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騑騢
- 作品数:11 被引量:35H指数:4
- 供职机构:大连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加工工程系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金属学及工艺一般工业技术理学更多>>
- 奥氏体的转变产物与冷却速度关系的数学模拟
- 1990年
- Li Ximeng, Chen Feixia, Zhang Bechun, Yang Dazhi (Dept. of Materials Engineering. DUT)
- 李喜孟陈騑騢张伯春杨大智
- 关键词:奥氏体相变动力学
- 一种Cu-Zn-Al形状记忆合金的生产方法
- 一种Cu-Zn-Al形状记忆合金的生产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在熔炼中复合加入微量元素,共有三组,第一组为B和V,第二组为B、V和Mn,第三组为B、V、Mn和Ni,可按要求选用,本发明方法,在熔炼中加入炉料重量2%的新熔剂,...
- 王凤庭陈騑騢张连生杨大智
- 文献传递
- CuAINiMnTi形状记忆合金的力学行为
- 1992年
- 研究了两种不同成份(主要指含Ti量不同)的CuAlNiMnTi形状记忆合金的拉伸强度,断口形貌以及时效的影响,同时用动态法测定了这种材料的杨氏模量(E)。结果表明,Ti量增加,合金晶粒减小。拉伸强度增大。含Ti0.56(wt)%的合金室温拉伸强度可达500MPa,断口形貌是沿晶、穿晶混合型;时效后强度明显增加(7600MPa),断口形貌无明显变化,仍是沿晶,穿晶混合型。合金的弹性模量(E)接近100GPa,温度升高,弹性模量逐渐降低。
- 杜益君陈騑騢王凤庭杨大智
- 关键词:形状记忆合金抗张强度断口形貌
- Cu-Zn-Al形状记忆合金的熔炼与加工被引量:6
- 1990年
- 简述了Cu-Zn-Al记忆合金的熔炼工艺,提出了采用适宜的熔剂、在高频或中频感应炉中熔炼、熔化温度不超过1150℃,浇注温度在1050~1150℃之间.可以获得成分稳定均质的记忆合金。分析了电子浓度为1.42左右时.最易获得有记忆效应的合金的原因。讨论了Cu-Zn-Al记忆合金的加工、退火特点。
- 王凤庭陈騑騢杨大智
- 关键词:形状记忆合金熔炼合金成分
- 热处理对CuAlNiMnTi形状记忆合金相变滞后的影响
- 1前言热弹性马氏体相变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其相变滞后较小。马氏体相变的研究指出:在电阻一温度回线上的相变滞后在不同合金中差别甚大。CuAlNiMnTi形状记忆合金因其组元间相互作用复杂,组织结构随热处理制度不同而有很大变化。...
- 陈騑騢王凤庭李江涛杨大智
- 文献传递
- 淬火后中温处理对CuAlNiMnTi形状记忆合金热循环及力学行为的影响
- 1前言CuAlNiMnTi形状记忆合金低温时效并不能达到稳定合金使用性能的目的。因此,在本文中,作者研究了中温处理对合金热循环特性及力学行为的影响,即在中温处理时,合金中先析出α相,从而抑制了低温使用时的Ni:Al基析出...
- 王凤庭陈騑騢李江涛朱敏杨大智
- 文献传递
- 热处理对CuAlNiMnTi形状记忆合金相变滞后的影响被引量:1
- 1993年
- 本文用电阻法、金相分析、电镜分析及X射线衍射等研究了热处理对CuAlNiMnTi形状记忆合金相变滞后(A_f-M_■)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淬火合金时效处理时,相变点急剧下降,时效初期相变滞后明显增大,后趋于稳定。淬火合金600℃中温处理时,相变点下降,相变量减小。而热弹性马氏体相变类型则从Ⅰ型转变到Ⅱ型,然后再转到Ⅰ型,伴随着热弹性马氏体相变类型的变化,相变滞后开始降低,然后增加。这是因为时效处理时析出NiAl基相,中温处理析出α相所致。
- 李江涛陈騑騢王凤庭杨大智
- 关键词:形状记忆合金相变滞后
- 形状记忆合金智能复合材料系统的发展被引量:15
- 2000年
- 本文结合我们的工作,对形状记忆合金智能复合材料系统的研究与发展进行了综合评述。总结了形状记忆合金丝、颗粒及薄膜复合材料在主动控振、基体增强和传感驱动等方面的研究概况,展望了研究前景和发展方向。
- 李岩杨大智陈騑騢刘晓鹏郑雁军石萍
- 关键词:形状记忆合金超弹性
- 三维约束下的形状记忆合金相变动力学模拟被引量:4
- 2001年
- 依据马氏体含量 温度 应力关系 ,建立了三维约束下形状记忆合金颗粒相变动力学模型。利用这一模型 ,根据假设的复合材料中的形状记忆合金颗粒所受的应力状态 ,可对其相变DSC曲线进行数值模拟 ,为记忆合金所处的实际应力状态分析提供参考依据。
- 石萍杨大智陈騑騢
- 关键词:形状记忆合金动力学相变
- 银、铬、钇和铝离子注入多晶纯铁的高周疲劳性能研究被引量:2
- 1994年
- 研究了多晶bcc纯铁分别经Ag+,Cr+,Y+和Al+注入前后的高周疲劳性能,测定了S-N曲线,并作了数学拟合。结果表明,各种离子注入后纯铁的疲劳持久极限应力均得以提高(从3.7%至17.6%)。作者认为,注入引起的辐照缺陷,过饱和固溶以及金属间化合物对注层的强化作用是注入改善高周疲劳性能的主要机制。
- 王红卫杨大智陈騑騢史维东巴图
- 关键词:离子注入纯铁高周疲劳银铬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