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鲍伟东

作品数:135 被引量:513H指数:14
供职机构: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09篇期刊文章
  • 2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96篇生物学
  • 31篇农业科学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天文地球
  • 2篇医药卫生
  • 2篇文化科学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水利工程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理学

主题

  • 30篇自然保护区
  • 30篇保护区
  • 27篇自然保护
  • 25篇动物
  • 21篇种群
  • 20篇物种
  • 18篇鸟类
  • 12篇野生动物
  • 10篇啮齿
  • 10篇啮齿动物
  • 10篇金丝猴
  • 10篇国家级自然保...
  • 10篇川金丝猴
  • 9篇沙地
  • 9篇物种多样性
  • 9篇斑羚
  • 8篇越冬
  • 8篇食性
  • 8篇相机
  • 7篇食物

机构

  • 123篇北京林业大学
  • 15篇中国科学院
  • 11篇内蒙古大学
  • 11篇中国农业科学...
  • 5篇国家林业局
  • 5篇北京市野生动...
  • 5篇北京松山国家...
  • 2篇赤峰市林业科...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北京市园林绿...
  • 1篇军事医学科学...
  • 1篇海南大学
  • 1篇沈阳药科大学
  • 1篇南阳师范学院
  • 1篇首都师范大学
  • 1篇北京昌平区疾...
  • 1篇重庆动物园
  • 1篇北卡罗来纳大...
  • 1篇吉林省汪清林...
  • 1篇北京市西山试...

作者

  • 135篇鲍伟东
  • 18篇周延林
  • 18篇王利民
  • 10篇李晓京
  • 8篇侯希贤
  • 8篇袁梨
  • 8篇张逦嘉
  • 8篇蔚培龙
  • 7篇王安梦
  • 7篇董维惠
  • 6篇陈九屹
  • 6篇彭宝明
  • 5篇史阳
  • 4篇史洋
  • 4篇张书理
  • 4篇高福利
  • 4篇张帅
  • 4篇王祖望
  • 4篇王德华
  • 4篇胡磊

传媒

  • 17篇动物学杂志
  • 11篇四川动物
  • 10篇兽类学报
  • 9篇内蒙古大学学...
  • 6篇北京林业大学...
  • 6篇生物学杂志
  • 6篇野生动物学报
  • 4篇中国媒介生物...
  • 3篇中国林业教育
  • 3篇氨基酸和生物...
  • 3篇大自然
  • 3篇Zoolog...
  • 2篇林业科学
  • 2篇生态学报
  • 2篇Curren...
  • 2篇生态学杂志
  • 2篇河北林业科技
  • 2篇草地学报
  • 2篇第九届全国野...
  • 1篇生物多样性

年份

  • 1篇2024
  • 6篇2023
  • 5篇2022
  • 4篇2021
  • 2篇2020
  • 10篇2019
  • 4篇2018
  • 5篇2017
  • 5篇2016
  • 7篇2015
  • 3篇2014
  • 7篇2013
  • 6篇2012
  • 8篇2011
  • 3篇2010
  • 11篇2009
  • 2篇2008
  • 7篇2007
  • 6篇2006
  • 9篇2005
13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梧州繁殖中心圈养黑叶猴遗传多样性分析和野外放归种源选择被引量:6
2014年
采用线粒体控制区和微卫星DNA分子标记,对梧州繁殖中心圈养黑叶猴的遗传多样性、圈养个体来源地以及个体间的亲缘关系进行分析.在355 bp线粒体控制区序列中发现了35个核苷酸变异位点,包括3个转换、29个颠换和3个插入/缺失,这些变异位点共定义了13种单倍型.圈养黑叶猴核苷酸多样性(π)为0.027,单倍型多样性(h)为0.627.采用11对微卫星引物对圈养黑叶猴DNA进行扩增,共检测到47个等位基因,每个座位的平均等位基因数为4.18.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0.559,观测杂合度(Ho)为0.551.与其他濒危灵长类动物相比,圈养黑叶猴遗传多样性处于中等水平.将贵州、广西、越南野生黑叶猴和圈养黑叶猴单倍型进行比较,发现梧州繁殖中心圈养黑叶猴个体来自广西境内和广西与越南交界地区.采用微卫星数据分析了圈养黑叶猴亲缘关系和遗传距离,选取3只雄猴和7只雌猴组建了3个家庭单元用于野外放归.
史芳磊杨红喜唐朝晖鲍伟东阙腾程冯碧燕蒋迎红李明刘志瑾潘慧娟
关键词:微卫星DNA野外放归
大兴安岭南段马鹿日活动节律的季节变化研究被引量:12
2017年
为探明马鹿日活动节律的季节性变化特点,利用自动红外相机技术,于2011年9月至2012年8月在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该地区的马鹿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发现:马鹿日活动节律存在显著的季节性变化(χ2=7.905,P=0.048),秋冬两季的活动强度最强,春夏两季的活动强度类似;春夏两季,日活动强度在林缘开阔地生境和林间生境中不存在显著差异(Z=-0.210,P=0.834)。马鹿出现晨昏活动两个高峰时段(春季05:00、19:00,夏季00:00、20:00),繁殖需求、食物资源和气候条件可能是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上述两种生境中的活动强度不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在本研究区域内马鹿的活动很少受到生境结构变化的影响。本研究结果有助于监测保护区内马鹿的种群对不同生境的季节性选择情况,为保护区更为有效地管理野生动物提供数据支持。
陈琛胡磊陈照娟姜秀丽乌力吉王晓玲鲍伟东
关键词:有蹄类动物马鹿活动节律生境类型
非损伤采样提取DNA技术在猫科动物调查中的应用被引量:5
2015年
猫科动物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Johnson et al.,2006),全球现存37种猫科动物,其中25种已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濒危和易危,86%以上的种群数量处于下降或未知状态(IUCN Red List,2011)。我国有13种猫科动物,占世界种类的35%(王应祥,2003),其中属于国家一级保护的有4种,二级保护的有8种,然而,对这些珍稀物种的生态学研究并不充分(高耀亭,1987;国家林业局,2009)。
周许伟宋景良王福有夏文军乌力吉张震寰鲍伟东
关键词:东北虎物种识别性别鉴定
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华斑羚的季节性食物构成分析被引量:7
2018年
食物是影响野生动物生存的关键因子之一,食性研究是了解野生动物与其生存环境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评价动物生存状况和栖息地质量的基础工作。通过粪便显微分析法对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华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的食物季节性构成分析,发现中华斑羚全年取食植物16科27属31种,冬季取食植物种类与其他各季节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28.865,P<0.001),食物种类明显低于其他3个季节。各季节取食乔木的比例均最低,且冬季取食乔木种类仅1种。全年取食非禾本科草本种类各季节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17.213,P<0.001),冬季明显低于其他季节。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食物生态位宽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而Pielou均匀度指数由高到低依次为夏季、秋季、冬季、春季。本研究结果表明,中华斑羚的食物选择对栖息地的植被变化具有一定适应性,受植物丰富度和可食部位,以及自身的季节性活动范围和能量平衡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唐书培姜秀丽王晓玲洪美静孟和达来陈琛韩莹莹鲍伟东
关键词:食性适应性
鄂尔多斯高原沙地啮齿动物群落资源利用研究Ⅱ──食物资源维利用研究被引量:4
2002年
根据库布其沙地三趾跳鼠、小毛足鼠、子午沙鼠与黑线仓鼠四种主要鼠种的饲喂试验结果 ,以及小毛足鼠、黑线仓鼠颊囊食物统计结果 ,并结合历年来解剖鼠胃的经验 ,在深入分析这些物种的食性基础上 ,着重分析了它们食物资源维的利用方式 .结果表明 :三趾跳鼠主要以植物营养体为食 ,小毛足鼠与黑线仓鼠以种子为食 ,子午沙鼠的食性则介于植物营养体与种子之间 ,野外条件下四种鼠食性则趋于更加特化的方向 ;食物资源生态维存在一定程度的分离 ,野外条件下分化的方向更趋于分离 ,造成鼠类食物资源维生态位分化的原因主要是外界物理环境的作用 ,竞争的作用则更加剧了这种分离 .最后 ,初步估算了沙地啮齿动物群落采食效率为 0 .4 5 %~ 0 .83% ,并以此为依据 。
王利民周延林鲍伟东
关键词:鄂尔多斯高原沙地食性啮齿动物
北京地区人工引入东方铃蟾种群的遗传变异分析被引量:2
2019年
北京地区现有东方铃蟾为1927年由山东烟台人工引进的200余只个体的后代,历经几十年独立进化,无新个体引入,成为研究动物种群独立进化的良好样本。实验基于线粒体及微卫星标记,对取自北京香山人工引进种群和山东烟台源种群栖息地的55只东方铃蟾样品进行了种群遗传变异分析。线粒体标记显示,北京及山东种群单倍型多样性分别为0.489和0.950,核苷酸多样性分别为0.0018和0.0033。系统进化树(NJ/ML)及单倍型间的网络图均显示两种群间的单倍型未形成显著的谱系分化。微卫星标记显示,北京及山东种群的观测杂合度分别为0.468和0.631,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548和0.701。Structure 软件将扩增成功的54只个体归为北京、山东两个遗传聚类簇。总体看来,北京种群显示出较低的遗传多样性,出现隔离进化衰退趋势,但仍处于适中水平,能够维持种群生存。因此,无需引入新个体。
朱国芬史洋田恒久李杨高福利鲍伟东
关键词:东方铃蟾线粒体DNA微卫星标记
内蒙古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冬季鸟类多样性调查被引量:7
2011年
采用固定样线法于2006~2009年对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冬季鸟类组成进行了调查。共记录鸟类6目18科51种,其中有37种留鸟,9种冬候鸟,5种旅鸟,鸟类的居留型发生变化。所记录鸟类中有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鸟类1种,Ⅱ级保护鸟类13种,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及科学研究价值的鸟类29种。群落多样性指数值最高的生境为山地森林,鸟类种数为37种。在动物地理分布型上划分为9种类型,较为复杂的组成与保护区的植被类型以及动物地理区划属于蒙新区和东北区的双重过渡地带有关。与周边地区冬季鸟类调查比较,本次调查鸟类物种相对丰富。
那顺得力格尔王安梦巴特尔宁宗勋僧格张逦嘉鲍伟东
关键词:冬季鸟类物种多样性
一种用于野外的防盗红外相机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野外的防盗红外相机,包括设有红外照明灯、相机镜头和热感应器的红外相机,还包括U形连杆和能锁在树干上的固定架,所述U形连杆的两端均设有螺纹,所述红外相机机身上设有两个通孔,U形连杆的两端分别穿过通孔...
鲍伟东张志翔崔国发高福利
文献传递
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华斑羚种群生存力分析被引量:8
2019年
【目的】基于种群生存力分析,为孤立种群中华斑羚的物种保护提供依据。【方法】根据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隔离分布的中华斑羚种群连续10年的观察数据,参照种群大小、婚配制度、环境容纳量、遗传多样性、灾害发生的频率等种群参数,并结合斑羚其他种群的研究结果,利用漩涡模型(Vortex 10.2.7.0)进行种群生存力模拟分析。【结果】该种群未来100年的存活率将下降到0.33。新生幼崽性比、新生雌性幼崽死亡率、成年雌性死亡率是影响斑羚种群增长的重要限制因子。如能补充外源个体,即每3年补充1只雌性和1只雄性,该地区斑羚数量能稳定增长,无灭绝风险。【结论】该地区斑羚种群的生存动态不容乐观,补充外源个体是促进种群增长最有效的方法。严寒冬季补充饲料和营养盐,改善个体生存和繁殖条件,也是维持种群稳定的重要措施。
唐书培李春华刘威乌力吉鲍伟东
关键词:种群生存力分析
内蒙古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狼的数量分布和食物组成被引量:4
2011年
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运用样线法和粪便分析法,对狼(Canis lupus)的生态分布和食物组成开展了研究。研究结果:保护区狼的数量至少7只,密度为(4.18±2.88)只/100km2,主要分布于保护区的圣山和庆云山核心区。在圣山主要活动于山脊、道路和沟谷;在庆云山主要活动于山脊。草兔(Lepus capensis)和植物在狼的食物组成中出现率最高,其食物组成在年度间存在显著差异(P<0.01),冬春与夏秋季节间差异不显著(P>0.05)。
陈九屹张逦嘉王安梦巴特尔那顺得力格尔袁梨鲍伟东
关键词:种群数量生境选择
共14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