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鲁坦

作品数:12 被引量:47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会议论文
  • 5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天文地球
  • 5篇农业科学

主题

  • 9篇霜冻
  • 9篇晚霜
  • 9篇晚霜冻
  • 3篇冬麦
  • 3篇冬麦区
  • 3篇麦区
  • 3篇节期
  • 3篇环流
  • 3篇拔节
  • 3篇拔节期
  • 2篇特征及成因分...
  • 2篇特征值
  • 2篇暴雨
  • 2篇触发
  • 2篇触发机制
  • 1篇低压
  • 1篇冬小麦
  • 1篇动态过程
  • 1篇对流性
  • 1篇对流性暴雨

机构

  • 11篇中国气象局
  • 6篇成都信息工程...
  • 3篇河南省气象局
  • 1篇中国气象科学...
  • 1篇河南省气象科...

作者

  • 12篇鲁坦
  • 1篇范学峰
  • 1篇崔丽曼
  • 1篇廖荣伟
  • 1篇王君
  • 1篇贺哲

传媒

  • 2篇气象与环境科...
  • 2篇第29届中国...
  • 2篇第30届中国...
  • 1篇河南农业大学...
  • 1篇干旱气象
  • 1篇气象与环境学...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20
  • 4篇2013
  • 6篇2012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010年河南省晚霜冻天气成因分析被引量:18
2012年
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EOS/MODIS卫星遥感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0年4月13-15日豫西、豫北一带冬麦区出现的晚霜冻害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霜冻由来自超极地路径的冷空气经寒潮关键区后入侵河南,与后期补充南下冷空气的共同作用形成,高空500 hPa主要影响系统为旋转南下的横槽。这种类型的冷空气活动在春季更易给豫西北、豫西带来强降温、霜冻害天气。而前期气候干旱导致土壤失墒,易发生霜冻害;当时小麦正处于拔节-抽穗的低温敏感期,抗寒能力较弱,加重了霜冻害程度。
鲁坦范学峰
关键词:拔节期
1971—2011年河南省冬小麦晚霜冻的特征分析被引量:7
2013年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河南省农业气象实验站资料、中国气象局历年搜集的霜冻灾情报告,对1971—2011年河南省冬麦区111个基本气象观测站霜冻低温进行EOF(正交函数分解)时空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豫北、豫西、豫东一带是河南晚霜冻低温平均发生概率和强度最大的地区;冷空气在山坳低洼处易于堆积而又难以流出,加大了豫西山地、丘陵(最强的晚霜冻低温区)的降温幅度;晚霜冻低温EOF法的前3个模态分别表现出"北多南少"、"东北多西南少"、"东多西少"的特征,为河南省晚霜冻的主要特征;除受冷空气的直接影响外,晚霜冻还与天空状况(云、雨、雪、雾等)、冬小麦生长发育特征、前期土壤墒情、地形地理分布等有关.
鲁坦
关键词:冬小麦晚霜冻
近13a河南省晚霜冻环流特征及成因分析
本文通过近13a(1999-2011年)河南省区域性晚霜冻天气过程分析,归纳出春季河南晚霜冻典型高空环流模型,为灾前晚霜冻预报、预警以及为农服务等方面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冷空气的源地、强度、移动路径分析是霜冻预报的关键;...
鲁坦郭晓冬陈红梅
关键词:动态过程环流特征触发机制
文献传递
近13a河南省晚霜冻环流特征及成因分析
本文通过近13a(1999-2011年)河南省区域性晚霜冻天气过程分析,归纳出春季河南晚霜冻典型高空环流模型,为灾前晚霜冻预报、预警以及为农服务等方面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冷空气的源地、强度、移动路径分析是霜冻预报的关键;...
鲁坦郭晓冬陈红梅
关键词:冷空气活动温度平流
河南省冬麦区一次典型晚霜冻个例分析
河南4月份大范围(30%以上站)晚霜冻多集中在1969-1981年以及1987-1995年,2000年以后较少出现,但2005年黄淮麦区突发少见大片晚霜冻,引起了国内众多外专家高度重视.本文通过对2005年3月11-13...
鲁坦柯宝学张佳友
关键词:触发机制气象服务
文献传递
河南省冬麦区晚霜冻低温分布特征分析
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EOS/MODIS卫星遥感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0年4月13~15日豫西、豫北一带冬麦区出现的晚霜冻害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霜冻由来自超极地路径的冷空气经寒潮关键区后入侵河南,与...
鲁坦
关键词:EOF法特征值
文献传递
2011-06-23豫南暴雨成因及完全螺旋度诊断分析被引量:5
2012年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2011年6月22-23日豫南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河南区域暴雨是由高空后倾槽、中低层冷式切变线以及西路冷空气共同影响所致。夏季冷式切变线暴雨的低层有明显北风冷垫作用,水汽主要来源于对流层中低层。水平螺旋度的变化对天气系统的移动和发展具有较好的指示作用;垂直螺旋度的变化对降水的落区和强度预报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暴雨区主要发生在高螺旋度与较高对流有效位能(h垂直>10×10-8hPa.s-2、CAPE<1500 J.kg-1)相配合的环境中。
鲁坦
关键词:垂直螺旋度水平螺旋度对流有效位能
河南省冬麦区晚霜冻低温分布特征分析
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EOS/MODIS 卫星遥感资料以及NCEP 再分析资料,对2010 年4 月13~15日豫西、豫北一带冬麦区出现的晚霜冻害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霜冻由来自超极地路径的冷空气经寒潮关键区后入侵...
鲁坦
关键词:特征值
文献传递
2010年河南省晚霜冻天气成因分析
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EOS/MODIS卫星遥感资料,对2010年4月13~15日豫西、豫北一带冬麦区出现的晚霜冻害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霜冻由来自超极地路径的冷空气经寒潮关键区后入侵河南,与...
鲁坦
关键词:拔节期
文献传递
河南省一次副高边缘对流性暴雨的多尺度特征被引量:9
2020年
利用多元观测和探测资料及NCEP 1°×1°再分析资料,诊断2019年8月1日河南省一次分散性对流暴雨过程。结果表明:(1)副热带高压边缘西南暖湿气流与西风槽携带的冷空气在河南上空交汇,高空急流的强大动力作用等,是本次暴雨天气的大尺度环流背景;(2)过程发生前700、850 hPa系统呈前倾结构,郑州站CAPE值达1717.8 J·kg^-1,850 hPa与500 hPa温差大于27℃、850 hPa比湿大于14 g·kg^-1;(3)700 hPa低涡和切变线、850 hPa切变线及地面弱冷空气是触发对流的中α尺度系统;出流边界、地面辐合线及中β尺度低压是触发对流的中β尺度系统;(4)当出流边界远离雷暴母体并移速较快时不易触发对流,但若与另一出流边界或中尺度辐合线、中尺度低压等相结合时,则易触发新的对流;(5)后向传播的新生单体在引导气流作用下不断向下游移动,易产生列车效应,利于暴雨发生;(6)基于诊断分析结果归纳出此次对流暴雨的天气概念模型。
贺哲王君栗晗王君崔丽曼
关键词:对流性暴雨列车效应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