC染色观察脑梗死情况以及光镜下脑病理研究,术后21d进行电镜下病理研究。结果:实验86只新生大鼠,14只制作脑室周围白质软化模型死亡,余72只计入统计。①术后1d各组脑片大体观察:模型组脑内呈现大面积白色梗死区,多为大脑前、中动脉供血区域,2,7d龄模型组梗死体积分别为(53.45±33.90),(68.78±20.22)mm3,梗死百分比分别为(24.98±15.44)%,(11.84±4.14)%;假手术组脑片颜色鲜红,未见白色梗死区。②新生大鼠少突胶质细胞系列标志物免疫组织化学结果:2d龄新生大鼠脑白质内以少突胶质细胞前体为主,7d龄新生大鼠则以成熟少突胶质细胞为主。模型大鼠的相应少突胶质细胞系列阳性标记物的积分吸光度值均显著低于同日龄对照新生大鼠(P<0.05~0.01)。③各组大鼠术后2d光镜下脑病理检查结果:2d龄模型组新生大鼠的脑室周围以及皮层下白质呈现囊性坏死和细胞凋亡,而皮质神经元损伤轻微;而7d龄模型组在白质和皮质部位均呈明显损伤。④术后21d电镜下各组幼鼠脑病理检查结果:2d龄模型组幼鼠的脑白质内未见髓鞘形成,7d龄模型
贺月秋陈惠金钱龙华陈冠仪
关键词:脑室周围白质软化新生大鼠缺血缺氧神经再生
早产儿脑室周围白质软化被引量:39
2001年
陈惠金
关键词:早产儿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病因病理影像诊断
新生儿室管膜下囊肿预后的前瞻性观察被引量:13
2004年
目的 观察新生儿室管膜下囊肿 (SEC)的近期和远期预后。方法 对 70例经头颅B超诊断为室管膜下囊肿的新生儿和 70例无囊肿新生儿应用PCR方法分别进行血、尿巨细胞病毒(CMV)、血弓形虫 (TOXO)的检测。同时应用ELISA方法对两组新生儿进行血CMV、弓形虫、风疹病毒抗体的检测。分别在 3、6、12个月以及 6岁时进行跟踪随访 ,检查内容包括头颅B超检查、体格测试、智能测试、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以及眼科检查。结果 在生后 6年内 ,囊肿组患儿智能发育指数小于 80的发生率始终显著高于对照组 ;其身高、体重在生后 12个月内显著低于对照组 ,至 6周岁时则接近对照组 ;两组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及眼科检查均未见异常。结论 囊肿新生儿的体格发育在生后 1年内可呈暂时落后 ,智能发育落后可持续至学龄前期。提示对新生儿进行常规头颅B超检查很有必要 。
钱继红陈惠金陈冠仪陈向平张琦敖黎明吴圣楣
关键词:室管膜新生儿室头颅B超眼科检查SEC行长
iNOS抑制剂阻断由细菌脂多糖诱导活性小胶质细胞对少突胶质细胞前体毒性作用的研究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探讨由细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活性小胶质细胞(MG)对少突胶质细胞(OL)前体的毒性作用及选择性iNOS抑制剂1400W对毒性作用的阻断效果。方法取2日龄SD大鼠脑内MG和OL前体共培养,分为共培养对照组,共培养LPS组以及共培养LPS+1400W组。对共培养细胞经LPS100ng/ml诱导后48h,分别应用硝酸还原比色法检测一氧化氮(NO)含量,免疫细胞染色法检测过氧亚硝酸盐(ONOO^-)含量,Westernblot法检测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蛋白合成量,Hochest33342/PI荧光染色观察细胞凋亡形态学改变,以及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与共培养对照组比LPS可诱导培养细胞内NO含量[(82.27±3.41)μmol/L vs.(167.86±9.87)μmol/L,t=8.593,P〈0.01]、ONOO^-含量[(6.14±1.27)×10^7/L vs.(34.38±7.75)×10^7/L,t=5.892,P〈0.01]以及iNOS蛋白合成量相对值[(0.18±0.027)VS.(0.79±0.068),t=9.26,P〈0.01]明显增高,OL前体的凋亡率亦显著增加[(6.73±1.39)%vs.(24.77±2.05)%,t=12.619,P〈0.01]。应用1400W10μmol/L则可显著抑制因LPS诱导而增高的NO含量[(69.55±5.07)μmol/L,t=8.896,P〈0.01]、ONOO^-含量[(10.33±3.47)×10^7/L,t=14.96,P〈0.01]以及iNOS蛋白的合成量(0.35±0.042,t=5.506,P〈0.01),并显著降低了OL前体的细胞凋亡率[(11.8±2.06)%,t=7.715,P〈0.01]。结论NO、iNOS以及ONOO^-等物质在LPS诱导OL前体的死亡通路中扮演了重要角色,1400W通过选择性抑制iNOS,减少了NO以及ONOO^-的生成,从而有效阻断了由LPS诱导活性MG对OL前体的毒性作用,提高了OL前体的存活率。
何亚芳陈惠金钱龙华陈冠仪
关键词:少突神经胶质小神经胶质细胞
新生儿颅内病变头颅B超、CT及磁共振诊断特性比较被引量:4
2003年
为了比较头颅B超 (US)、CT和磁共振 (MRI)对新生儿颅内病变的诊断特性 ,应用头颅US、CT及MRI对新生儿颅内病变进行同步对照检查。结果 :US对室管膜下囊肿 (SEC)和脑内钙化的分辨率明显强于CT和MRI。US和MRI显示颅内出血或HIE后遗症的囊腔性病变较CT为好 ,尤MRI能清晰显示囊腔壁结构。US、CT和MRI对脑室增大、脑积水、脑实质萎缩以及脑发育不良等病变的分辨率基本相似 ,但US对脑皮质萎缩的诊断特异性较差 ,对颅内病变分布范围的整体显示不如CT和MRI,但对脑室增大的动态观察则方便易行。提示US、CT和MRI对诊断不同的新生儿颅内病变各具特点 ,各有利弊 ,临床应选择合适的方法 ,互补诊断 。
谢利娟陈惠金陈冠仪李玉华张忠阳朱杰明
关键词:新生儿颅内病变头颅B超CT磁共振诊断
新生儿胃肠激素与出生后的营养适应被引量:1
1995年
新生儿胃肠激素对其生后营养适应十分重要。新生儿生后营养适应可能是由经胃肠喂养以胃肠激素的改变为中介触发的。胃肠激素在早期胎儿肠道中即可被发现,孕4~6月时羊水及胎儿循环中有很高的浓度。早产儿和足月儿在新生儿期即有多种胃肠激素的释放,特别是肠高血糖素、胃泌素、胃动素、神经紧张素和胰多肽。但未予喂养者则无上述变化。已观察到不同的喂养方式和食物对新生儿由经胃肠喂养引起的胃肠激素显著升高有影响。
李烨焮吴圣楣陈惠金储淞雯
关键词:新生儿胃肠激素
共18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