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鱼爱水

作品数:5 被引量:23H指数:3
供职机构:孟连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登革热
  • 2篇伊蚊
  • 2篇疫情
  • 2篇白纹伊蚊
  • 2篇暴发疫情
  • 2篇边境
  • 1篇登革热流行
  • 1篇疫情暴发
  • 1篇疫情特征
  • 1篇疟疾
  • 1篇中缅边境
  • 1篇流行病
  • 1篇流行病学
  • 1篇螺旋体
  • 1篇螺旋体病
  • 1篇监测分析
  • 1篇钩端螺旋体
  • 1篇钩端螺旋体病
  • 1篇恶性疟
  • 1篇边境地区

机构

  • 5篇孟连县疾病预...
  • 3篇云南省寄生虫...
  • 1篇世界卫生组织

作者

  • 5篇鱼爱水
  • 3篇周红宁
  • 3篇罗燕
  • 3篇杨永慧
  • 1篇李纯辉
  • 1篇杨锐
  • 1篇刘慧
  • 1篇岩罕章
  • 1篇顾自平
  • 1篇贺琼
  • 1篇王永
  • 1篇郑志良
  • 1篇王正友

传媒

  • 2篇中国病原生物...
  • 1篇疾病监测
  • 1篇中国媒介生物...
  • 1篇中国热带医学

年份

  • 1篇2021
  • 3篇2015
  • 1篇2004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中缅边境地区一起登革热暴发疫情调查分析被引量:7
2021年
目的分析2019年中缅边境地区孟连县一起登革热暴发疫情特点,为制定当地登革热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19年一起登革热暴发疫情的所有登革热病例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分析流行因素;采集疑似病例血清标本,采用快速免疫色谱测试卡检测登革病毒NS1抗原,RT-PCR鉴定登革病毒血清型;采用布雷图指数法及其双层叠帐捕蚊法检测蚊媒密度,综合评价防控效果。结果本次疫情是境外疫情引起的本地疫情暴发,共报告登革热病例45例,其中本地病例15例,缅甸输入病例25例,景洪输入病例5例。发病年龄以20~59岁青壮年居多(占95.6%),男女比例1.5:1,职业均为农民。白纹伊蚊平均成蚊密度36只/人·h,未捕获埃及伊蚊。病例以轻型为主,均有发热、畏寒、头痛、全身乏力、肌肉关节痛及血小板减少等临床特征。登革病毒血清型均为DENV-1。结论本次登革疫情病原的血清型为DENV-1型,主要传播媒介为白纹伊蚊,与云南省以埃及伊蚊为主要流行区有所不同,结果提示当地相关部门须重点关注境外疫情对当地疫情防控的影响,建议加强双边传染病联防联控合作,提高境外防控机构防控能力。
杨锐罗燕冯志刚周红宁鱼爱水
关键词:登革热白纹伊蚊
缅甸边境地区一起恶性疟暴发疫情调查分析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对2014年6月缅甸勐波县南排区甘搞乡岩刀橡胶队发生的一起恶性疟疾暴发疫情特征进行分析,为防止境外恶性疟疾病例输入制定有效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14年6月30日对疫点23户居民逐户登记,对现症病例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采用疟疾快速诊断试剂卡(RDT)和显微镜检测疑似疟疾病例,用诱蚊灯调查疟疾媒介种类。结果共检测88人,RDT恶性疟阳性65例,显微镜镜检阳性37例;男女性别比为1∶1.17,0-70岁均有发病,其中年龄最大70岁,最小3月龄,死亡2例;共捕获5种按蚊111只,其中微小按蚊9只,中华按蚊25只。65例病例均给予双氢青蒿素/磷酸哌喹规范治疗和室内氟氯氰菊酯杀虫剂滞留喷洒等防治措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结论该起疫情属于缅甸边境地区单一恶性疟引起的暴发疫情,应进一步加强中缅边境地区疟疾联防联控工作,及时发现疫情和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防止境外疟疾病例输入云南省境内。
鱼爱水杨永慧李纯辉王永郑志良刘慧周红宁
关键词:恶性疟疫情暴发流行病学
云南孟连县流动人群疟疾状况分析
2004年
目的 探索不同流动人群的疟疾感染发病情况 ,为制定切实有效的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依据发热病人血检统计表、疟疾病人月统计表所提供数据 ,由Epinfo软件分析不同类型流动人群血检阳性差异。 结果 当地居民平均发病率为 18 5 2 万 ,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 2 98% ,外来流动人口发热病人阳性率 18 43 % ,入境边民发热病人阳性率 8 5 2 % ,外来流动人口、入镜边民阳性率显著高于当地居民。 结论 在开展当地居民的疟疾防治、监测的同时加强流动人口和入境边民的发热病人血检及阳性病人的正规管理。
吕时生贺琼顾自平王兴荣鱼爱水
关键词:疟疾
云南省中缅边境孟连口岸登革热流行状况调查被引量:9
2015年
目的了解云南孟连口岸登革热流行状况,为边境登革热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孟连口岸及其对应的缅甸居民健康人群血清登革热病毒IgG抗体,采用登革热病毒抗体检测试剂盒检测疑似登革热病人血清IgG和IgM抗体,采用定时、定点方法调查登革热媒介成蚊密度和幼虫指数。结果 2011年共采集中国居民健康人群血清202份,其中登革热病毒IgG阳性3份,阳性率1.49%;缅甸口岸采集缅甸居民血清113份,登革热病毒IgG阳性13份,阳性率12.62%。2008-2014年在孟连口岸共监测跨境缅甸居民和本国居民疑似登革热病例518人,登革热病毒IgM阳性12例,阳性率为2.32%,均为中国居民到缅甸边境地区伐木或淘金人群;IgG阳性30例,阳性率为5.79%,其中18名为缅甸居民,12名中国居民。共监测孟连口岸本地未有出入缅甸史居民175人,登革热病毒IgM和IgG均为阴性;共捕获8种7 203只蚊虫,其中白纹伊蚊为当地口岸优势蚊种,占捕获蚊虫总数的69.17%,密度高峰期为7月;共监测5 837个容器,阳性容器232个,其中6-10月伊蚊幼虫平均布雷图指数(BI)分别为20、29.5、24.5、14.5、9.31,容器指数(CI)分别为4.05、5.46、4.85、3.11、2.46,房屋指数(HI)分别为16.36、19.09、16.82、12.76、7.24,千人指数分别为42.64、63.35、52.63、30.02、19.49;未发现埃及伊蚊成蚊和幼虫。结论与孟连县接壤的缅甸边境地区登革热流行程度高,孟连口岸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种群密度较高,存在登革热疫情隐患,应加强口岸登革热疑似病例和媒介的监测。
鱼爱水罗燕杨永慧岩罕章周红宁
关键词:登革热白纹伊蚊中缅边境
2005-2013年云南省孟连县钩端螺旋体病监测与分析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分析孟连县钩端螺旋体(钩体)病流行特征,为钩体病预防与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定期采集不明原因发热患者全血,鼠、蛙、猪肾和水牛中段尿,进行病原体分离培养和显微镜凝集试验,对临床确诊病例和宿主动物血清进行抗体检测和分析。结果孟连县2005 2013年期间,全县6个乡镇共报告钩体病172例,年平均发病率14.88/10万,夏秋季为高发季节,发病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病例以青壮年和农民为主(81.4%),男性高于女性(1.97∶1)。病例血清分型发现有12个血清群,其中以黄疸出血群为主(37.63%)。多种宿主动物病原学监测总阳性率为2.34%,其中鼠类带菌率最高(3.50%)。结论孟连县近年钩体病疫情整体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但其发病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当地呈现钩体菌群多样性高和鼠类带菌率较高的地区特征,提示孟连县存在钩体病暴发和流行的可能。
鱼爱水罗燕杨永慧王正友
关键词:钩端螺旋体监测分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