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雅丽
- 作品数:38 被引量:265H指数:9
- 供职机构:山西省气候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山西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生物学更多>>
- 气候变暖对山西农业生态安全的影响
- 王志伟王红霞秦春英武永利郭慕萍杜顺义李燕张一弓郑有飞张国宏马雅丽任慧龙张爱红
- 该项目来源于山西省科技攻关项目(2007031106-1),应用于农业生态领域,运用统计检验及模型方法对气候变化影响农业生态安全进行研究.项目实际完成指标:1)已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15篇,其中1篇被EI收录;2)建立了气...
- 关键词:
- 关键词:气候变化农业生态安全农作物
- 昔阳县冰雹灾害及其发生规律被引量:1
- 2008年
- 本文对1958年~2006年昔阳县冰雹情况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其目的在于总结全县冰雹发生规律,归纳降雹气候特征,从而为冰雹预报及气象服务奠定良好的基础。
- 光东华马雅丽眭晋华翟国芳
- 关键词:冰雹灾害气象服务
- 地理信息系统(GIS)在气象中的应用前景及实例分析被引量:11
- 2007年
- 本文结合目前常用的气象软件在统计、绘图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分析了 GIS 在气象应用中诸多优于这些软件的功能特点,并且概括分析了 GIS 在气象应用领域的广阔发展前景,结合阳泉市气象防灾减灾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山西风能资源评价项目实践,介绍了 GIS 在其中的应用情况。
- 栾青马雅丽
-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实例分析
- 玉米叶面积指数估算通用模型被引量:7
- 2020年
- 基于2018年黑龙江哈尔滨、吉林榆树、辽宁锦州、新疆乌兰乌苏、甘肃西峰、河北固城6个农业气象试验站不同属性品种玉米的分期播种试验资料,以当地常年大田实际播种期为界,提前10d播种为第1播期,正常播种为第2播期,比正常晚10d播种为第3播期,晚20d为第4播期,以第1播期、第3播期和第4播期实测值计算的有效积温相对值为自变量,采用修正的Logistic方程,构建了通用的玉米叶面积指数估算模型,进一步利用有效积温相对值对模型在三叶期和七叶期的残差进行订正,并用2018年6个农业气象试验站及2019年吉林榆树、甘肃西峰和山东泰安3个农业气象试验站,8个不同品种玉米的分期播种试验资料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显示:以多属性品种玉米有效积温相对值为自变量的RLAI拟合曲线完全符合修正的Logistic方程变化规律,模型拟合优度(R2)达到0.93,通过了0.0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具有较高的精度。玉米全生育期不同品种模拟RLAI与实测计算RLAI的相关性较高,通过了0.0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相关系数均超过0.9,平均相对误差介于13.8%~27.6%。不同生育期模拟RLAI与实测计算RLAI的平均相对误差介于9.4%~30.7%,七叶期最高,乳熟期最低。说明以不同属性玉米品种、土壤性质、管理措施、种植密度下的试验资料为基础构建的LAI估算模型,较以往基于单站、单品种、单播期或单站多品种LAI估算模型更具普适性,适用于大多数属性品种玉米的LAI模拟。
- 栾青郭建平郭建平郭建平马雅丽
- 关键词:玉米叶面积指数
- 山西冬小麦作物需水量近45年变化特征被引量:18
- 2009年
- [目的]研究冬小麦生态需水量随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方法]利用1961~2005年山西冬小麦产区各县的气象资料和区域各农业气象观测站观测资料,根据区域冬小麦物候规律将山西冬小麦区分为5个区域,采用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公式结合作物系数,分别计算5个区的冬小麦作物需水量,并结合同期降水量,分析各发育期冬小麦作物的需水、缺水变化规律,需水、缺水年际变化特征。[结果]结果表明,山西冬小麦各区域作物需水量在436.1~446.0 mm之间,表现出由轻旱-干旱-重旱区域作物需水量逐渐增加的趋势 以抽穗~灌浆期需水强度最大,冬前分蘖期和春季的拔节~灌浆期需水最为关键 生态缺水量平均为260 mm,缺水率在60%以上 各生育期返青~拔节期缺水率最大 气候变暖背景下,区域冬小麦生态需水量基本表现出下降趋势,而生态缺水率呈增加趋势,20世纪80年代需水量下降比较明显,缺水率则较小,从90年代开始随着暖干化趋势明显,作物缺水率也日益严重。[结论]抓好关键期水分利用、优化灌溉制度对提高冬小麦产量非常重要。
- 武永利刘文平马雅丽班胜林
- 关键词:作物需水量冬小麦缺水量
- 晋西黄土丘陵区植被生态需水研究被引量:5
- 2010年
- 以水量平衡关系为理论基础,采用1961-2007年晋西黄土丘陵地区14个气象站的气象资料,在GIS技术支持下估算该地区的植被需水量,分析植被需水量的时空变化以及缺水量。研究结果表明:晋西黄土丘陵地区现有植被适宜需水量为40.759×108m3,最小生态需水量为24.784×108m3,从北到南呈递增趋势;适宜和最小亏缺水量分别为5.581×108m3和0.414×108m3,区域分布是中部最多,南部次之,北部最少;植被生态需水和缺水表现出不同的年变化和月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异规律。生态需水量与亏缺水量的计算结果为改善晋西黄土丘陵区生态环境,合理利用水资源和植被资源,提高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提供参考依据。
- 武永利马雅丽栾青
- 关键词:晋西黄土丘陵区植被生态需水
- 晋东南潞党参生态气候适生种植区划被引量:5
- 2020年
- 基于晋东南地区16个国家气象观测站1981—2018年的气候资料,分析了气候因子与潞党参产量的相关性。选取全生育期≥10℃积温和降水量、根生长期平均气温以及苗期降水量等主要影响因子作为生态气候区划指标,选取DEM和土壤质地作为地理环境影响指标,分别建立各指标的空间分析模型,按照90 m×90 m的细网格进行推算,采用隶属函数计算得到的各指标评判值以及熵权法确定的权重系数,构建了潞党参生态气候适生综合评判指标,对晋东南地区潞党参生态气候适生种植区进行了区划。结果表明:晋东南地区潞党参生态气候适宜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太行山区、西部太岳山区以及晋城西南部的太岳山和中条山的交界处,区域内光温水资源匹配较好,适宜潞党参生长发育;较适宜区主要分布在太行山和太岳山向中部上党盆地和晋城盆地过渡的浅山丘陵区,该区域热量条件较好,降水资源相对短缺;不适宜区主要分布在上党盆地和晋城盆地的中心区域,区域海拔较低,夏季高温,不适宜潞党参种植。本研究结果可为晋东南地区潞党参优化生态布局,科学、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提供参考。
- 栾青郭建平郭建平郭建平马雅丽牛玲莉
- 关键词:潞党参区划
- 混合像元分解技术在山西省冬小麦遥感估产中的应用研究
- 栾青马雅丽王云峰班胜林田国珍赵永强相栋
- 该课题收集整理了研究区的气象观测资料、冬小麦产量资料、EOS/MODIS卫星遥感资料以及DEM、坡度、坡向、边界矢量等资料,并对资料进行了各种处理,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冬小麦气象估产模型和遥感估产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
- 关键词:
- 关键词:冬小麦卫星遥感资料地理信息系统
- 气候变暖对晋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马铃薯适播期的影响被引量:3
- 2023年
- 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对马铃薯物候期、生长发育及产量都产生很大影响,研究马铃薯生长季热量资源和适播期变化特征,对调整品种布局和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利用1981—2016年晋北地区地面气象观测站和农业气象观测站资料,通过趋势分析和相关分析,研究晋北马铃薯气候资源变化特征及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基于积温稳定性原理,建立气象产量预测模型,得出最高气象产量对应的适播期,并分析适播期的年代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晋北马铃薯生长季气温以0.32℃·10a^(-1)速率呈升温趋势,≥5℃积温以47.0℃·d·10a^(-1)速率呈增加趋势。气候变暖背景下对晋北马铃薯产量影响显著的气候因子主要是出苗~分枝期的平均气温,全生育期的积温、日照时数、需水量,出苗~分枝期、花序形成~可收期及全生育期的最高气温≥30℃的日数。气温和日照基本为负效应,降水在营养生长期为负效应,生殖生长期为正效应。晋北马铃薯适播期随着气候变暖有提前的趋势,20世纪80年代适播期在5月上旬末至5月中旬,90年代适播期在5月上旬,21世纪最初10 a适播期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初,2010年以后马铃薯适播期提前到4月中旬末至4月下旬。建议晋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盆地地区种植中晚熟品种,尽量选择早播,可以选择4月中旬末至4月下旬,高海拔地区建议种植中熟品种或采取地膜覆盖提早播期来种植中晚熟品种,可以在4月下旬末至5月上旬播种。
- 马雅丽栾青李效珍刘文平李芬班胜林李海涛张娜张祎玮
- 关键词:气候变暖马铃薯适播期
- GIS支持下的临汾市冬小麦动态估产模型研究被引量:5
- 2012年
- 利用1982—2008年临汾市各县(市)的气象观测资料及冬小麦单产资料,在ArcGIS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下,将各因子进行插值后,再提取耕地区域的要素信息,在SPSS 11.5统计软件中以旬为单位建立了临汾市冬小麦动态估产模型,并利用2008年的实测资料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研究所建立的动态估产模型精度较高,其估产相对误差绝对值在0.33%~5.87%之间,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同时,从模型估产的相对误差动态变化来看,随着时间的推移,即越临近小麦成熟期,估产误差越小,说明气象因素的累计作用对冬小麦估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栾青马雅丽李伟伟相栋
- 关键词:GIS冬小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