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韦小瑜

作品数:53 被引量:266H指数:10
供职机构:贵州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7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8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8篇腹泻
  • 7篇病例
  • 7篇病原学
  • 6篇弯曲菌
  • 6篇空肠
  • 6篇空肠弯曲菌
  • 6篇分离株
  • 5篇沙门菌
  • 5篇细胞
  • 5篇纤维化
  • 5篇流行病
  • 5篇流行病学
  • 5篇腹泻病例
  • 5篇病原
  • 4篇单胞菌
  • 4篇电泳
  • 4篇伤寒
  • 4篇气单胞菌
  • 4篇细菌性
  • 4篇细菌性痢疾

机构

  • 44篇贵州省疾病预...
  • 8篇贵州医科大学
  • 5篇遵义市疾病预...
  • 4篇贵阳医学院
  • 3篇贵州大学
  • 3篇贵阳医学院附...
  • 3篇遵义医学院
  • 2篇中国疾病预防...
  • 1篇广西壮族自治...
  • 1篇新乡医学院
  • 1篇解放军第30...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中国疾病预防...
  • 1篇传染病预防控...
  • 1篇甘肃省疾病预...
  • 1篇云南省地方病...
  • 1篇解放军第44...
  • 1篇徐州市疾病预...
  • 1篇解放军第44...
  • 1篇北京市东城区...

作者

  • 49篇韦小瑜
  • 31篇游旅
  • 26篇唐光鹏
  • 23篇王定明
  • 20篇李世军
  • 20篇田克诚
  • 15篇刘英
  • 14篇马青
  • 8篇姚光海
  • 7篇王丹
  • 4篇郭军
  • 4篇何云
  • 4篇朱琳
  • 4篇黄艳萍
  • 3篇王欢
  • 3篇李法锦
  • 3篇王月
  • 3篇黄荷
  • 3篇周碧君
  • 3篇邹志霆

传媒

  • 11篇医学动物防制
  • 8篇中国人兽共患...
  • 4篇中国疫苗和免...
  • 3篇中华微生物学...
  • 3篇西南军医
  • 3篇应用预防医学
  • 2篇中华流行病学...
  • 1篇世界华人消化...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中华预防医学...
  • 1篇时珍国医国药
  • 1篇实用预防医学
  • 1篇中国食品卫生...
  • 1篇中国科技成果
  • 1篇中国预防医学...
  • 1篇华南预防医学
  • 1篇中华中医药杂...
  • 1篇中国病原生物...
  • 1篇中国卫生标准...
  • 1篇中华地方病学...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3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 9篇2016
  • 4篇2015
  • 5篇2014
  • 3篇2013
  • 5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09
  • 2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5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005-2012年贵州省伤寒副伤寒监测分析被引量:12
2015年
目的利用"中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及贵州省伤寒副伤寒国家级监测点上报的监测数据,分析贵州省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及监测中存在的问题。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贵州省2005-2012年伤寒副伤寒病例和监测点监测数据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贵州省伤寒副伤寒发病死亡呈下降趋势,发病以农民和学生为主,发病高峰为5~9月;全省2个监测点2005-2012年共采集4 578份标本,伤寒副伤寒杆菌总的阳性检出率为6.47%(296/4578),病原菌型监测显示伤寒菌占18.24%(54/296)、副伤寒杆菌占81.76%(242/296),伤寒副伤寒菌耐药情况较为普遍,菌株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棒酸等药物敏感。结论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和国家级伤寒副伤寒监测点的主动监测可相互补充,对指导贵州省伤寒副伤寒防控有积极意义。
黄艳萍姚光海聂炜游旅韦小瑜
关键词:伤寒副伤寒
贵州省2006-2011年炭疽芽胞杆菌检出情况与致病性研究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了解贵州省2006-2011年炭疽芽胞杆菌感染和分布情况,为贵州省炭疽疫情的预防控制和炭疽病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来自贵州省2006-2011年不同地区的830份疑似炭疽标本(外环境标本667份、患者标本151份和牲畜标本12份),采用传统的革兰染色镜检、普通营养琼脂平板和血琼脂平板培养基分离培养炭疽芽胞杆菌,运用青霉素抑制试验和噬菌体裂解试验对可疑炭疽芽胞杆菌菌落进行鉴定。采用Real-time PCR技术检测88株经传统细菌学方法鉴定为炭疽芽胞杆菌菌株pXO1质粒上的PA基因和pXO2质粒上的CAP基因。结果从830份标本中分离出88株炭疽芽胞杆菌,总检出率为10.60%。2007年分离出炭疽杆菌的阳性标本最多,占36.36%;其次为2009年,占29.55%。阳性标本主要分布在黔西南州,其次为毕节地区和黔南州;册亨县、织金县和望谟县为炭疽杆菌检出数较多的监测县。88株炭疽芽胞杆菌CAP基因均为阳性。除2007年2株炭疽菌株PA基因为阴性外,其余86株PA基因均为阳性。结论贵州省炭疽疫源地面积广大,污染严重;检出的88株炭疽芽胞杆菌中97.73%的菌株同时具有两种毒力质粒,具有强致病性;该研究结果对贵州省炭疽疫情的预防控制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马青李世军刘英游旅韦小瑜唐光鹏王定明陈峥宏
关键词:炭疽炭疽芽胞杆菌毒力基因质粒
贵州省2010-2015年细菌性痢疾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了解贵州省细菌性痢疾(菌痢)的发病特征及流行趋势,为制订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贵州省2010-2015年菌痢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0-2015年贵州省共报告菌痢病例34 580例,6年报告平均发病率为16.28/10万。发病率较高的地区依次为黔南州、黔西南州和安顺市。5~9月为发病高峰。男女发病比为1.45∶1,其中0~4岁和15~20岁组发病最多(占病例总数的55.70%)。职业分布以农民(46.06%)、散居儿童(32.24%)和学生(9.30%)为主。病原菌型监测显示,志贺菌总的阳性检出率为2.57%(97/3 778),以宋内志贺菌菌株为主,占91.75%(89/97)。志贺菌株的耐药情况较为普遍,菌株对环丙沙星和庆大霉素等药物敏感。2010-2015年通过电话、网络等共报告菌痢突发事件41起,事件集中发生在5~10月,36起发生在学校,32起可能为水源性暴发,易引起菌痢暴发疫情的病原是福氏志贺菌。结论贵州省菌痢发病呈下降趋势但仍是危害群众身体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重点加强学校、农村的防控工作,切实落实综合性防控措施,减少菌痢的危害。
黄艳萍姚光海黄荷游旅韦小瑜
关键词:细菌性痢疾流行病学特征防控能力
贵州省2008-2015年手足口病病原学监测分析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了解贵州省2008-2015年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病原谱构成和分布特征,为HFMD预防控制提供参考。方法收集贵州省各市(州)采集的HFMD病例标本和临床信息,并采用Real time-PCR检测肠道病毒(EV)感染状况,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08-2015年共收集和检测30 069份HFMD病例标本,其中EV阳性16 122份(53.62%)。在EV阳性标本中,肠道病毒A71型(EV-A71)阳性5 004份(31.04%),柯萨奇病毒A16型(CV-A16)阳性3 532份(21.91%),EV-A71和CV-A16均阳性145份(0.90%),其他EV阳性7 441份(46.15%)。六盘水、黔西南州和铜仁市以EV-A71感染为主,其他6个市(州)以其他EV感染为主。3-5月为感染季节高峰,1岁组为感染年龄高峰。轻型病例以其他EV感染居多(48.17%),重症和死亡病例以EV-A71(51.42%和83.64%)居多。结论贵州省大部分地区HFMD流行的病原谱发生变化,需进一步加强监测工作。
李法锦王丹郭军蒋维佳姚光海韦小瑜王欢高兴红王定明
关键词:手足口病肠道病毒病毒监测
贵州省2009-2016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研究被引量:18
2017年
目的分析2009-2016年贵州省手足口病(HFMD)的流行特征,为HFMD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利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9-2016年贵州省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上报的HFMD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9-2016年贵州省HFMD发病率为102.45/10万。HFMD发病呈每隔1年高发,4-6月和10-12月双峰分布;发病多集中在省中部及西、北部;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主要累及5岁以下幼儿,其中1岁组儿童发病率、重症率及死亡率最高,但0-11月龄儿童临床严重程度最高。HFMD以除EV71和CVA16以外的其他肠道病毒感染为主。结论贵州省HFMD具有明显的季节、地区、人群和病原分布规律。
王丹李法锦姚光海王欢韦小瑜高兴红郭军邹志霆王定明
关键词: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
2017-2021年贵州省布鲁氏菌分离株的多位点序列分型基因特征
2023年
目的了解贵州省布鲁氏菌分离株的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基因特征。方法以2017-2021年贵州省布鲁氏菌分离株(保存于贵州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菌毒种库)为研究对象,应用BCSP31-PCR方法进行布鲁氏菌属特异性鉴定,AMOS-PCR方法进行布鲁氏菌种/型鉴定;应用MLST方法进行基因分型,并采用Bionumerics 8.0软件对分型结果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贵州省分离的32株布鲁氏菌,经BCSP31-PCR方法和AMOS-PCR方法鉴定为羊种布鲁氏菌;经MLST方法分析,可以分为2种ST型(ST8、ST39型),其中ST8型28株(87.5%)、ST39型4株(12.5%)。ST8型菌株分布在省内7个市(州),ST39型菌株仅在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发现。聚类分析结果显示,ST8、ST39型菌株与羊种布鲁氏菌参考株聚在1个群内,且ST39型与ST8型菌株仅在glk基因内存在1个核苷酸位点差异,亲缘关系较近。结论羊种布鲁氏菌是近年来贵州省布鲁氏菌病疫情的主要病原体,ST8型是贵州省羊种布鲁氏菌的优势MLST基因型。
王月谭勤琴刘英杨幸贵营夏马青韦小瑜李世军
关键词:多位点序列分型
贵州省腹泻病例气单胞菌分离株种型鉴定及药物敏感性检测分析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对贵州省2012-2014年腹泻病例中气单胞菌分离株进行种型鉴定及其药物敏感性检测。方法运用传统生化方法和多重PCR方法,对从腹泻病例粪便标本中分离的可疑气单胞菌进行种型鉴定,并采用K-B法对气单胞菌株进行10种抗生素药物敏感性检测。结果贵州省18株气单胞菌分离株经传统生化方法鉴定为气单胞菌,进一步采用多重PCR方法进行种型鉴定,15株菌鉴定为豚鼠气单胞菌,占83.33%;2株维氏气单胞菌,占11.11%;1株嗜水气单胞菌,占5.56%。药敏试验显示气单胞菌株对庆大霉素的敏感性最高,为94.44%;对环丙沙星、头孢噻肟及氯霉素敏感率均为83.33%;对头孢噻吩的敏感率仅为27.78%;多重耐药占27.78%。结论贵州省腹泻病例气单胞菌感染以豚鼠气单胞菌为主,对庆大霉素的敏感性较高,对氨苄西林和头孢噻吩耐药严重,存在多重耐药。
韦小瑜游旅田克诚唐光鹏王定明
关键词:气单胞菌腹泻PCR药物敏感性
荧光偏振法在布鲁菌病抗体检测中的应用
2024年
目的 荧光偏振法应用于人体血清布鲁菌病(简称“布病”)抗体检测,分析其在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为布病实验室检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贵州省2021年布病重点监测人群的血清245份,同时应用荧光偏振法(fluorescence polarisation method, FPA)、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ose bengal test, RBT)、血清凝集试验(serum agglutination test, SAT)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进行检测,分析4种检测方法结果间的一致性、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FPA与RBT、SAT、ELISA的Kappa值分别为0.852、0.845、0.778,FPA与传统RBT、SAT的Kappa值均>0.750,即FPA与其他3种诊断方法比较,有很高的一致性。ELISA与RBT、SAT、FPA的Kappa值分别为0.779、0.804、0.778,ELISA与其他3种方法的Kappa值为0.610~0.800,即ELISA与其他3种诊断方法比较,有较好的一致性。与确诊试验SAT比较,RBT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FPA、ELISA与SAT比较敏感性和特异性也较高,敏感性均为86.2%,但FPA的特异性(98.4%)高于ELISA的特异性(94.3%)。结论 与SAT进行比较,FPA和ELISA敏感性好、特异性强、一致率高、Kappa值较高;RBT一致性较好、敏感性高、特异性一般、易出现假阳性。通过比较和分析4种布病血清抗体的实验室检测方法,荧光偏振法作为一种新技术,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对布病的防治有重要意义。
王月张悦谭勤琴刘英马青韦小瑜王铭
关键词:布鲁菌病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2011年贵州省钩端螺旋体病疫区鼠类动物带菌监测与菌株分型被引量:6
2013年
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感染引起的钩体病是全世界流行的人兽共患传染病。由于钩体病通过疫水迅速传播,因而是洪涝、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时重点检测的传染病。中国自然灾害频发,且不少地区是钩体病流行疫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数据显示,贵州省近年来钩体病发病率虽然有所下降,但病死率却呈上升趋势。
李世军张翠彩唐光鹏王定明田克诚刘英韦小瑜蒋秀高李秀文杨会棉姚光海周敬祝曾正
关键词:钩端螺旋体病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疫区人兽共患传染病
贵州省2013-2021年羊种布鲁氏菌分离株的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析
2022年
目的了解贵州省2013-2021年羊种布鲁氏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为贵州省布鲁氏菌病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贵州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3-2021年分离、鉴定和保存的78株羊种布鲁氏菌分离株为研究对象,运用BCSP31-PCR及AMOS-PCR技术对分离株分别进行布鲁氏菌属及种的鉴定,运用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析(MLVA-16)技术进行分型分析。对MLVA分型结果进行整理及聚类分析,了解贵州省羊种布鲁氏菌的MLVA型别分布及分子流行病学特征。结果78株羊种菌分离株经BCSP31-PCR技术均鉴定为布鲁氏菌属细菌,AMOS-PCR技术将其均鉴定为羊种布鲁氏菌,MLVA-8分型技术将其分为5种MLVA型,MLVA-16分型技术将其分为46种MLVA型,其中遵义市的MLVA-16基因型型别分布最多。基于MLVA-16分型数据聚类分析显示,78株分离株亲缘关系较近,被聚类为4个群;最小生成树图显示,78株分离株被分为8个遗传复合体和14个单体。结论贵州省羊种布鲁氏菌MLVA型别呈多样性,提示贵州省布病疫情的病原体可能存在多条传播链。
王月谭勤琴刘英杨幸贵营夏马青韦小瑜李世军
关键词:羊种布鲁氏菌MLVA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