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晓明
- 作品数:23 被引量:90H指数:6
- 供职机构:开滦总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河北省科技厅科研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收缩压纵向轨迹与心房颤动的关系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探讨收缩压(SBP)纵向轨迹与心房颤动(房颤)的关系。方法:以开滦研究中满足标准的对象组成研究队列。通过SAS Proc Traj程序确定观察对象2006~2007、2008~2009、2010~2011年健康体检的SBP纵向轨迹,生成5个不同的SBP轨迹组:低-稳定轨迹组、中-稳定轨迹组、中-高轨迹组、高-中轨迹组和高-稳定轨迹组。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SBP轨迹组于2012~2013、2014~2015年2次健康体检时的房颤发病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不同SBP轨迹组与房颤的关系。结果:(1)40 727例纳入研究,平均年龄(51.81±11.54)岁,其中,男性30 693例(75.4%)。低-稳定轨迹组10 950例,中-稳定轨迹组19 158例,中-高轨迹组3 736例,高-中轨迹组4 702例,高-稳定轨迹组2 181例。(2)低-稳定轨迹组、中-稳定轨迹组、中-高轨迹组、高-中轨迹组和高-稳定轨迹组房颤发病率分别为:0.1%、0.2%、0.5%、0.5%、0.6%(P均<0.05)。(3)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中,校正其他混杂因素后,与低-稳定轨迹相比,中-高轨迹、高-中轨迹、高-稳定轨迹均是新发房颤的危险因素,对应的HR(95%CI)分别为7.58(2.08~27.73)、5.30(1.88~14.95)、8.52(1.96~37.09)(P均<0.05)。排除有心肌梗死病史、脑卒中病史者后,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与以上主要研究结果趋势一致。结论:SBP纵向轨迹水平升高是新发房颤的危险因素。
- 杜鑫张芮英张莹施继红黄喆朱辰蕊李慧英魏晓明林黎明熊海亮刘妍季春鹏吴寿岭
- 关键词:心房颤动
- 心血管健康评分与新发心房颤动的关系被引量:6
- 2016年
- 目的探讨心血管健康评分与新发心房颤动的关系。方法将参加2006年7月至2007年10月开滦集团公司健康体检且无心房颤动病史的职工95 026名作为观察队列,2008年7月至2009年10月、2010年7月至2011年10月和2012年7月至2013年10月分别对观察队列进行第2、3和4次健康体检,排除新发瓣膜病性心房颤动者以及参数缺失者后,最终纳入分析的研究对象共85 028名。根据美国心脏协会定义的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以及心血管健康评分体系对研究对象进行评分,按基线心血管健康评分结果将研究人群分为4组,即0~6分组(11 103名)、7~8分组(24 487名)、9~10分组(32 556名)和11~14分组(16 882名)。观察各组心房颤动的发病率,并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不同心血管健康评分与新发心房颤动的关系。结果随访(5.6±1.4)年后,共有254例研究对象发生心房颤动,发病率为0.53/千人年。0~6分组、7~8分组、9~10分组和11~14分组心房颤动的发病率分别为0.69/千人年、0.60/千人年、0.56/千人年和0.30/千人年(P〈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校正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收入水平、饮酒、心肌梗死病史、卒中病史、血清尿酸和C反应蛋白后,心血管健康评分每增加1分,心房颤动的发病风险降低8%(HR=0.92,95%CI 0.86~0.99,P〈0.05);与0~6分组相比,11~14分组发生心房颤动的风险降低49%(HR=0.51,95%CI 0.31~0.83,P〈0.01)。结论心血管健康评分越高,发生新发心房颤动的风险就越低。临床试验注册号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注册号为ChiCTR-TNRC-11001489。
- 施继红邢爱君王永芝季春鹏朱辰蕊魏晓明吴寿岭
- 关键词:心房颤动发病率
- 血清Lp-PLA2联合CHA_(2)DS_(2)-VASc评分预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病人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价值被引量:5
- 2023年
- 目的:探讨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联合心房颤动血栓发生危险度(CHA_(2)DS_(2)-VASc)评分预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病人发生缺血性脑卒中(CIS)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NVAF病人297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CIS分为CIS组(49例)和非CIS组(248例)。比较两组病人的一般资料及血清Lp-PLA2水平和CHA_(2)DS_(2)-VAS评分;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NVAF病人发生CIS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Lp-PLA2水平联合CHA_(2)DS_(2)-VASc评分预测NVAF病人发生CIS的价值。结果:CIS组血清Lp-PLA2水平和CHA_(2)DS_(2)-VASc评分明显高于非CIS组(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高空腹血糖(FBG)水平[OR=1.589,95%CI(1.143,2.208)]、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OR=2.207,95%CI(1.137,3.612)]、Lp-PLA2水平[OR=1.098,95%CI(1.055,1.143)]和CHA_(2)DS_(2)-VASc评分[OR=2.338,95%CI(1.545,3.539)]为NVAF病人发生CI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Lp-PLA2联合CHA_(2)DS_(2)-VASc评分预测NVAF病人发生CIS的曲线下面积(AUC)明显大于Lp-PLA2、CHA_(2)DS_(2)-VASc评分单独预测(P<0.05)。结论:NVAF发生CIS病人血清Lp-PLA2水平和CHA_(2)DS_(2)-VASc评分明显提高,为NVAF病人发生CIS的独立危险因素,二者联合能提高CIS发生的预测价值。
- 李慧英刘青李俊娟魏晓明林黎明
- 关键词: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缺血性脑卒中
- 非瓣膜性老年房颤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被引量:4
- 2014年
- 目的探讨非瓣膜性老年房颤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变化与房颤的临床关系。方法选取非瓣膜性老年房颤患者112例(阵发58例,非阵发54例)为房颤组,选取52例性别、年龄、病情与之相仿的窦性心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左心房内径(LAD)、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结果房颤组与对照组在年龄、性别、基础疾病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房颤组Hs-CRP、IL-6、TNF-α和LA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非阵发房颤组Hs-CRP、IL-6、TNF-α水平显著高于阵发房颤组(P<0.05)。结论非瓣膜性老年房颤患者Hs-CRP、IL-6、TNF-α和LAD水平明显升高,考虑其发生与炎性因子水平有关。
- 魏晓明
- 关键词:房颤高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
- 性别对人群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的影响被引量:4
- 2014年
- 目的探讨性别对人群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 PWV)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在2006~2007年参加健康体检的101510名开滦集团职工中随机分层抽取5 852人作为研究对象,符合入选标准的5 440例纳入研究队列,每两年进行一次随访,参加2010~2011年体检且脉搏波资料完整的5 222例最终纳入统计分析。比较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ba PWV分布情况,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性别对ba PWV的影响。结果总体人群平均ba PWV为1545.85±373.02 cm/s,其中男性为1570.19±300.53 cm/s,女性为1507.93±301.27 cm/s;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60岁人群,ba PWV男性〉ba PWV女性(P〈0.05);60~80岁人群,ba PWV女性〉ba PWV男性(P〈0.05);≥80岁人群中不同性别人群ba PW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年龄、收缩压、空腹血糖、体质指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酸,以及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病史等混杂因素后,在〈60岁人群中,女性为动脉硬化的保护因素,OR值为0.74,95%CI(0.59~0.93);在60岁以上人群中男、女患病危险并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无论男性还是女性,ba PWV均随年龄增长而增快,女性ba PWV随年龄增快速度大于男性。60岁之前女性的ba PWV慢于男性,60岁以后两性差别不明显。
- 王希柱张彩凤陈朔华邢爱君魏晓明刘妍孟令民吴寿岭
- 关键词:性别年龄动脉硬化
- 不同血压水平对青年人群早发脑卒中风险的影响被引量:4
- 2022年
- 目的 探讨不同血压水平对青年人群早发脑卒中风险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6—2012年度首次参加健康体检且年龄≤40岁、既往无脑卒中及心肌梗死病史的开滦集团员工作为观察对象,以首次健康体检时点为随访起点,以发生脑卒中、死亡或随访结束(2020-12-31)为随访终点。根据2017年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美国心脏协会(AHA)高血压管理指南将血压进行分级,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不同血压水平组脑卒中的累积发病率,并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组间比较。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和部分分布竞争风险模型分析不同血压水平对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风险的影响。结果 符合纳入标准的观察对象36 073人,年龄(30.8±5.7)岁,其中男性27 892人,占观察对象的77.32%。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随着血压的升高,发生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逐渐增加。以血压<120/80 mm Hg为参照,校正年龄、性别等因素后,高血压1级组发生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及出血性脑卒中的HR(95%CI)分别为1.52(1.05~2.20)、1.32(0.87~2.00)和2.51(1.15~5.47),高血压2级发生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及出血性脑卒中的HR(95%CI)分别为2.57(1.75~3.77)、2.26(1.47~3.47)和4.77(2.09~10.85)。部分分布竞争风险模型分析结果与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一致。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排除基线服用降压药、降糖药或降脂药后,高血压1级组可增加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HR(95%CI)分别为2.46(1.13~5.38)、2.51(1.15~5.47)和2.51(1.15~5.47),而对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年龄≤40岁青年人群中,高血压1级和2级均可增加脑卒中风险,其中与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的关联更大。
- 李刘欣朱辰蕊林黎明李慧英魏晓明杜鑫陈朔华刘妍季春鹏吴寿岭黄喆
- 关键词:血压水平脑卒中
- 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与因素变化对健康老龄血管的影响被引量:2
- 2020年
- 目的探讨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与因素变化对健康老龄血管(HVA)的影响。方法该研究为多中心横断面调查,入选人群为在开滦总医院、开滦林西医院、开滦赵各庄医院等11家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开滦集团在职及离退休职工。以2006—2015年至少参加2次健康体检,且心血管健康行为与因素资料完整,并于2010—2016年底接受过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检测者6316人为研究对象。计算入选者的心血管健康评分(CHS),其中基线CHS取自首次体检资料,第2次CHS取自与baPWV检测在同一年度的体检资料,计算2次CHS的差值(ΔCHS)。按ΔCHS将入选者分为5组,即ΔCHS≤-2组(n=2166)、ΔCHS=-1组(n=1284)、ΔCHS=0组(n=1187)、ΔCHS=1组(n=860)和ΔCHS≥2组(n=819)。比较各组人群的一般资料、baPWV及HVA检出率,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ΔCHS与HVA的关系,然后分别移除1个健康行为或因素后重新计算ΔCHS,并再次纳入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探讨移除因素对HVA的影响。结果ΔCHS≤-2、ΔCHS=-1、ΔCHS=0、ΔCHS=1和ΔCHS≥2组人群的HVA检出率分别为23.3%(505/2166)、27.8%(357/1284)、28.7%(341/1187)、31.9%(274/860)、33.9%(278/819)。校正了年龄、性别、收入、饮酒、教育、基线CHS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ΔCHS与HVA呈正相关(OR=1.50,95%CI 1.44~1.56)。在总的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与因素中,分别移除1个行为或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OR值下降幅度从大到小的行为或因素依次为收缩压(OR=1.04,95%CI 1.00~1.09)、空腹血糖(OR=1.14,95%CI 1.09~1.18)、体育锻炼(OR=1.16,95%CI 1.11~1.21)、食盐量(OR=1.17,95%CI 1.12~1.22)、体重指数(OR=1.18,95%CI 1.13~1.23)、吸烟(OR=1.18,95%CI 1.13~1.23)和总胆固醇(OR=1.20,95%CI 1.16~1.24)。结论改善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与因素有助于增加HVA人群的比例。
- 朱辰蕊杜鑫刘妍赵权辉施继红吴云涛魏晓明李慧英林黎明吴寿岭黄喆
- 关键词:动脉硬化
- 外周血CⅠCP、NLR及鸢尾素在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中的表达及诊断价值被引量:3
- 2022年
- 目的探讨外周血Ⅰ型前胶原C末端肽(CⅠCP)、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及鸢尾素在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中的表达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该院收治的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住院患者310例作为研究对象(A组),另选取同期在该院住院的心房颤动不合并心力衰竭(B组)、无心房颤动和心力衰竭(C组)患者各10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3组血清脑钠肽(BNP)、CⅠCP、鸢尾素、左室射血分数(LVEF)、NLR。Pearson相关性分析各指标间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各指标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A组CⅠCP、NLR水平均高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鸢尾素水平低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ⅠCP与BNP呈正相关(r=0.119,P<0.05),与LVEF呈负相关(r=-0.126,P<0.05);NLR与BNP呈正相关(r=0.122,P<0.05),与LVEF呈负相关(r=-0.131,P<0.05);鸢尾素与BNP呈负相关(r=-0.462,P<0.05),与LVEF呈正相关(r=0.685,P<0.05)。CⅠCP、NLR、鸢尾素诊断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灵敏度分别为64.50%、66.50%、71.00%,特异度分别为90.00%、93.00%、75.00%。CⅠCP、NLR、鸢尾素联合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30%、60.00%。ROC曲线分析显示,CⅠCP、NLR、鸢尾素及联合诊断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02(95%CI:0.870~0.934)、0.997(95%CI:0.993~1.000)、0.731(95%CI:0.661~0.801)、0.998(95%CI:0.995~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ⅠCP、NLR、鸢尾素可以用于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的辅助诊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
- 李慧英刘青魏晓明林黎明李俊娟
- 关键词:心房颤动
- 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对新发高血压的影响被引量:10
- 2014年
- 目的:探讨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对新发高血压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以参加2006-2007年度健康查体的开滦集团职工为研究对象,排除既往高血压病、心肌梗死、脑梗死以及资料不全者,最终52133人纳入队列,观察队列人群中高血压发病情况。依据美国心脏协会定义的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采用寿命表法计算高血压累积发病率,利用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比较不同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个数人群间高血压发病风险。结果具备0~1和5~7项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者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65.72%、59.14%、54.59%、50.24%、34.22%。校正年龄、高血压家族史、文化程度及家庭经济状况等因素后,与具有0~1项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的人群相比,具备2、3、4、5~7项者高血压患病风险分别为0.75、0.69、0.63和0.36倍,其中男性人群分别为0.77、0.76、0.65和0.45倍,女性人群分别为0.83、0.50、0.73和0.36倍。结论随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个数增加,高血压患病率及发病风险降低。
- 张彩凤施继红黄喆李慧英魏晓明林黎明邢爱君陈朔华吴寿岭
- 关键词:高血压前瞻性队列研究
- 中老年人群心血管健康指标变化与动脉僵硬度的关系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探讨中老年人群心血管健康指标变化与动脉僵硬度的关系。方法:从2006年~2011年3次开滦集团职工体检者中,随机分层抽取增加了臂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测定的体检者4190例,基线时平均年龄(49.78±9.74)岁。按照美国心脏协会(AHA)提出的7项心血管健康指标标准(不吸烟、正常体重指数、积极体育锻炼、健康饮食、正常胆固醇水平、正常血压水平、正常空腹血糖水平),每项指标分理想、一般、差3级,分别为2、1、0分。根据第1次、第3次体检的心血管健康评分变化(△CHS),将研究人群分为8组(依次为△CHS≤-4、-3、-2、-1、0、1、2、≥3分组,分别为241、368、611、855、911、647、354、203例)。采用线性回归、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CHS对baPWV的影响。结果:随着△CHS由低向高转变(依次为aCHS≤-4、-3、-2、-1、0、1、2、≥3分组),baPWV值逐渐降低分别为(1590.78±17.93、1566.4±14.5、1552.83±11.25、1536.59±9.51、1508.85±9.21、1499.81±10.93、1485.92±14.82、1475.85±19.57)cm/s。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多种混杂因素之后,△CHS每增加1分,baPWV减少15.58cm/s(B=-15.58,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多种混杂因素之后,△CHS每增加1分,罹患动脉僵硬的风险降低14%(比值比=0.86,95%可信区间:0.83~0.90)。结论:aCHS与baPWV呈负相关。改善心血管健康指标可以降低中老年人群患动脉僵硬的风险。
- 杜鑫刘妍张莹施继红黄喆朱辰蕊李慧英魏晓明林黎明熊海亮季春鹏吴寿岭
- 关键词:心血管系统动脉僵硬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