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英

作品数:47 被引量:254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沈阳市科学技术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3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45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0篇蛋白
  • 8篇缺血
  • 7篇阿尔茨海默病
  • 6篇血管
  • 6篇再灌注
  • 6篇灌注
  • 5篇血性
  • 5篇妊娠
  • 5篇卒中
  • 5篇脑缺血
  • 5篇脑卒中
  • 5篇肝炎
  • 4篇淀粉样
  • 4篇淀粉样蛋白
  • 4篇乙型
  • 4篇乙型肝炎
  • 4篇影像
  • 4篇影像学
  • 4篇综合征
  • 4篇颅内

机构

  • 47篇中国医科大学
  • 6篇天津市天和医...
  • 3篇武警辽宁总队...
  • 2篇中国医科大学...
  • 1篇中日友好医院
  • 1篇沈阳七三九医...

作者

  • 47篇马英
  • 9篇张鸿
  • 7篇宋利春
  • 7篇刘艳艳
  • 7篇宋婷
  • 6篇尚涛
  • 6篇郑东明
  • 5篇窦晓光
  • 5篇吕永利
  • 4篇冯娟
  • 3篇郭艳霞
  • 3篇潘诗农
  • 3篇曲圣涛
  • 3篇朱宁川
  • 3篇张晗
  • 3篇冯国和
  • 3篇孙洪赞
  • 3篇喻博
  • 2篇丛树艳
  • 2篇贾春红

传媒

  • 8篇实用药物与临...
  • 5篇神经疾病与精...
  • 3篇中国现代医学...
  • 2篇中国医师杂志
  • 2篇中国神经精神...
  • 2篇中国实用内科...
  • 2篇中国医科大学...
  • 2篇中国实用妇科...
  • 2篇中国现代神经...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国外医学(流...
  • 1篇临床神经病学...
  • 1篇中国危重病急...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解剖科学进展
  • 1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中国组织化学...

年份

  • 2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8篇2016
  • 4篇2015
  • 3篇2012
  • 2篇2011
  • 4篇2010
  • 3篇2009
  • 4篇2008
  • 6篇2007
  • 3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3
4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影响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的因素分析被引量:1
2004年
马英朱宁川俞顺爱窦晓光冯国和
关键词:影响因素拉米夫定慢性乙型肝炎
肌张力障碍门诊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
2016年
目的认识运动障碍疾病及其特点,以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分析我院肌张力障碍及肉毒毒素治疗门诊登记的运动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不自主运动的病例明显多于原发性肌张力障碍,原发性偏侧面肌痉挛病例占绝对优势(163例,61.05%)。66例原发性肌张力障碍中排在前3位的是眼睑痉挛(19例)、痉挛性斜颈(18例)、Meige综合征(12例)。常见的原发性偏侧面肌痉挛、眼睑痉挛、痉挛性斜颈及Meige综合征中,性别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治疗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就诊年龄和平均发病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163例原发性偏侧面肌痉挛患者中,平均发病年龄为(44.22±12.22)岁,男女比为1∶2.4;在不同病情程度的患者中,平均发病年龄和病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我院门诊常见的运动障碍疾病为原发性偏侧面肌痉挛、眼睑痉挛、痉挛性斜颈及Meige综合征。其中原发性偏侧面肌痉挛占绝对优势,女性多于男性,发病年龄和(或)病程与病情程度呈正比。
马英袁裕钧胡细枚徐昕张冬平刘喆冯娟
关键词:肌张力障碍偏侧面肌痉挛眼睑痉挛痉挛性斜颈MEIGE综合征
阿尔茨海默病微血管改变及其机制被引量:4
2016年
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但局部微血管改变发生于神经退行性变和认知功能障碍之前,且局部脑血流量降低先于临床症状的现象已经大量研究证实,提示脑微血管改变可能是阿尔茨海默病进展过程中的催化剂,参与其发生与发展。本文通过对阿尔茨海默病脑微血管结构,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氧化应激反应、β-淀粉样蛋白对微血管影响相关研究进展的概述,以探讨阿尔茨海默病的可能发病机制。
胡细枚袁裕钧马英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氧化性应激淀粉样蛋白
Pinacidil reduces neuronal apoptosis following 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 rats through both mitochondrial and death-receptor signal pathways被引量:9
2007年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effect of pinacidil, an ATP sensitive potassium channel (KATP) opener, on the neuronal apoptosis and its signaling transduction mechanism following focal 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 rats. Methods One hundred male Wistar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four groups: A, sham-operated group; B, ischemia-reperfusion group; C, KATe opener treatment group; and D, KATe opener and blocker treatment group. Th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MCAO) model was established by using the intraluminal suture occlusion method, neuronal apoptosis was determined by TUNEL staining, and expressions of caspase-8, caspase-9 and caspase-3 mRNA were detected by in situ hybridization. Results (1) The numbers of apoptotic neurons at 12 h, 24 h, 48 h, and 72 h were significantly less in group C than in groups B and D (P 〈 0.01 or P 〈 0.05); and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between groups B and D at all time points (P 〉 0.05). (2) The expressions of caspase-3 mRNA and caspase-8 mRNA at all times and the expressions of caspase-9 mRNA at 12 h, 24 h, 48 h, 72 h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in group C than in groups B and D (P 〈 0.01 or P 〈 0.05); and there were no differences between groups B and D at all time points (P 〉 0.05). Conclusions KATP opener can significantly decrease the neuronal apoptosis and the expressions of caspase-3, caspase-8 and caspase-9 mRNAs following 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The neuronal apoptosis may be decreased by the inhibition of both mitochondrial and death-receptor signal pathways.
张鸿宋利春刘艳艳马英吕永利
关键词:PINACIDILGLIPIZIDECASPASE-8
丁苯酞氯化钠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6
2015年
目的观察丁苯酞氯化钠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6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丁苯酞氯化钠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同型半胱氨酸的变化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为7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同型半胱氨酸的变化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0,对照组为13.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肌酐增加明显多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氯化钠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效果良好,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许莹马英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阿尔茨海默病的神经再生研究进展
2019年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其病理特征表现为β淀粉样蛋白(Aβ)的异常沉积,tau蛋白异常磷酸化,以及由这些引发的神经元变性、坏死。已有研究表明海马神经再生与AD息息相关,采用海马神经再生治疗AD已成为具有意义和前景的研究。现对AD及海马神经再生之间的关系进行综述。
刘婉晴尹静茹张晗刘航马英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神经再生
拉米夫定对乙型肝炎病毒DNA复制及基因变异的影响被引量:3
2005年
目的:研究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疗效、乙型肝炎病毒(HBV)DNA P基因变异特点及编码蛋白质的二级结构。方法:提取HBV DNA后,半巢式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PCR产物自动测序。总结拉米夫定的疗效、P基因变异出现的时间,用SAS软件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用DNA STAR软件的CLUSTAL V方法对HBV DNA P基因片段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差异、变异类型进行分析。用DNAc lub,DNAsis软件分析出现P基因变异前后所编码的蛋白质的二级结构的差异。结果:在治疗后6个月血清标本中未发现YMDD变异,在治疗后12个月血清标本中发现2例YMDD变异。在对照组中发现了1例L528M变异;在治疗后12个月发现了2例YVDD变异,2例只有L528M的变异。在发生变异后,YMDD的转角结构变为折叠,L528M的转角结构没变。结论:1年的拉米夫定治疗可以有效抑制HBV DNA的复制。YMDD变异发生在拉米夫定治疗6个月之后,L528M变异可单独在体内存在,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慢性HBV携带者可发生L528M变异。发生YMDD变异的P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二级结构由转角变为折叠。L528M变异不影响蛋白质二级结构。
马英朱宁川窦晓光冯国和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拉米夫定YMDD变异
一例成人X-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及文献复习
2015年
患者,男,29岁,因“双下肢无力半年”于2012年6月30日入院。患者于半年前出现双下肢无力,伴有全身乏力,双下肢无力慢慢加重,开始不能正常劳动,慢慢走路不稳,且右腿无力重于左腿,伴有食欲减退,反应慢,伴有说话慢,小便时有尿不尽感,在当地医院行胃镜、肝胆胰脾彩超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行前列腺彩超检查示前列腺轻度增生。
袁裕钧胡细枚马英
关键词: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病例报告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神经保护作用被引量:16
2005年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应用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MCAO)模型,再灌注12h后给予VEGF腹腔注射,检测再灌注不同阶段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以及梗死区一氧化氮合酶(nNOS)mRN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蛋白的表达量,与未注射VEGF组比较。结果注射VEGF组大鼠缺血再灌注24、36和48h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高于MCAO组;MCAO组大鼠再灌注后nNOS基因表达开始增加,于24h达到高峰开始下降;SOD表达量则在48h内都在升高。注射VEGF组再灌注24、48h的nNOS和SOD的表达量与MCAO比较均明显增高(P<0.05)。结论VEGF具有增加再灌注组织一氧化氮合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表达进而促进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
曼淑梅崔静王林马英
关键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一氧化氮合酶超氧化物歧化酶
孕产妇合并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探讨孕产妇合并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孕产妇合并CVST的易患因素、临床表现、头部影像学。结果孕产妇合并CVST的易患因素有:剖宫产手术史、产褥期出血、产科感染、高凝倾向、低蛋白血症、贫血等。在妊娠期发病1例、产褥期发病5例。急性起痛2例、亚急性起病4例,起病时的症状和体征有:头痛、抽搐发作、意识障碍、肢体瘫痪、颈强等。6例患者的头部CT(5例)、MRI(6例)、MRV(4例)、DSA(1例)成像均有异常表现,以间接征象为主,部分检查有直接征象。结论有易患因素的孕产妇,要预防CVST发生,如孕产妇出现颅高压及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应警惕CVST,尽快完善头部影像学检查,早期确诊。
马英丛树艳冯娟宋利春潘诗农尚涛
关键词:妊娠并发症分娩并发症窦血栓形成颅内并发症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